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的未知技能地圖
即時精選

設計師的未知技能地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這個設計越來越像「策略操作」的時代,技能本身也開始變得模糊。我們不再只是學會如何做一個產品,而是學會怎麼應對變化、怎麼在模糊裡做出判斷。

有些設計能力,其實我們已經在用了,只是不知道怎麼說出來;有些能力,還不存在,因為材料、環境或技術還沒長出來。

這些,就是我想談的「未知技能」——一種還沒被語言收編、卻已經開始影響我們判斷的潛在能力。


01|還說不出來,但感覺得出來的設計直覺

策略設計的工作,有時是用邏輯說服他人,有時卻只能用一句話點出本質。其中最有趣的一個特質是:你能說得出為什麼選這個方向,也知道什麼時候要信自己的直覺。

像這樣的判斷,你應該不陌生:

  • 「這個比例不對,雖然我現在講不出公式。」
  • 「這個曲率剛剛好,手一碰就知道。」

這些判斷不是靈感,也不是經驗法則,而是一種尚未語言化的感知力。它們藏在你看過的圖、聽過的簡報、接觸過的材料、感知過的使用情境裡。是身體長期累積下來的感知模式

真正值得練的,不是硬要把直覺翻譯成理論,而是學會記住判斷出現的那個瞬間。不須把所有事情都合理化,而是要注意到你的感知何時變得敏銳,並追蹤到你真正看到的東西。


02|材料還沒來,能力也尚未出現

我們學會使用木頭,是因為木頭存在;我們懂得射出塑膠,是因為工業流程允許。這些技能之所以「不存在」,不是因為它們無用,而是因為我們的材料科技還不允許。

我們要做的,是開始想像:當這些條件出現,我們如何定義新一代的設計能力?


現在,很多材料正在長出來,設計能力也跟著重新定義:

  • 有材質會「記得你怎麼觸碰它」嗎?
  • 有空間會根據氣味重新編排動線嗎?
  • 有家具可以自我老化,並引發情感共鳴嗎?

這些想法不是科幻,而是正在發生的感官延伸。而我們需要重新理解什麼是設計,不只是造型、流程或體驗,而是時間與感知的編輯技術


03|跳出人類,換個邏輯設計

我們過度依賴人類五感與語言。但自然界裡有另一套設計智慧,你曾經試過用非人類視角設計嗎?如果蜜蜂是透過紫外線模式來建造,而真菌則是透過網路來成長集體智慧,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堅持純粹由人類來設計呢?

為什麼我們仍然堅持在設計中純粹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試著像這樣思考:

  • 水母透過流動來感知空間。
  • 一群鳥在分享直覺。
  • 像章魚一樣用液態身體感知空間。

這種跨種類思維不是關於創造力,而是關於擴大策略的範圍。

當我們放棄人類五感為主的設計邏輯,會發現有些問題根本不需要解決,如果策略設計師能從這些邏輯出發,我們也許不再只是在「解決問題」,而是需要被重新定義感知方式本身


04|AI 的第二視角:你看不到,但它看得到

AI 並不是「更快的設計手」,而是「不一樣的觀察邏輯」。它可以幫你:

  • 找出你作品中反覆出現的模式。
  • 分析使用者反應與某些細節之間的微妙連動。
  • 顛覆文化預設下的造型語彙選擇。

對策略設計師來說,這是一種感知增幅。

這些洞見不是取代你的直覺,而是提醒你:也許你一直在用某種語言,只是你沒發現。你不再只靠觀察、訪談與 mapping,而是多了一種數據中的潛在敘事途徑


05|以 AI 為鏡,訓練自己的感知語言

如果我們承認有些技能還沒有教材,那就自己寫一套訓練路徑。 AI 可以變成你自己的訓練介面:

  • 回顧自己的設計歷程,請 AI 幫你找出風格脈絡。
  • 試著請它模擬「嗅覺設計」、「溫度表面」、「時間家具」的使用情境。
  • 用非人類語言問問題:章魚會怎麼做服務設計?蜜蜂怎麼做空間策略?
  • 讓它讀懂你沒察覺的設計偏好,甚至替你視覺化。

這些練習不是為了生成結果,而是為了讓你更認識自己是怎麼思考的。這不只是玩工具,而是學習用另一種方式認識你自己的設計方式。


未知不是迷霧,而是未定義的優勢

策略不是要什麼都知道,而是要看到別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也許我們正在培養的不是一種新的技能,而是一種閱讀世界的新方式。

未來的策略設計師不僅要知道如何設計,還要知道如何感知尚未明確指示的信號,這才是真正的優勢所在。

raw-image



avatar-img
Laina 的沙龍
3會員
6內容數
全身心投入於工業設計的各個層面,職業旅程源於對使用行為的無盡好奇心。 曾參與許多消費電子產品,此時的 AI 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也凸顯了機器在理解細微差別方面的局限性。創作不僅需要技術技巧、方法,作為設計師,想為情感敘事做出貢獻,縮小技術與傳統之間的差距,使深厚的文化啟發明日的創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aina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超過 80% 的設計師都低估了細節的影響力。在 AI 設計工具日漸精進的今天,細節已成為區隔卓越與平庸的關鍵。你是否曾經思考過,真正讓人沉迷、願意長期使用的設計,往往來自那些「不輕易察覺,卻深刻影響體驗」的細節?
探討產品設計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以及如何提升對細節的關注能力。文章從「拉遠觀察」的重要性出發,說明忽略細節可能造成的後果,並藉由隱喻性設計、Affordance概念、東方留白美學等觀點,闡述設計中細節的關鍵角色。文中並以本能反應與實際案例說明細節設計如何影響產品體驗。
探討如何利用 AI 輔助簡報製作,節省時間並提升效率。使用 AI 工具的經驗,涵蓋大綱整理、設計排版、資料視覺化、擷取重點、撰寫總結以及修正語氣等方面,並點出 AI 工具的優缺點及使用技巧,例如提問的技巧、如何確保 AI 產出的內容符合簡報目標,以及如何保留「人味」以提升簡報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超過 80% 的設計師都低估了細節的影響力。在 AI 設計工具日漸精進的今天,細節已成為區隔卓越與平庸的關鍵。你是否曾經思考過,真正讓人沉迷、願意長期使用的設計,往往來自那些「不輕易察覺,卻深刻影響體驗」的細節?
探討產品設計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以及如何提升對細節的關注能力。文章從「拉遠觀察」的重要性出發,說明忽略細節可能造成的後果,並藉由隱喻性設計、Affordance概念、東方留白美學等觀點,闡述設計中細節的關鍵角色。文中並以本能反應與實際案例說明細節設計如何影響產品體驗。
探討如何利用 AI 輔助簡報製作,節省時間並提升效率。使用 AI 工具的經驗,涵蓋大綱整理、設計排版、資料視覺化、擷取重點、撰寫總結以及修正語氣等方面,並點出 AI 工具的優缺點及使用技巧,例如提問的技巧、如何確保 AI 產出的內容符合簡報目標,以及如何保留「人味」以提升簡報的可讀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