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大腦騙了你!《快思慢想》教你如何做出更好決策

別再讓大腦騙了你!《快思慢想》教你如何做出更好決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朋友,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走進咖啡店,面對琳琅滿目的菜單,卻在幾秒內選了老樣子?或者聽了一場演講,覺得講者魅力四射,連他的觀點都覺得特別有道理?這些瞬間的選擇,背後其實藏著大腦的秘密。今天,我想和你聊聊一本改變我思考方式的書——《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用輕鬆的語氣,來解開我們如何做決策的謎團。

這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像個老朋友,帶我們走進人類心智的兩條路徑:一個快如閃電,另一個慢條斯理。他用科學和故事告訴我們,這些路徑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甚至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犯錯。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本書的精華,聊聊它如何幫我們更懂自己!

raw-image

系統1與系統2:大腦的雙人舞

想像你的腦袋裡住著兩個小人:一個是「系統1」,動作快得像忍者,靠直覺和本能做事;另一個是「系統2」,像個謹慎的會計師,凡事都要算清楚再行動。卡尼曼用這兩個系統來解釋我們的大腦如何運作。

系統1是自動駕駛模式。比如,你聽到「香蕉」和「嘔吐」連在一起,瞬間覺得香蕉有點噁心,這就是系統1在搞鬼。它快速、情緒化,但也容易被誤導。系統2則慢得多,需要專注力,像是在算稅表、停車入庫,或在吵鬧的派對裡試圖聽清朋友的聲音。這些事都需要你全神貫注,否則系統2會偷懶,讓系統1接管。

我有次在超市買東西,貨架上兩款洗衣機價格差不多,但一款外觀更亮眼。我差點就選了那台,直到我強迫自己停下來,比較它們的能源效率和功能。這就是系統2出來救場!問題是,系統2很耗精力,忙碌或疲憊時,它容易「下線」,讓系統1帶我們走偏。

反思實驗:下次做決定時,問問自己:「這是我直覺的選擇,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試著列出三個理由,檢視你的系統2有沒有被叫醒。

raw-image

暈輪效應:為什麼第一印象這麼厲害?

你有沒有遇過一個人,長得帥或氣質好,連帶覺得他什麼都棒?這就是「暈輪效應」(Halo Effect)。卡尼曼說,我們的大腦愛偷懶,喜歡用一個顯眼的特徵來判斷整個人。比如,一個自信的演講者走上台,系統1會立刻給他高分,哪怕他的內容不夠紮實。

我記得有次面試,應徵者穿著得體、笑容迷人,我差點忽略他簡歷上的漏洞。幸好我後來冷靜下來,重新審視他的經歷,才避免了誤判。暈輪效應無處不在,像是職場、選舉,甚至挑餐廳時,裝潢好的地方總讓我們期待食物也美味。

卡尼曼建議,要減少這種偏見,可以「去相關錯誤」:一次只專注評估一個面向。比如,評價一個人時,先單獨看他的專業能力,再看性格,別讓單一特徵影響全局。

行動要點:下次見到讓你驚艷的人或事,試著問:「除了這亮眼的一點,還有什麼證據支持我的判斷?」寫下你的觀察,幫系統2保持清醒。

raw-image

損失厭惡:為什麼失去比得到更痛?

卡尼曼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揭示了一個真相:我們對失去的恐懼遠大於對得到的喜悅。這叫「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失去100元的痛苦,可能需要贏得150元的快樂才能抵消。你有沒有試過緊抓著不用的東西,只因為不想「失去」它?這就是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我們會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的價值。

我有次賣二手手機,明明市場價很清楚,但我總覺得它「應該」更值錢,結果拖了好久才賣掉。卡尼曼說,這種心態來自我們的大腦把損失看得太重。他還提到一個有趣的研究:職業高爾夫球員在保帕(避免損失)時推桿更準確,因為損失的壓力讓他們更專注。

要克服損失厭惡,可以試著用「廣框架」(Broad Framing)思考。別把每次決定看成單獨的事件,而是把它放進更大的脈絡。比如,投資時別只盯著單筆虧損,而是看整體回報。

思考實驗:回想一件你因為害怕失去而猶豫不決的事。如果用長遠眼光看,你會怎麼做?寫下你的答案,試著用廣框架重新評估。

raw-image

認知放鬆:為什麼熟悉的東西感覺更可信?

卡尼曼提到「認知放鬆」(Cognitive Ease),說當某件事感覺熟悉、清晰,或我們心情好時,系統1會覺得它更可信。比如,重複聽到的廣告口號,會讓你不自覺相信它的產品比較好。相反,當資訊複雜或我們心情糟時,系統2會被激活,變得更謹慎。

有次我讀一篇財經文章,作者用簡單的比喻和熟悉的例子,我立刻覺得他很專業。後來才發現,文章其實沒什麼深度,只是寫得讓人「舒服」。這提醒我,別被認知放鬆騙了!卡尼曼建議,遇到重要決定時,故意讓自己「慢下來」,檢查資訊的真實性。

行動要點:下次看到讓你覺得「這很對!」的資訊,停下來問:「這是真的嗎?有什麼證據?」試著找一個反對的觀點,幫你跳出認知放鬆的陷阱。


結語:用更好的語言,懂自己的心

《快思慢想》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大腦的盲點。卡尼曼用「診斷標籤」幫我們命名這些盲點,比如暈輪效應、損失厭惡、認知放鬆,讓我們更容易察覺自己的偏見。就像醫生需要學會疾病的語言,我們也需要更豐富的詞彙來理解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朋友,改變從覺察開始。下次做決定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是系統1的直覺,還是系統2的深思?試著用卡尼曼的工具,給自己的大腦做個小檢查。你會發現,這些小小的反思,能讓你的選擇更清晰,也更接近真正的自己。

你最近有什麼讓你猶豫的決定?歡迎在留言分享,或試試我提到的行動要點,看看會不會有新發現!讓我們一起,用更好的語言,探索心智的奧秘吧!

avatar-img
好奇的貓
0會員
1內容數
我是隻對啥都好奇的貓,愛用爪子戳戳生活裡的怪事、趣聞和新奇玩意兒,用好奇的眼光觀察世界,分享生活中的點滴靈感、知識小趣聞和獨特見解。無論是旅行故事、科技新知,還是日常思考,這裡總有讓你會心一笑或靈光一閃的內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