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雷也是路:行銷人的10年探路筆記

踩雷也是路:行銷人的10年探路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成功的路就是靠Trial and Error走出來的

十年來,我的工作經驗讓我得不斷嘗試各種可能性—無論是市集、Podcast、電子報、課程銷售,還是從 B2B 轉向 B2C,或反過來。過程中,我總是需要拜訪各種理事長、品牌主、創業家、厲害的行銷人,向他們請益、學習他們怎麼走出自己的那條路。

每次我問到:「你覺得哪個決策,讓你走到現在?」多半有三種結果。新手通常會愣住,想了很久,才吞吞吐吐地講出某個事件;比較風趣的會回答:「因為我運氣好、遇到好人」;也有經歷過各種風浪的前輩只說一句:「因為我堅持住了。」再繼續追問會發現:他們迷過路,也撞過牆。只是他們有能力在適當時機,知道哪條路值得堅持,哪條路該轉向。

怎麼知道自己該堅持在哪一條路上?你得走過才知道

厲害的人,可能走五步就知道這是條死路;老道的,會靠經驗判斷哪些路別走;而資源多的人,也許有人能在開頭就告訴他們哪幾條是泥濘、哪幾條是水路,但即使是水路,也不代表不能走,或許只是前面的人「不會划船」。

我在行銷領域的角色,很像一個「開路者」。

十年。四份工作。每一份都希望我去「探探這條路可不可行」。

我從實習生一路做到了分公司協理,因為我在第一份工作中開出一條北部市場的路,甚至讓新開的北部分公司在第二年就超越了經營十年的南部總公司。我策畫過市集、主辦過展售會,連夜市攤販的合法立案都做過;進了 B2B 製造業後,又試圖把產品推向一般消費者市場,還走過設計獎申請與募資; 轉去開架美妝品牌,又試著從 B2C 走進 B2B,挑戰美髮沙龍的封閉通路; 現在,我正在試 podcast、電子報、線上課程,一次次把自己丟進新的領域,然後學會活下來。

所謂的軟實力,是無論被丟在哪裡,都能找到出路的能力。

這裡會是我的第一篇紀錄。接下來,我想一篇一篇,寫下這些年我「開過的路」,那些走過又回頭、曾經半途而廢、也有驚喜挖到寶的路。如果你也曾經在選擇中卡關、也在試錯中掙扎,或許這個地方,會給你一些方向。

avatar-img
阿莉的點子盒
2會員
10內容數
擅長把混亂變有序,讓想法確實落地。 從政府標案到品牌行銷、從百家展售會到雙口Podcast,喜歡搞定各種不可能。 目前持續在混亂中理出秩序,讓天馬行空落地有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莉的點子盒 的其他內容
第二集Podcast錄音後製心得分享,包含聲音剪輯軟體Audacity、影片製作軟體Headliner和CapCut的使用心得與教學,以及處理字幕的技巧。
從零開始製作Podcast的經驗分享,包含企劃、命名、平臺選擇、設備、個人能力提升及行銷策略等面向。
這是我職涯的第十年。一路走來,最重要的心得只有一個:只要清楚自己在幹嘛,堅定地走下去,慢一點也沒關係。 10年工作史:機會不是等來的,是主動爭取的 先簡單說明一下:本人今年30歲,南部私立大學行銷與物流科畢業。高中時每年寒暑假都靠打工賺學費,那時候還是翻報紙找工作的時代呢。 大三時,學校提供了
第二集Podcast錄音後製心得分享,包含聲音剪輯軟體Audacity、影片製作軟體Headliner和CapCut的使用心得與教學,以及處理字幕的技巧。
從零開始製作Podcast的經驗分享,包含企劃、命名、平臺選擇、設備、個人能力提升及行銷策略等面向。
這是我職涯的第十年。一路走來,最重要的心得只有一個:只要清楚自己在幹嘛,堅定地走下去,慢一點也沒關係。 10年工作史:機會不是等來的,是主動爭取的 先簡單說明一下:本人今年30歲,南部私立大學行銷與物流科畢業。高中時每年寒暑假都靠打工賺學費,那時候還是翻報紙找工作的時代呢。 大三時,學校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