絕大多數的Linux發行版大致上在安裝時只要依照畫面的指示設定,都可以安裝成功。然而,過程中比較困難在於硬碟空間的分配,這也是困擾許多新手的地方。
如果使用預設的選項,系統會把使用者資料夾(桌面是存放在這個資料夾裡)和系統檔案存放在同一個分割區,如果要重裝系統,要先將原先的檔案給備份出來,才能安裝。檔案少或許影響不大,但要是檔案一多就要花費不少時間。
若是將使用者資料夾獨立到一個分割區,即使系統損壞也只要針對系統分割區做處理,原先的資料不會受到影響。
系統目錄裡面會存放各種讓系統正常運作的檔案,可以將Linux的系統結構理解為一個大型的資料夾,整個結構大致上長這樣:
在第一層的每個資料夾被稱為掛載點,根據用途不同來存放重要的程式和系統檔案。
Linux與其他主流系統在系統目錄方面有很特別的地方,就是每個掛載點必須都要存在,但是不一定要存放在同一個地方,例如:/usr和/bin都是很重要的掛載點,缺一不可,但是不一定要放在同一個分割區,而其他剩下沒有被分配的掛載點會存放在根目錄的分割區。
隨然掛載點很多,但對於一般使用者只要設定下面幾個,其餘的可以交給系統來規劃:
所以,實際上的分配會變成這樣:
Linux不像Windows會有分割區代(C、D、E…之類的),而是有自己的一套命名規則。搞懂命名規則,可以讓在自己清楚知道在操作那個部分,特別是分割硬碟的過程中,避免發生誤刪分割區導致丟失資料的悲劇。
分割區的命名規則大致上是這樣:
硬碟的種類+硬碟的排序(實體的第幾顆硬碟)+分割區的排序(第幾個分割區)
了解上述的說明後就可以用分割模式安裝系統了。
*非常感謝您讀完這篇文章*
如果你喜歡或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可以按個愛心或是追蹤。若文章有誤或有其它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你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
~有興趣的話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