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西元726年,26歲的李白初到揚州,不到一年便豪擲三十萬貫,將這座城市的煙火氣與詩意盡收杯中。
若說他是遊人,那杜甫就是仰望者——查完米價就打退堂鼓的那種。
他倆只差十一歲,卻見證了同一個時代的風華與飛漲物價。揚州,從來都不只是地名,更像一個文化密碼,讓人走入歷史的深巷,也走進自己心裡的風景。

(2021年6月14日的揚州老街,一個月後這邊因為一起老婦打麻將造成群聚感染)
⛩ 走進窄巷深院,觸碰歷史的溫度
揚州老街的磚牆並不高,卻很長,像是一段段未說完的詩,走在夾道巷弄中,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進了《紅樓夢》的鏡頭,結果拍照的時候老婆說:「你表情比賈寶玉還浮誇。」不過你若站在這石缽旁、紅燈籠下,真的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不是歷史擁抱了我們,是我們撞進了歷史。
這條巷子裡掛滿了紅色籐球與長串燈籠,巷底則供奉著神像與香案,頗有「市井即人間」的靈氣,這裡不僅是觀光點,更是百姓生活的日常——若你放慢腳步,會聽見揚州在耳邊輕聲低語。

🍽 吃掉一段文化記憶
旅途中最難忘的,是揚州隨處可見的美食,幾乎每間餐廳都帶給我們入口瞬間的驚喜。

這道爆香烤魚藏身一家不起眼的餐館裡,魚皮焦脆、肉質細嫩,搭配滿滿炭香韭菜,像是吃下了老揚州的倔強與溫柔——熱情但不張揚、厚重又帶點戲謔。
我們邊吃邊討論剛剛錯過的仙鶴寺——那可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南方伊斯蘭建築,據說由穆罕默德第十六代孫普哈丁參與建造,他還曾留下遺言:若死於中國,願葬於揚州。
這故事聽來像是《清真版梁祝》,遺憾卻動人,可惜,我們錯過開放時間,只好讓味蕾代替雙眼,把文化吞進肚子裡。

揚州就連麵擺入碗都好像比其他地方細緻,這是某家我們隨意走進去的路邊小攤阿


(另一家揚州餐廳的菜單與菜色,給大家看看價格,這一家算較高檔些的餐廳)
🏯 大明寺與蓮池:一場心靈的散步
遠眺大明寺棲靈塔,塔影倒映於翠綠蓮池間,讓人恍若身在宋詞之境。
荷葉層層疊疊、荷花初綻含苞,一切都如此安靜,安靜到像是一首準備落筆的詩。
棲靈塔本身已有千年歷史,從唐代佛學大師鑒真東渡日本前曾在此弘法,至今仍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行走在這樣的歷史場景裡,你會不自覺放慢腳步,甚至想說點什麼又怕驚動了時間本身。

🌉 拱橋倒影,剛柔並濟
楊州瘦西湖很大,但這一座木橋,橫跨綠水之上,看似尋常,實則別有意味,橋身斜斜地架著,像一個不想張揚的告白:我只是路過,但我曾經來過。
橋下的倒影、橋上的身影、橋邊的枝影,全都把這一刻鎖進記憶裡。

🏞 瘦西湖:鹽商的白塔夢與帝王的審美
乾隆來到瘦西湖時說:「這裡什麼都好,只少一座白塔。」
鹽商們當晚就用鹽堆起了一座白塔——這不是神話,而是「富可敵國」的真實寫照。後來白塔變成了真正的塔,而這座湖,也因此成了「帝王點讚」的風景。
今日的瘦西湖,波光瀲灩、畫舫輕搖,遊人如織但不嘈雜。橋上的五亭、塔下的倒影、湖面的鴛鴦,一切都像在為歷史配樂。
若你也能在傍晚坐船遊湖,一定會懂什麼叫「人在畫中游」。

(照片左方即為白塔,當然不是乾隆看到那座用鹽堆成的)

(瘦西湖一景2021.06.14)
🏮揚州,是一座慢得剛剛好的城市
有人說:「城市是人們的容器。」那麼揚州,是盛裝詩意與煙火的老酒壺。
它不炫耀,但處處都是細節;它不催促,但每一步都有回聲。
從李白的豪飲到鹽商的白塔夢,從巷口的石缽到塔頂的晚風,揚州教我們:真正的繁華,是懂得慢慢生活,靜靜欣賞。

君問故人何處尋?煙波江上使人愁。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楊州鍾書閣書店一景
(圖文原發表於202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