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屨》
1. 原文
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維是褊心、是以為刺。
2. 注釋
1. 糾糾葛屨:「糾糾」形容葛屨(葛草編的鞋)緊密結實。
2. 履霜:走在霜上,比喻堅實耐用。
3. 摻摻女手:「摻摻」形容女子手指細巧靈巧。
4. 縫裳:縫製衣裳,指女子擅長女工。
5. 要之襋之:「要」是紐束,「襋」是繫結衣帶,指穿衣時的動作。
6. 好人服之:「好人」指品德美好的人,喜歡並穿著這些衣物。
7. 提提:舉止文雅貌。
8. 左辟:行走時有禮地讓路於左,顯示謙遜有禮。
9. 象揥:「揥」是佩刀,「象」是象牙,象揥即象牙裝飾的佩刀,為身份象徵。
10. 褊心:心胸狹隘。
11. 刺:諷刺,指此詩用以諷刺那些表面莊重、實則心狹之人。
3. 白話文
編得密密實實的葛草鞋,可以踏霜而行。女子靈巧的手,能巧妙地縫製衣裳。束緊、繫好,這樣的衣服讓品行良善之人都願意穿著。
那位品行良好的人,舉止穩重有禮,讓道時姿態自然端正,腰間佩戴著象牙裝飾的佩刀。但詩人揭示,這樣的人其實心胸狹隘,因此作此詩加以諷刺。
4. 總結
詩前半表面讚美葛屨女工與品行之美,後半則轉為諷刺,批評外表文雅卻內心狹隘之人,形成鮮明對比。
啟示
外表莊重不等於內心高尚,真正的美德應內外一致。
詩經善用對比與反諷揭露人性,提醒人們勿虛飾而失真。
工藝與品德皆為社會理想的投射,值得珍視與警惕。
《汾沮洳》
1. 原文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2. 注釋
1. 汾:汾水,古地名,在今山西省境內
2. 沮洳:低濕泥濘的地方
3. 言:語氣詞,表示「將要」、「打算」
4. 莫:香草名,一說為茉莉或紫蘇
5. 其之子:那個人,指詩中讚美的男子
6. 無度:無法衡量,極其美好
7. 殊異乎公路:與平常見的士人完全不同,指氣質出眾
8. 一方、一曲:水流的一段、彎曲之處
9. 桑、藚:皆為植物,象徵尋常日常之物
10. 如英、如玉:如花、如玉,比喻美貌出眾
11. 公行、公族:平民中之人、士族,皆為普通人
3. 白話文
那汾水低濕的岸邊,我正打算去採那香草。那裡的那個人,美麗得無法形容。他的美貌無法衡量,與平常士人完全不同。
那汾水的一段,我正打算去採那桑葉。那裡的那個人,美得像花朵。他的美貌如花,與一般士人完全不同。
那汾水的一個彎道,我正打算去採那藚草。那裡的那個人,美得像玉石。他的美貌如玉,與士族中人完全不同。
4. 總結
這三章詩藉由反覆結構與採集香草的場景,描寫女子對心上人的驚豔與讚歎。她在平凡的水岸與植物間,看見一位極其出眾的男子,其美貌與氣質遠超常人,令人無法忘懷。詩中對比自然與人物、尋常與非凡,將愛慕之情細膩地渲染開來。
啟示
真摯的愛情常源自平凡中的偶遇與深情觀察
氣質出眾不在身份,而在於人的本質
美與動人之處,往往藏在日常景色之中
《園有桃》
1. 原文
園有桃、其實之殽。
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憂矣、其誰知之。
其誰知之、蓋亦勿思。
園有棘、其實之食。
心之憂矣、聊以行國。
不我知者、謂我士也罔極。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憂矣、其誰知之。
其誰知之、蓋亦勿思。
2. 注釋
1. 殽:可作菜餚,此處指可食用之物
2. 謠:歌謠、唱歌
3. 驕:驕傲、自大
4. 是哉:正是如此
5. 聊以行國:姑且出外旅行散心
6. 罔極:無法自制,放縱
7. 蓋亦勿思:還是不要再想了
3. 白話文
園中有桃,果實可以作菜餚。
內心憂傷啊,我只好唱歌來排解。
不了解我的人,說我這士人驕傲無禮。
那人真是如此嗎?你怎麼看呢?
心中憂傷啊,有誰能理解我?
有誰能理解我呢?算了,不要再想了。
園中有棘,其果可以吃。
心中憂傷啊,姑且到外地走走。
不了解我的人,說我這士人放縱無度。
那人真是如此嗎?你怎麼看呢?
心中憂傷啊,有誰能理解我?
有誰能理解我呢?算了,不要再想了。
4. 總結
這首詩透過自然景物起興,表達詩人心中抑鬱難解、被誤解卻無處訴說的無奈與孤獨。儘管心有憂思,他仍以歌謠與行旅排遣情緒,最後只能勸自己不再多想。
啟示
被誤解時不必強求所有人理解自己
抒發情緒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方式
面對內心的煩憂,也許放下比糾纏更自在
《陟岵》
1. 原文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
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2. 注釋
1. 陟:登上
2. 岵、屺、岡:皆為山丘,層層遞進象徵思念的加深
3. 瞻望:遠望、期盼看見
4. 嗟:嘆息之聲
5. 行役:服勞役、出征或遠行
6. 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7. 無已、無寐、必偕:不止、不眠、一定要同行
8. 上慎旃哉:要謹慎啊
9. 猶來無止、無棄、無死:盼望你早日歸來,不要停止、不被拋棄、不致喪命
3. 白話文
登上那高高的山丘啊,遠望著父親的身影。
父親說:「唉,我的孩子遠行服役,日日夜夜從不停歇。
一定要謹慎啊,盼你早日歸來,不要滯留不返。」
登上那平緩的山坡啊,遠望著母親的身影。
母親說:「唉,我的小兒遠行服役,日日夜夜難以成眠。
一定要謹慎啊,盼你早日歸來,不要被拋棄。」
登上那更高的山岡啊,遠望著哥哥的身影。
哥哥說:「唉,我的弟弟遠行服役,日日夜夜總要同行。
一定要謹慎啊,盼你早日歸來,不要喪命於外。」
4. 總結
這首詩以登山遙望為起興,展現一家人對離家服役者的深切思念與關懷。父母兄長的話語中滿是擔憂與期盼,勸勉他謹慎自保、早日歸來,透露出家庭情感的溫暖與沉重。
啟示
家人的關懷常藏於簡短的叮囑之中
遠行者應謹慎自重,不負親人所託
思念與牽掛是人間最深的情感之一
《十畝之閒》
1. 原文
十畝之閒兮、桑者閑閑兮。
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
行與子逝兮。
2. 注釋
1. 十畝之閒:十畝田地之間
2. 閑閑:悠閒自在的樣子
3. 行與子還:願與你一同回家
4. 十畝之外:十畝田地之外
5. 泄泄:安詳、悠然的樣子
6. 行與子逝:願與你一同行去
3. 白話文
在十畝田地之間,採桑人悠閒自在地工作著,
我願與你同行回家。
在十畝田地之外,採桑人安然自在地忙碌著,
我願與你一同行去。
4. 總結
詩中藉由田間採桑的場景與悠閒的氛圍,襯托出與摯愛之人同行的渴望與歡愉,無論是回家或遠行,只要能同在,便是幸福。
啟示
平凡生活中的相伴即是深情
行與子同,是愛情最質樸的表達
詩意生活源於心境與相知
《伐檀》
1. 原文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2. 注釋
1. 坎坎:伐木聲。
2. 寘:置、放。
3. 河之干:河岸。
4. 漣猗、直猗、淪猗:水波清澈貌。
5. 稼、穡:春種、秋收。
6. 胡:為何。
7. 廛、億、囷:皆為田地、穀倉之量詞。
8. 狩、獵:捕獸行為。
9. 縣:懸掛。
10. 貆、特、鶉:皆為獵得之獸(貆為貉,特為犢,鶉為鳥)。
11. 君子:此處反諷之詞,指貪官或懶人。
12. 素餐、素食、素飧:白吃、不勞而獲。
3. 白話文
伐木聲響咚咚,砍下的木頭放在河岸,河水清澈且波光瀲灩。
你不種田不收穫,為什麼卻能擁有三百戶的穀物?
你不打獵不捕獸,為什麼你家院中還懸掛著獵得的貉?
這樣的「君子」,怎能說不是白吃飯呢?
伐車輪的聲音響亮,砍下的木頭放在河邊,河水清澈且筆直流淌。
你不耕田不收穫,為什麼卻能得到三百倉的糧?
你不打獵不捕獸,為什麼你家院中還懸掛著小牛?
這樣的「君子」,怎能說不是白吃食呢?
伐輪聲仍舊響徹,砍下的木頭放在河岸邊坡,河水清澈且湍湧流動。
你不種田不收穫,為什麼卻擁有三百穀倉?
你不狩獵不捕捉,為什麼你家院中還懸掛著鶉鳥?
這樣的「君子」,怎能說不是白吃飯菜呢?
4. 總結
此詩以樸素民間語言,控訴貴族官僚階層不勞而獲、剝削人民之不義行為。反覆詰問與諷刺,激起強烈社會正義感。
啟示有:
1. 社會應重視公平分配與勞動價值。
2. 君子當以身作則,不可享受不義之財。
3. 詩歌可為人民發聲,具有批判與警世功能。
4. 諷刺手法能有效揭示社會不公,促進反思與改革。
《碩鼠》
1. 原文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2. 注釋
1. 碩鼠:大老鼠,比喻貪官或剝削者。
2. 黍、麥、苗:分別指糯米、麥子、禾苗,象徵勞動所得。
3. 無食:不要吃。
4. 三歲:三年。
5. 貫:貫通、終始,指服侍、供養。
6. 女:你,此處指剝削者。
7. 莫我肯顧/德/勞:沒有人肯關心/感恩/勞苦我。
8. 逝將:將要。
9. 適:往。
10. 樂土/樂國/樂郊:安樂之地。
11. 爰:於是、乃。
12. 得我所/直/永號:找到我的安身之處/得到公正/誰會長久悲傷。
3. 白話文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糯米。
我供養你三年,你從不肯回頭看我一眼。
我將要離開你,前往那快樂的土地。
快樂的土地啊,那裡我能找到我的歸處。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麥子。
我供養你三年,你從不肯感激我一分。
我將要離開你,前往那快樂的國度。
快樂的國度啊,那裡我能獲得公道。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禾苗。
我供養你三年,你從不肯體恤我的辛勞。
我將要離開你,前往那快樂的郊外。
快樂的郊外啊,有誰會為你長久哀號?
4. 總結
此詩以「碩鼠」為象徵,譴責剝削人民、毫無感恩之義的統治者,表達人民對不公待遇的厭倦與逃離願望。
啟示有:
1. 勞動成果不應被無償掠奪,剝削制度終將招致反抗。
2. 君子當有德有勞,方能得人心。
3. 人民有尋求正義與安樂的權利。
4. 批判性詩歌可作為反壓迫的文化工具,喚起覺醒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