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八章
2
道德經 德經-第五十六章
3
道德經 德經-第四十五章
4
道德經 德經-第五十章
5
道德經 德經-第八十一章
1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八章
2
道德經 德經-第五十六章
3
道德經 德經-第四十五章
4
道德經 德經-第五十章
5
道德經 德經-第八十一章
道德經
道德經 德經-第八十一章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道德經 德經-第八十章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九章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2025/02/08
1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八章
1.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2. 白話文 天下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然而當它衝擊堅硬強固之物時,卻無物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能取代
2025/02/08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七章
1.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2. 白話文 天地運行的法則,就像拉弓一樣嗎?當弓弦過高,就會將它壓低;當弓弦過低,就會
2025/02/08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六章
1.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2. 白話文 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而脆弱的,死後則變得堅硬僵直。草木在生長時也是柔嫩而易折的,但枯死後卻變得乾硬脆裂。因此,剛硬強勢的屬於死亡的道路
2025/02/08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五章
1.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2. 白話文 百姓之所以挨餓,是因為統治者徵收的賦稅過重,所以百姓才會饑餓。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過度干預和操控,所以治理才
2025/02/07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四章
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已經不怕死亡,那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讓百姓都敬畏死亡,而有人違法亂紀,我就可以將他逮捕處死,那麼還
2025/02/07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三章
1.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白話文 勇敢進取的人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謹慎不逞強的人則能保全性命。這兩種態度有時帶來好處,有時卻引
2025/02/07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二章
1.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不再畏懼威嚴,那麼更大的威脅就會降臨。因此,不要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也不要厭棄自己的生命。唯有對生命不生厭棄,生命才不會令人厭棄。聖人因此保持自知
2025/02/07
查看更多
道德經 德經-第八十一章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道德經 德經-第八十章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九章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2025/02/08
1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八章
1.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2. 白話文 天下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然而當它衝擊堅硬強固之物時,卻無物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能取代
2025/02/08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七章
1.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2. 白話文 天地運行的法則,就像拉弓一樣嗎?當弓弦過高,就會將它壓低;當弓弦過低,就會
2025/02/08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六章
1.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2. 白話文 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而脆弱的,死後則變得堅硬僵直。草木在生長時也是柔嫩而易折的,但枯死後卻變得乾硬脆裂。因此,剛硬強勢的屬於死亡的道路
2025/02/08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五章
1.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2. 白話文 百姓之所以挨餓,是因為統治者徵收的賦稅過重,所以百姓才會饑餓。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過度干預和操控,所以治理才
2025/02/07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四章
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已經不怕死亡,那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讓百姓都敬畏死亡,而有人違法亂紀,我就可以將他逮捕處死,那麼還
2025/02/07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三章
1.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白話文 勇敢進取的人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謹慎不逞強的人則能保全性命。這兩種態度有時帶來好處,有時卻引
2025/02/07
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二章
1.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不再畏懼威嚴,那麼更大的威脅就會降臨。因此,不要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也不要厭棄自己的生命。唯有對生命不生厭棄,生命才不會令人厭棄。聖人因此保持自知
2025/02/07
查看更多
易經
《未濟卦》(䷿)
卦象符號(䷿) 《未濟卦》象徵著事物尚未完成、未達成目標的階段。 這與「既濟卦」的結束階段相對,強調的是過程中仍有遺憾或未解決的問題,需保持耐心並謹慎行事。 這個卦提示需要謹慎的準備與堅定的信念,最終可期待成功,但需要經過一些艱難與不確定的時期。 1. 原文 《未濟卦》:亨,小狐汔濟,濡其
2025/02/19
1
《既濟卦》(䷾)
卦象符號(䷾) 《既濟卦》象徵完成後的表示事情已經進行到一個階段,處於完成與結束的過程中,象徵著一個循環的完成或結局,但也暗示隨後會面臨一些變動。 此卦有「亨通」之象,但也提醒人們在結束後還需保持警覺,避免因為完成而鬆懈。 1. 原文 《既濟卦》: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初九:曳其輪
2025/02/19
《小過卦》(䷽)
卦象符號(䷽) 《小過卦》象徵著在大範圍內有所約束,與地面上受限的力量相互作用。 這個卦象顯示出當面臨挑戰與問題時,我們必須保持謹慎並控制事物的發展,強調處理問題時應當避免過度行動,慎重行事為上。 1. 原文 《小過卦》: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 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2025/02/19
《中孚卦》(䷼)
卦象符號(䷼) 《中孚卦》象徵天與澤的交流,這代表一種內心的誠信與外在的言行一致。 這卦象徵著內心的真誠與外界的應答,透過真誠的交流可以達成共識。 1. 原文 《中孚卦》: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初九:虞吉,有他不燕。 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六三:
2025/02/19
《節卦》(䷻)
卦象符號(䷻) 《節卦》象徵水受湖泊約束,不會四處氾濫,代表節制與約束。此卦強調適當的節制能帶來順利,但過度限制反而會導致困境。 1. 原文 《節卦》:亨。苦節不可貞。 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九二:不出門庭,凶。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六四:安節,亨。 九五:甘節,吉;往有
2025/02/19
《渙卦》(䷺)
卦象符號(䷺) 《渙卦》象徵風將水吹散,水流四方,代表「離散」與「流動」。此卦表示局勢變化,散亂中尋找新秩序。 1. 原文 《渙卦》: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初六:用拯馬壯,吉。 九二:渙奔其機,悔亡。 六三:渙其躬,無悔。 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渙汗
2025/02/19
《兌卦》(䷹)
卦象符號(䷹) 《兌卦》象徵喜悅、說服、溝通。 兌為口,代表言語、溝通,也代表快樂、和諧,甚至引申為誘惑與虛偽。 1. 原文 《兌卦》:亨,利貞。 初九:和兌,吉。 九二:孚兌,吉,悔亡。 六三:來兌,兇。 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九五:孚於剝,有厲。 上六:
2025/02/19
《巽卦》(䷸)
卦象符號(䷸) 《巽卦》象徵風的流動與滲透,表示順從、滲透、影響力,也代表變動、柔順與適應力。 1. 原文 《巽卦》: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九三:頻巽,吝。 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九五:貞吉悔亡,無
2025/02/19
《旅卦》(䷷)
卦象符號(䷷) 《旅卦》象徵火在山上燃燒,意味著變動、不穩定的狀況。 因此,此卦代表「旅途」或「流離」,暗示人生處於漂泊不定的狀態,雖然可以小有成就,但須謹慎行事。 1. 原文 《旅卦》:小亨,旅貞吉。 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九三:旅焚其
2025/02/19
《豐卦》(䷶)
卦象符號(䷶) 《豐卦》象徵火照耀大地,帶來光明與豐盛。 但火勢過盛,可能會導致過猶不及的情況。 因此,此卦代表繁榮與光輝的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要因過度膨脹而導致問題。 1. 原文 《豐卦》: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六二:豐其蔀,日中見鬥,往得
2025/02/19
查看更多
《未濟卦》(䷿)
卦象符號(䷿) 《未濟卦》象徵著事物尚未完成、未達成目標的階段。 這與「既濟卦」的結束階段相對,強調的是過程中仍有遺憾或未解決的問題,需保持耐心並謹慎行事。 這個卦提示需要謹慎的準備與堅定的信念,最終可期待成功,但需要經過一些艱難與不確定的時期。 1. 原文 《未濟卦》:亨,小狐汔濟,濡其
2025/02/19
1
《既濟卦》(䷾)
卦象符號(䷾) 《既濟卦》象徵完成後的表示事情已經進行到一個階段,處於完成與結束的過程中,象徵著一個循環的完成或結局,但也暗示隨後會面臨一些變動。 此卦有「亨通」之象,但也提醒人們在結束後還需保持警覺,避免因為完成而鬆懈。 1. 原文 《既濟卦》: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初九:曳其輪
2025/02/19
《小過卦》(䷽)
卦象符號(䷽) 《小過卦》象徵著在大範圍內有所約束,與地面上受限的力量相互作用。 這個卦象顯示出當面臨挑戰與問題時,我們必須保持謹慎並控制事物的發展,強調處理問題時應當避免過度行動,慎重行事為上。 1. 原文 《小過卦》: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 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2025/02/19
《中孚卦》(䷼)
卦象符號(䷼) 《中孚卦》象徵天與澤的交流,這代表一種內心的誠信與外在的言行一致。 這卦象徵著內心的真誠與外界的應答,透過真誠的交流可以達成共識。 1. 原文 《中孚卦》: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初九:虞吉,有他不燕。 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六三:
2025/02/19
《節卦》(䷻)
卦象符號(䷻) 《節卦》象徵水受湖泊約束,不會四處氾濫,代表節制與約束。此卦強調適當的節制能帶來順利,但過度限制反而會導致困境。 1. 原文 《節卦》:亨。苦節不可貞。 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九二:不出門庭,凶。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六四:安節,亨。 九五:甘節,吉;往有
2025/02/19
《渙卦》(䷺)
卦象符號(䷺) 《渙卦》象徵風將水吹散,水流四方,代表「離散」與「流動」。此卦表示局勢變化,散亂中尋找新秩序。 1. 原文 《渙卦》: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初六:用拯馬壯,吉。 九二:渙奔其機,悔亡。 六三:渙其躬,無悔。 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渙汗
2025/02/19
《兌卦》(䷹)
卦象符號(䷹) 《兌卦》象徵喜悅、說服、溝通。 兌為口,代表言語、溝通,也代表快樂、和諧,甚至引申為誘惑與虛偽。 1. 原文 《兌卦》:亨,利貞。 初九:和兌,吉。 九二:孚兌,吉,悔亡。 六三:來兌,兇。 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九五:孚於剝,有厲。 上六:
2025/02/19
《巽卦》(䷸)
卦象符號(䷸) 《巽卦》象徵風的流動與滲透,表示順從、滲透、影響力,也代表變動、柔順與適應力。 1. 原文 《巽卦》: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九三:頻巽,吝。 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九五:貞吉悔亡,無
2025/02/19
《旅卦》(䷷)
卦象符號(䷷) 《旅卦》象徵火在山上燃燒,意味著變動、不穩定的狀況。 因此,此卦代表「旅途」或「流離」,暗示人生處於漂泊不定的狀態,雖然可以小有成就,但須謹慎行事。 1. 原文 《旅卦》:小亨,旅貞吉。 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九三:旅焚其
2025/02/19
《豐卦》(䷶)
卦象符號(䷶) 《豐卦》象徵火照耀大地,帶來光明與豐盛。 但火勢過盛,可能會導致過猶不及的情況。 因此,此卦代表繁榮與光輝的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要因過度膨脹而導致問題。 1. 原文 《豐卦》: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六二:豐其蔀,日中見鬥,往得
2025/02/19
查看更多
易傳
雜卦傳
1. 原文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
2025/03/02
序卦傳·下篇
1. 原文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
2025/03/02
序卦傳·上篇
1. 原文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
2025/03/02
說卦傳·第十一章
1. 原文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敷,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的顙
2025/03/02
說卦傳·第十章
1. 原文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2. 白話文 乾卦 代表天,象徵父親;坤卦 代表地,象徵母親。 震卦 變
2025/03/02
說卦傳·第九章
1. 原文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 2. 白話文 乾卦 象徵頭部,代表主宰、智慧與決策。 坤卦 象徵腹部,代表承載、孕育與包容。 震卦 象徵腳,代表行動、出發與變動。 巽卦 象徵大腿,代表運動、力量與靈活。 坎卦 象徵耳朵,代表聆聽、感知與
2025/03/02
說卦傳·第八章
1. 原文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 2. 白話文 乾卦 像馬,象徵奔馳、剛健、自強不息。 坤卦 像牛,象徵勤勞、順從、承載萬物。 震卦 像龍,象徵威嚴、變化、驚動萬物。 巽卦 像雞,象徵靈動、警覺、善於溝通。 坎卦 像豬,象徵堅韌、潛藏、內
2025/03/02
說卦傳·第七章
1. 原文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 2. 白話文 乾卦 代表剛健、強盛、有力的運動。 坤卦 代表柔順、承載、包容的特性。 震卦 代表震動、變化、驚動。 巽卦 代表滲透、進入、潛移默化的影響。 坎卦 代表險阻、陷落、困難。 離
2025/03/02
說卦傳·第六章
1. 原文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桡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 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 2. 白話文 「神」這個概念,是用來表達萬物變化奧
2025/03/02
說卦傳·第五章
1. 原文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
2025/03/02
查看更多
雜卦傳
1. 原文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
2025/03/02
序卦傳·下篇
1. 原文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
2025/03/02
序卦傳·上篇
1. 原文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
2025/03/02
說卦傳·第十一章
1. 原文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敷,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的顙
2025/03/02
說卦傳·第十章
1. 原文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2. 白話文 乾卦 代表天,象徵父親;坤卦 代表地,象徵母親。 震卦 變
2025/03/02
說卦傳·第九章
1. 原文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 2. 白話文 乾卦 象徵頭部,代表主宰、智慧與決策。 坤卦 象徵腹部,代表承載、孕育與包容。 震卦 象徵腳,代表行動、出發與變動。 巽卦 象徵大腿,代表運動、力量與靈活。 坎卦 象徵耳朵,代表聆聽、感知與
2025/03/02
說卦傳·第八章
1. 原文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 2. 白話文 乾卦 像馬,象徵奔馳、剛健、自強不息。 坤卦 像牛,象徵勤勞、順從、承載萬物。 震卦 像龍,象徵威嚴、變化、驚動萬物。 巽卦 像雞,象徵靈動、警覺、善於溝通。 坎卦 像豬,象徵堅韌、潛藏、內
2025/03/02
說卦傳·第七章
1. 原文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 2. 白話文 乾卦 代表剛健、強盛、有力的運動。 坤卦 代表柔順、承載、包容的特性。 震卦 代表震動、變化、驚動。 巽卦 代表滲透、進入、潛移默化的影響。 坎卦 代表險阻、陷落、困難。 離
2025/03/02
說卦傳·第六章
1. 原文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桡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 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 2. 白話文 「神」這個概念,是用來表達萬物變化奧
2025/03/02
說卦傳·第五章
1. 原文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
2025/03/02
查看更多
莊子
《莊子》卷三 雜篇-天下
一、 1. 原文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 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
2025/03/23
1
《莊子》卷三 雜篇-列御寇
一、 1. 原文 列御寇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驚焉。」曰:「惡乎驚?」曰:「吾嘗食於十漿,而五漿先饋。」 伯昏瞀人曰:「若是,則汝何為驚已?」曰:「夫內誠不解,形諜成光,以外鎮人心,使人輕乎貴老,而齏其所患。夫漿特為食羹之貨,多餘之贏,其為利也薄
2025/03/23
《莊子》卷三 雜篇-漁父
一、 1. 原文 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奏曲未半。 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被髮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 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 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 客問
2025/03/23
《莊子》卷三 雜篇-說劍
一、 1. 原文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 2. 注釋 1. 趙文王: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即趙惠文王。 2. 劍士:指擅長劍術之人
2025/03/22
《莊子》卷三 雜篇-盜跖
一、 1. 原文 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孔子謂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
2025/03/22
1
《莊子》卷三 雜篇-讓王
一、 1. 原文 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為我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託天下也。 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
2025/03/22
《莊子》卷三 雜篇-寓言
一、 1. 原文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
2025/03/21
2
《莊子》卷三 雜篇-外物
一、 1. 原文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 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
2025/03/21
《莊子》卷三 雜篇-則陽
一、 1. 原文 則陽游於楚,夷節言之於王,王未之見,夷節歸。彭陽見王果曰:「夫子何不譚我於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閱休。」彭陽曰:「公閱休奚為者邪?」曰:「冬則擉鱉於江,夏則休乎山樊。有過而問者,曰:『此予宅也。』夫夷節已不能,而況我乎!吾又不若夷節。夫夷節之為人也,無德而有知,不自許
2025/03/20
《莊子》卷三 雜篇-徐無鬼
一、 1. 原文 徐無鬼因女商見魏武侯,武侯勞之曰:「先生病矣!苦於山林之勞,故乃肯見於寡人。」徐無鬼曰:「我則勞於君,君有何勞於我?君將盈耆欲,長好惡,則性命之情病矣;君將黜耆欲,掔好惡,則耳目病矣。我將勞君,君有何勞於我?」武侯超然不對。 少焉,徐無鬼曰:「嘗語君,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
2025/03/19
查看更多
《莊子》卷三 雜篇-天下
一、 1. 原文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 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
2025/03/23
1
《莊子》卷三 雜篇-列御寇
一、 1. 原文 列御寇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驚焉。」曰:「惡乎驚?」曰:「吾嘗食於十漿,而五漿先饋。」 伯昏瞀人曰:「若是,則汝何為驚已?」曰:「夫內誠不解,形諜成光,以外鎮人心,使人輕乎貴老,而齏其所患。夫漿特為食羹之貨,多餘之贏,其為利也薄
2025/03/23
《莊子》卷三 雜篇-漁父
一、 1. 原文 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奏曲未半。 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被髮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 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 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 客問
2025/03/23
《莊子》卷三 雜篇-說劍
一、 1. 原文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 2. 注釋 1. 趙文王: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即趙惠文王。 2. 劍士:指擅長劍術之人
2025/03/22
《莊子》卷三 雜篇-盜跖
一、 1. 原文 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孔子謂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
2025/03/22
1
《莊子》卷三 雜篇-讓王
一、 1. 原文 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為我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託天下也。 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
2025/03/22
《莊子》卷三 雜篇-寓言
一、 1. 原文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
2025/03/21
2
《莊子》卷三 雜篇-外物
一、 1. 原文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 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
2025/03/21
《莊子》卷三 雜篇-則陽
一、 1. 原文 則陽游於楚,夷節言之於王,王未之見,夷節歸。彭陽見王果曰:「夫子何不譚我於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閱休。」彭陽曰:「公閱休奚為者邪?」曰:「冬則擉鱉於江,夏則休乎山樊。有過而問者,曰:『此予宅也。』夫夷節已不能,而況我乎!吾又不若夷節。夫夷節之為人也,無德而有知,不自許
2025/03/20
《莊子》卷三 雜篇-徐無鬼
一、 1. 原文 徐無鬼因女商見魏武侯,武侯勞之曰:「先生病矣!苦於山林之勞,故乃肯見於寡人。」徐無鬼曰:「我則勞於君,君有何勞於我?君將盈耆欲,長好惡,則性命之情病矣;君將黜耆欲,掔好惡,則耳目病矣。我將勞君,君有何勞於我?」武侯超然不對。 少焉,徐無鬼曰:「嘗語君,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
2025/03/19
查看更多
山海經
海內經
一、 1. 原文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人。 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 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沮葉。 流沙之西,有鳥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黃金、璿瑰、丹貨、銀鐵,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
2025/03/25
大荒北經
一、 1. 原文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𩿨久、文貝、離俞、鸞鳥、凰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璿、瑰、瑤、碧,皆出衛於山。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
2025/03/25
大荒西經
一、 1. 原文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2025/03/25
大荒南經
一、 1. 原文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名曰䟣踢。有三青獸相并,名曰雙雙。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貝、離俞、𩿨久、鷹、賈、委維、熊、羆、象、虎、豹、狼、視肉。 有滎山,滎水出焉。黑水之南,
2025/03/25
大荒東經
一、 1. 原文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 有小人國,名靖
2025/03/25
海內東經
一、 1. 原文 海內東北陬以南者。 2. 注釋 1. 海內:指中國境內,或傳說中的四海之內。 2. 東北陬:指東北方的邊陲地區,「陬」意為角落、邊遠之地。 3. 以南者:指位於該地區以南的地方。 3. 白話文 位於海內東北角以南的地區。
2025/03/24
1
海內北經
一、 1. 原文 海內西北陬以東者。 2. 注釋 1. 海內:指中國及其周邊地區。 2. 西北陬:指位於海內的西北角落。 3. 以東者:指從西北角往東的地區。 3. 白話文 海內從西北角往東的地區。 4. 總結 這是一個地理
2025/03/24
海內西經
一、 1. 原文 海內西南陬以北者。 2. 注釋 1. 海內:指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與「海外」相對。 2. 西南陬:指中國西南角落的地區。「陬」意為角落、邊遠之地。 3. 以北:向北的方向。 3. 白話文 中國境內,從西南角往北的地區。
2025/03/24
海內南經
一、 1. 原文 海內東南陬以西者。 2. 注釋 1. 海內:指中國及其周邊地區。 2. 東南陬:指東南角落,可能是地理上的東南端。 3. 以西者:指從東南角往西的地區。 3. 白話文 在海內的東南角以西的地區。 4. 總結
2025/03/24
海外東經
一、 1. 原文 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 2. 注釋 1. 海外:指的是中國疆域之外的地方,或遠離中原的異域。 2. 東南陬:指東南角,"陬"意為角落或邊緣。 3. 東北陬:指東北角,"陬"同樣表示邊遠之地。 4. 者:表示描述或列舉某種事物。
2025/03/24
查看更多
海內經
一、 1. 原文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人。 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 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沮葉。 流沙之西,有鳥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黃金、璿瑰、丹貨、銀鐵,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
2025/03/25
大荒北經
一、 1. 原文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𩿨久、文貝、離俞、鸞鳥、凰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璿、瑰、瑤、碧,皆出衛於山。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
2025/03/25
大荒西經
一、 1. 原文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2025/03/25
大荒南經
一、 1. 原文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名曰䟣踢。有三青獸相并,名曰雙雙。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貝、離俞、𩿨久、鷹、賈、委維、熊、羆、象、虎、豹、狼、視肉。 有滎山,滎水出焉。黑水之南,
2025/03/25
大荒東經
一、 1. 原文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 有小人國,名靖
2025/03/25
海內東經
一、 1. 原文 海內東北陬以南者。 2. 注釋 1. 海內:指中國境內,或傳說中的四海之內。 2. 東北陬:指東北方的邊陲地區,「陬」意為角落、邊遠之地。 3. 以南者:指位於該地區以南的地方。 3. 白話文 位於海內東北角以南的地區。
2025/03/24
1
海內北經
一、 1. 原文 海內西北陬以東者。 2. 注釋 1. 海內:指中國及其周邊地區。 2. 西北陬:指位於海內的西北角落。 3. 以東者:指從西北角往東的地區。 3. 白話文 海內從西北角往東的地區。 4. 總結 這是一個地理
2025/03/24
海內西經
一、 1. 原文 海內西南陬以北者。 2. 注釋 1. 海內:指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與「海外」相對。 2. 西南陬:指中國西南角落的地區。「陬」意為角落、邊遠之地。 3. 以北:向北的方向。 3. 白話文 中國境內,從西南角往北的地區。
2025/03/24
海內南經
一、 1. 原文 海內東南陬以西者。 2. 注釋 1. 海內:指中國及其周邊地區。 2. 東南陬:指東南角落,可能是地理上的東南端。 3. 以西者:指從東南角往西的地區。 3. 白話文 在海內的東南角以西的地區。 4. 總結
2025/03/24
海外東經
一、 1. 原文 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 2. 注釋 1. 海外:指的是中國疆域之外的地方,或遠離中原的異域。 2. 東南陬:指東南角,"陬"意為角落或邊緣。 3. 東北陬:指東北角,"陬"同樣表示邊遠之地。 4. 者:表示描述或列舉某種事物。
2025/03/24
查看更多
佛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一、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
2025/03/25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一、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
2025/03/25
列子
說符
一、 1. 原文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 2. 注釋 1. 子列子:指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2025/03/28
1
楊朱
一、 1. 原文 楊朱游於魯,舍於孟氏。孟氏問曰:「人而已矣,奚以名為?」曰:「以名者為富。」既富矣,奚不已焉?「曰:「為貴」。「既貴矣,奚不已焉?」曰:「為死」。「既死矣,奚為焉?」曰:「為子孫。」「名奚益於子孫?」曰:「名乃苦其身,燋其心。乘其名者澤及宗族,利兼鄉黨;況子孫乎?」「凡
2025/03/28
力命
一、 1. 原文 力謂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 命曰:「汝奚功於物,而欲比朕?」 力曰:「壽夭、窮達、貴賤、貧富,我力之所能也。」 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顏淵之才不出眾人之下,而壽十八。仲尼之德,不出諸侯之下,而困於陳、蔡;殷紂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
2025/03/27
1
湯問
一、 1. 原文 殷湯問於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惡得物?後之人將謂今之无物可乎?」殷湯曰:「然則物无先後乎?」夏革曰:「物之終始,初无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湯曰:「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革曰:「不知也。」湯固問
2025/03/27
仲尼
一、 1. 原文 仲尼閒居,子貢入侍,而有憂色。子貢不敢問,出告顏回。顏回援琴而歌。孔子聞之,果召回入,問曰:「若奚獨樂?」回曰:「夫子奚獨憂?」孔子曰:「先言爾志。」曰:「吾昔聞之夫子曰:『樂天知命故不憂』,回所以樂也。」孔子愀然有閒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爾,請以今言
2025/03/26
周穆王
一、 1. 原文 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千變萬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寢以居之,引三牲以進之,選女樂以娛之。 化人以為王之宮室卑陋而不可處,王之廚饌腥螻而不可饗,王之嬪御膻惡而不可
2025/03/26
2
黃帝
一、 1. 原文 黃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養正命,娛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又十有五年,憂天下之不治,竭聰明,進智力,營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黃帝乃喟然讚曰:「朕之過淫矣。養一己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 於是放萬機,舍宮寢,去直侍,徹鐘懸。減
2025/03/26
1
天瑞
一、 1. 原文 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无識者。國君卿大夫眎之,猶眾庶也。國不足,將嫁於衛。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謁;先生將何以教?先生不聞壺丘子林之言乎?」子列子笑曰:「壺子何言哉?雖然,夫子嘗語伯昏瞀人,吾側聞之,試以告女。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
2025/03/26
列子
列子簡介 列子(約公元前4世紀),姓列名御寇,字子真,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者,與老子、莊子並列為道家三大代表人物之一。據傳,列子是道家思想的繼承者之一,並且受到莊子思想的影響,他的理論主要是基於自然的法則與無為而治的理念。雖然列子在歷史上的具體事跡並不多,且有許多傳說與神話,但他所傳承的
2025/03/25
1
說符
一、 1. 原文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 2. 注釋 1. 子列子:指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2025/03/28
1
楊朱
一、 1. 原文 楊朱游於魯,舍於孟氏。孟氏問曰:「人而已矣,奚以名為?」曰:「以名者為富。」既富矣,奚不已焉?「曰:「為貴」。「既貴矣,奚不已焉?」曰:「為死」。「既死矣,奚為焉?」曰:「為子孫。」「名奚益於子孫?」曰:「名乃苦其身,燋其心。乘其名者澤及宗族,利兼鄉黨;況子孫乎?」「凡
2025/03/28
力命
一、 1. 原文 力謂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 命曰:「汝奚功於物,而欲比朕?」 力曰:「壽夭、窮達、貴賤、貧富,我力之所能也。」 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顏淵之才不出眾人之下,而壽十八。仲尼之德,不出諸侯之下,而困於陳、蔡;殷紂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
2025/03/27
1
湯問
一、 1. 原文 殷湯問於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惡得物?後之人將謂今之无物可乎?」殷湯曰:「然則物无先後乎?」夏革曰:「物之終始,初无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湯曰:「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革曰:「不知也。」湯固問
2025/03/27
仲尼
一、 1. 原文 仲尼閒居,子貢入侍,而有憂色。子貢不敢問,出告顏回。顏回援琴而歌。孔子聞之,果召回入,問曰:「若奚獨樂?」回曰:「夫子奚獨憂?」孔子曰:「先言爾志。」曰:「吾昔聞之夫子曰:『樂天知命故不憂』,回所以樂也。」孔子愀然有閒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爾,請以今言
2025/03/26
周穆王
一、 1. 原文 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千變萬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寢以居之,引三牲以進之,選女樂以娛之。 化人以為王之宮室卑陋而不可處,王之廚饌腥螻而不可饗,王之嬪御膻惡而不可
2025/03/26
2
黃帝
一、 1. 原文 黃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養正命,娛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又十有五年,憂天下之不治,竭聰明,進智力,營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黃帝乃喟然讚曰:「朕之過淫矣。養一己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 於是放萬機,舍宮寢,去直侍,徹鐘懸。減
2025/03/26
1
天瑞
一、 1. 原文 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无識者。國君卿大夫眎之,猶眾庶也。國不足,將嫁於衛。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謁;先生將何以教?先生不聞壺丘子林之言乎?」子列子笑曰:「壺子何言哉?雖然,夫子嘗語伯昏瞀人,吾側聞之,試以告女。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
2025/03/26
列子
列子簡介 列子(約公元前4世紀),姓列名御寇,字子真,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者,與老子、莊子並列為道家三大代表人物之一。據傳,列子是道家思想的繼承者之一,並且受到莊子思想的影響,他的理論主要是基於自然的法則與無為而治的理念。雖然列子在歷史上的具體事跡並不多,且有許多傳說與神話,但他所傳承的
2025/03/25
1
論語
堯曰
一、 1. 原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2025/04/07
1
子張
一、 1. 原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 2. 士:有志於道義之人。 3. 見危致命:遇到危難時能捨身赴義。 4. 見得思義:看到利益時想到是否合於道義。 5.
2025/04/07
微子
一、 1.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 注釋 1. 微子:商紂王的兄長,名啟,見國將亡而離去。 2. 去之:離開他,指離開紂王、離開朝廷。 3. 箕子: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因直諫被貶為奴。 4. 為之
2025/04/07
陽貨
一、 1. 原文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2. 注釋 1. 陽
2025/04/07
1
季氏
一、 1.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
2025/04/06
1
衛靈公
一、 1. 原文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2. 注釋 1. 衛靈公:衛國國君,孔子曾在衛國任職。 2. 問陳:詢問軍政或戰事上的問題。 3.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這裡代指禮樂制度、典禮之事。
2025/04/06
憲問
一、 1. 原文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2. 注釋 1. 憲:指宰我,孔子的學生。 2. 恥:指羞恥之事,宰我請教孔子關於恥辱的問題。 3. 邦有
2025/04/05
子路
一、 1. 原文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2. 注釋 1. 子路:孔子的學生,名仲由,性格剛直勇敢。 2. 問政:詢問治國之道。 3. 先之:「先」作動詞,意思是以身作則,領先示範。 4. 勞之:「勞」在此指關心民生
2025/04/04
3
顏淵
一、 1. 原文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 注釋 1. 克己復禮: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禮制
2025/04/03
先進
一、 1. 原文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2. 注釋 1. 先進於禮樂:「先進」指較早接受禮樂教化的人,這裡指春秋時期的鄉野之人,他們雖然質樸,卻早已接受傳統禮樂的薰陶。 2. 野人:指鄉野之人,相對於貴族或仕宦階層來
2025/04/02
查看更多
堯曰
一、 1. 原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2025/04/07
1
子張
一、 1. 原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 2. 士:有志於道義之人。 3. 見危致命:遇到危難時能捨身赴義。 4. 見得思義:看到利益時想到是否合於道義。 5.
2025/04/07
微子
一、 1.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 注釋 1. 微子:商紂王的兄長,名啟,見國將亡而離去。 2. 去之:離開他,指離開紂王、離開朝廷。 3. 箕子: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因直諫被貶為奴。 4. 為之
2025/04/07
陽貨
一、 1. 原文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2. 注釋 1. 陽
2025/04/07
1
季氏
一、 1.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
2025/04/06
1
衛靈公
一、 1. 原文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2. 注釋 1. 衛靈公:衛國國君,孔子曾在衛國任職。 2. 問陳:詢問軍政或戰事上的問題。 3.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這裡代指禮樂制度、典禮之事。
2025/04/06
憲問
一、 1. 原文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2. 注釋 1. 憲:指宰我,孔子的學生。 2. 恥:指羞恥之事,宰我請教孔子關於恥辱的問題。 3. 邦有
2025/04/05
子路
一、 1. 原文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2. 注釋 1. 子路:孔子的學生,名仲由,性格剛直勇敢。 2. 問政:詢問治國之道。 3. 先之:「先」作動詞,意思是以身作則,領先示範。 4. 勞之:「勞」在此指關心民生
2025/04/04
3
顏淵
一、 1. 原文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 注釋 1. 克己復禮: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禮制
2025/04/03
先進
一、 1. 原文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2. 注釋 1. 先進於禮樂:「先進」指較早接受禮樂教化的人,這裡指春秋時期的鄉野之人,他們雖然質樸,卻早已接受傳統禮樂的薰陶。 2. 野人:指鄉野之人,相對於貴族或仕宦階層來
2025/04/02
查看更多
孟子
盡心下
四七、 1.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丑問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2. 注釋 1. 不仁:不具仁德,
2025/04/13
1
盡心上
一、 1. 原文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2. 注釋 1. 盡其心:竭盡自己的內心本善之性。 2. 性:人的本性。 3. 天:天命、天道。 4. 存其心:保全、
2025/04/12
告子下
二一、 1. 原文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 「色與禮孰重?」曰:「禮重。」 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
2025/04/11
2
告子上
一、 1. 原文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2. 注釋 1. 告子:戰國時期的
2025/04/11
萬章下
十、 1.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
2025/04/11
1
萬章上
一、 1. 原文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 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
2025/04/11
離婁下
二九、 1. 原文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2. 注釋 1. 舜生於諸馮:舜出生在「諸馮」,位於東方。 2.
2025/04/10
離婁上
一、 1. 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2025/04/09
2
滕文公下
六、 1. 原文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
2025/04/09
滕文公上
一、 1. 原文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
2025/04/09
查看更多
盡心下
四七、 1.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丑問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2. 注釋 1. 不仁:不具仁德,
2025/04/13
1
盡心上
一、 1. 原文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2. 注釋 1. 盡其心:竭盡自己的內心本善之性。 2. 性:人的本性。 3. 天:天命、天道。 4. 存其心:保全、
2025/04/12
告子下
二一、 1. 原文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 「色與禮孰重?」曰:「禮重。」 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
2025/04/11
2
告子上
一、 1. 原文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2. 注釋 1. 告子:戰國時期的
2025/04/11
萬章下
十、 1.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
2025/04/11
1
萬章上
一、 1. 原文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 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
2025/04/11
離婁下
二九、 1. 原文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2. 注釋 1. 舜生於諸馮:舜出生在「諸馮」,位於東方。 2.
2025/04/10
離婁上
一、 1. 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2025/04/09
2
滕文公下
六、 1. 原文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
2025/04/09
滕文公上
一、 1. 原文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
2025/04/09
查看更多
詩經
《商頌》
《那》 1. 原文 猗與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衎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鞉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於赫湯孫、穆穆厥聲。庸鼓有斁、萬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恪。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2. 注釋 1. 猗與:讚美聲
2025/04/28
《魯頌》
《駉》 1. 原文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騂有騏、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騮有雒、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
2025/04/28
1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 1. 原文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陟降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2. 注釋 1. 閔予小子:哀憐我這幼小無力之人 2. 遭家不造:遭逢家運不佳、災禍頻仍 3. 嬛嬛在疚:孤單憂傷、
2025/04/28
《周頌》臣工之什
《臣工》 1. 原文 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釐爾成、來咨來茹。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眾人、庤乃錢鎛、奄觀銍艾。 2. 注釋 1. 嗟嗟臣工:感嘆各位臣子官員 2. 敬爾在公:要恭敬地處理政事 3
2025/04/27
1
《周頌》清廟之什
《清廟》 1. 原文 於穆清廟,肅雝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2. 注釋 1. 於穆:感嘆詞,形容莊嚴肅穆 2. 清廟:供奉祖先的宗廟 3. 肅雝:肅敬而和樂 4. 顯相:顯赫輔佐之臣 5.
2025/04/26
頌
《頌》是《詩經》中專門用於宗廟祭祀、國家大典的詩歌,語言典重凝練,格調肅穆高遠,主要表達對祖先、天地、神靈的崇敬與感恩,同時歌頌王朝功德,祈求福佑昌盛。《頌》依所屬時代和地域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各有風格特色,展現不同時期的禮樂文化精神。 周頌主要歌頌周王朝的祖先神德、王功治績與國運昌
2025/04/26
《大雅》蕩之什
《蕩》 1. 原文 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彊禦、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慆德、女興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義類、彊禦多懟。流言以對、寇攘式內。侯作侯祝、靡屆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2025/04/26
《大雅》生民之什
《生民》 1. 原文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 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 誕
2025/04/26
《大雅》文王之什
《文王》 1. 原文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2025/04/25
大雅
《大雅》是《詩經》中最具政治與歷史意識的一部分,語言宏大莊重,情感深遠厚重,代表了貴族階層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與理想,體現出「王者之詩」的氣度。其內容記錄了周人先祖的德行、周初立國的輝煌、周王朝的衰敗與忠臣的憂憤,是了解西周興衰及政治理念的重要文獻。 文王之什主要頌揚周文王的德政與先王基業,展現周
2025/04/25
查看更多
《商頌》
《那》 1. 原文 猗與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衎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鞉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於赫湯孫、穆穆厥聲。庸鼓有斁、萬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恪。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2. 注釋 1. 猗與:讚美聲
2025/04/28
《魯頌》
《駉》 1. 原文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騂有騏、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騮有雒、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
2025/04/28
1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 1. 原文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陟降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2. 注釋 1. 閔予小子:哀憐我這幼小無力之人 2. 遭家不造:遭逢家運不佳、災禍頻仍 3. 嬛嬛在疚:孤單憂傷、
2025/04/28
《周頌》臣工之什
《臣工》 1. 原文 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釐爾成、來咨來茹。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眾人、庤乃錢鎛、奄觀銍艾。 2. 注釋 1. 嗟嗟臣工:感嘆各位臣子官員 2. 敬爾在公:要恭敬地處理政事 3
2025/04/27
1
《周頌》清廟之什
《清廟》 1. 原文 於穆清廟,肅雝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2. 注釋 1. 於穆:感嘆詞,形容莊嚴肅穆 2. 清廟:供奉祖先的宗廟 3. 肅雝:肅敬而和樂 4. 顯相:顯赫輔佐之臣 5.
2025/04/26
頌
《頌》是《詩經》中專門用於宗廟祭祀、國家大典的詩歌,語言典重凝練,格調肅穆高遠,主要表達對祖先、天地、神靈的崇敬與感恩,同時歌頌王朝功德,祈求福佑昌盛。《頌》依所屬時代和地域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各有風格特色,展現不同時期的禮樂文化精神。 周頌主要歌頌周王朝的祖先神德、王功治績與國運昌
2025/04/26
《大雅》蕩之什
《蕩》 1. 原文 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彊禦、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慆德、女興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義類、彊禦多懟。流言以對、寇攘式內。侯作侯祝、靡屆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2025/04/26
《大雅》生民之什
《生民》 1. 原文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 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 誕
2025/04/26
《大雅》文王之什
《文王》 1. 原文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2025/04/25
大雅
《大雅》是《詩經》中最具政治與歷史意識的一部分,語言宏大莊重,情感深遠厚重,代表了貴族階層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與理想,體現出「王者之詩」的氣度。其內容記錄了周人先祖的德行、周初立國的輝煌、周王朝的衰敗與忠臣的憂憤,是了解西周興衰及政治理念的重要文獻。 文王之什主要頌揚周文王的德政與先王基業,展現周
2025/04/25
查看更多
尚書
《周書》秦誓
1. 原文 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 2. 注釋 1. 秦穆公: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期間致力強國擴張。 2. 伐鄭:出兵攻打鄭國。 3. 晉襄公:晉國國君,為秦穆公的對手,於此役出兵救援鄭國。 4. 帥師:率領軍隊。 5. 敗諸崤:在崤山一帶擊敗秦
2025/05/17
《周書》費誓
1. 原文 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並興,東郊不開。作《費誓》。 2. 注釋 1. 魯侯伯禽:魯國的國君伯禽,周公之子。 2. 宅曲阜:居住於曲阜,即魯國的都城。 3. 徐、夷並興:「徐」為徐國,「夷」指東方的夷族,此處指東方諸夷的勢力崛起。 4. 東郊不開:東方郊野地區未能開
2025/05/17
《周書》文侯之命
1. 原文 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2. 注釋 1. 平王:周平王,即周幽王之子,遷都洛邑,開東周之君。 2. 錫:賜予。 3. 晉文侯:晉國國君,名燮,西周末至東周初的重要諸侯。 4. 秬鬯:以黑黍釀成的香酒,用於宗廟祭祀,象徵禮儀之重。 5. 圭瓚:圭
2025/05/17
《周書》呂刑
1. 原文 呂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 2. 注釋 1. 呂命:呂,即周公姬旦之後裔,封於呂地,後稱「呂侯」。此處指呂侯奉命行事。 2. 穆王:周穆王,西周中期君王。 3. 訓夏贖刑:「訓」指訓誡、教導;「夏」指夏朝,此處借指古代典法制度;「贖刑」指用財物來贖抵應受的刑罰。
2025/05/17
《周書》冏命
1. 原文 穆王命伯冏,為周太僕正,作《冏命》。 2. 注釋 1. 穆王:周穆王,西周中期的君主。 2. 命:任命、授命。 3. 伯冏:人名,受命者。 4. 周太僕正:「太僕」是掌管王家車馬事務的官職;「正」有主管、長官之意。 5. 作《冏命》:「作」指撰寫、制定;《冏命》
2025/05/17
1
《周書》君牙
1. 原文 穆王命君牙,為周大司徒,作《君牙》。 2. 注釋 1. 穆王:周穆王,西周第六位君王。 2. 命:任命、授命。 3. 君牙:人名,周朝大臣,穆王所信任的賢臣。 4. 大司徒:周代官名,掌管民政、教化與土地規劃的重要職位。 5. 作《君牙》:編寫或記錄這次任命與訓
2025/05/17
《周書》畢命
1. 原文 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2. 注釋 1. 康王:即周康王,周成王之子。 2. 命作冊畢:「命」是下命令,「作冊」即編寫封爵之文,「畢」是受命者,封於畢地的諸侯。 3. 分居里:指將人民或官屬分配於各鄰里安居。 4. 成周郊:成周是東周的都城(今
2025/05/16
1
《周書》康王之誥
1. 原文 康王既尸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 2. 注釋 1. 康王:周成王之子,名釗,為周朝第三代天子。 2. 尸天子:「尸」為代理祭祀、承續祖業之義,此處指康王正式繼承天子之位,舉行即位與祭天儀式。 3. 遂誥諸侯:於即位後隨即向諸侯頒布誥命,即宣佈治國的政策與施政
2025/05/16
1
《周書》顧命
1. 原文 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 2. 注釋 1. 成王: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周公攝政後即位。 2. 將崩:將要去世。古代用「崩」形容天子之死。 3. 命:命令、囑咐。 4. 召公、畢公:周初名臣,分別為召穆公與畢公高,均為周室宗親重臣。 5.
2025/05/15
1
《周書》君陳
1. 原文 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 2. 注釋 1. 周公既沒:周公去世後,「沒」指死亡。 2. 命君陳:「君陳」是人名,為受命之官,具體職位不明,應是當時重要的卿士。 3. 分正:規劃與整治之意。「分」為分配、劃定,「正」為整治、規範。 4. 東郊:指成
2025/05/15
查看更多
《周書》秦誓
1. 原文 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 2. 注釋 1. 秦穆公: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期間致力強國擴張。 2. 伐鄭:出兵攻打鄭國。 3. 晉襄公:晉國國君,為秦穆公的對手,於此役出兵救援鄭國。 4. 帥師:率領軍隊。 5. 敗諸崤:在崤山一帶擊敗秦
2025/05/17
《周書》費誓
1. 原文 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並興,東郊不開。作《費誓》。 2. 注釋 1. 魯侯伯禽:魯國的國君伯禽,周公之子。 2. 宅曲阜:居住於曲阜,即魯國的都城。 3. 徐、夷並興:「徐」為徐國,「夷」指東方的夷族,此處指東方諸夷的勢力崛起。 4. 東郊不開:東方郊野地區未能開
2025/05/17
《周書》文侯之命
1. 原文 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2. 注釋 1. 平王:周平王,即周幽王之子,遷都洛邑,開東周之君。 2. 錫:賜予。 3. 晉文侯:晉國國君,名燮,西周末至東周初的重要諸侯。 4. 秬鬯:以黑黍釀成的香酒,用於宗廟祭祀,象徵禮儀之重。 5. 圭瓚:圭
2025/05/17
《周書》呂刑
1. 原文 呂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 2. 注釋 1. 呂命:呂,即周公姬旦之後裔,封於呂地,後稱「呂侯」。此處指呂侯奉命行事。 2. 穆王:周穆王,西周中期君王。 3. 訓夏贖刑:「訓」指訓誡、教導;「夏」指夏朝,此處借指古代典法制度;「贖刑」指用財物來贖抵應受的刑罰。
2025/05/17
《周書》冏命
1. 原文 穆王命伯冏,為周太僕正,作《冏命》。 2. 注釋 1. 穆王:周穆王,西周中期的君主。 2. 命:任命、授命。 3. 伯冏:人名,受命者。 4. 周太僕正:「太僕」是掌管王家車馬事務的官職;「正」有主管、長官之意。 5. 作《冏命》:「作」指撰寫、制定;《冏命》
2025/05/17
1
《周書》君牙
1. 原文 穆王命君牙,為周大司徒,作《君牙》。 2. 注釋 1. 穆王:周穆王,西周第六位君王。 2. 命:任命、授命。 3. 君牙:人名,周朝大臣,穆王所信任的賢臣。 4. 大司徒:周代官名,掌管民政、教化與土地規劃的重要職位。 5. 作《君牙》:編寫或記錄這次任命與訓
2025/05/17
《周書》畢命
1. 原文 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2. 注釋 1. 康王:即周康王,周成王之子。 2. 命作冊畢:「命」是下命令,「作冊」即編寫封爵之文,「畢」是受命者,封於畢地的諸侯。 3. 分居里:指將人民或官屬分配於各鄰里安居。 4. 成周郊:成周是東周的都城(今
2025/05/16
1
《周書》康王之誥
1. 原文 康王既尸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 2. 注釋 1. 康王:周成王之子,名釗,為周朝第三代天子。 2. 尸天子:「尸」為代理祭祀、承續祖業之義,此處指康王正式繼承天子之位,舉行即位與祭天儀式。 3. 遂誥諸侯:於即位後隨即向諸侯頒布誥命,即宣佈治國的政策與施政
2025/05/16
1
《周書》顧命
1. 原文 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 2. 注釋 1. 成王: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周公攝政後即位。 2. 將崩:將要去世。古代用「崩」形容天子之死。 3. 命:命令、囑咐。 4. 召公、畢公:周初名臣,分別為召穆公與畢公高,均為周室宗親重臣。 5.
2025/05/15
1
《周書》君陳
1. 原文 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 2. 注釋 1. 周公既沒:周公去世後,「沒」指死亡。 2. 命君陳:「君陳」是人名,為受命之官,具體職位不明,應是當時重要的卿士。 3. 分正:規劃與整治之意。「分」為分配、劃定,「正」為整治、規範。 4. 東郊:指成
2025/05/15
查看更多
禮記
燕義
一、 1. 原文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職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與其教治,別其等,正其位。國有大事,則率國子而致於大子,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則授之以車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軍法治之,司馬弗正。凡國之政事,國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學道,春合諸學,秋合諸射,以
2025/09/07
1
射義
一、 1. 原文 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2. 注釋 1. 射:古代射禮,即以射箭為禮,寓教於禮。 2. 燕禮:君臣宴飲之禮,用於明示上下尊卑。 3. 鄉飲酒之禮:鄉里聚會時所行的
2025/09/06
鄉飲酒義
一、 1. 原文 鄉飲酒之義: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盥洗揚觶,所以致潔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2. 注釋 1. 鄉飲酒:古代鄉里之間的合禮飲酒儀式,用以尊賢勸學。 2. 庠門:古代學校或聚會之所的大門。 3. 三揖:
2025/09/04
昏義
一、 1. 原文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2. 注釋 1. 昏禮:婚禮。古代婚禮多在昏時舉行,故稱「昏禮」。 2
2025/09/03
冠義
一、 1. 原文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 2. 注釋
2025/09/03
1
大學(二)
十一、 1.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
2025/09/02
大學(一)
一、 1.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2. 注釋 1. 大學之道:大學的根本宗旨與方法。 2. 明明德:彰顯本有的光明德性。 3.
2025/09/02
儒行
一、 1.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2. 注釋 1. 魯哀公:魯國國君(在位西元前494–前468)。 2. 儒服:儒者專有之服飾。
2025/08/30
投壺
一、 1. 原文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賓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賓曰:「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固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
2025/08/28
深衣
一、 1. 原文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2. 注釋 1. 深衣:古代通用的禮服,上衣與下裳連屬。 2. 制度:規制法度。
2025/08/27
2
查看更多
燕義
一、 1. 原文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職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與其教治,別其等,正其位。國有大事,則率國子而致於大子,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則授之以車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軍法治之,司馬弗正。凡國之政事,國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學道,春合諸學,秋合諸射,以
2025/09/07
1
射義
一、 1. 原文 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2. 注釋 1. 射:古代射禮,即以射箭為禮,寓教於禮。 2. 燕禮:君臣宴飲之禮,用於明示上下尊卑。 3. 鄉飲酒之禮:鄉里聚會時所行的
2025/09/06
鄉飲酒義
一、 1. 原文 鄉飲酒之義: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盥洗揚觶,所以致潔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2. 注釋 1. 鄉飲酒:古代鄉里之間的合禮飲酒儀式,用以尊賢勸學。 2. 庠門:古代學校或聚會之所的大門。 3. 三揖:
2025/09/04
昏義
一、 1. 原文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2. 注釋 1. 昏禮:婚禮。古代婚禮多在昏時舉行,故稱「昏禮」。 2
2025/09/03
冠義
一、 1. 原文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 2. 注釋
2025/09/03
1
大學(二)
十一、 1.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
2025/09/02
大學(一)
一、 1.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2. 注釋 1. 大學之道:大學的根本宗旨與方法。 2. 明明德:彰顯本有的光明德性。 3.
2025/09/02
儒行
一、 1.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2. 注釋 1. 魯哀公:魯國國君(在位西元前494–前468)。 2. 儒服:儒者專有之服飾。
2025/08/30
投壺
一、 1. 原文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賓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賓曰:「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固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
2025/08/28
深衣
一、 1. 原文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2. 注釋 1. 深衣:古代通用的禮服,上衣與下裳連屬。 2. 制度:規制法度。
2025/08/27
2
查看更多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