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時間學苑剛成立時,國峰老師曾分享擁有金融素養可以讓人心情平和,聽起來有點玄虛。但經過兩年多來的實證,愈來愈可以理解後,最近也將我所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學生。
在經濟思辨主題的最後一週課程,請學生用學到的經濟學知識,來分析我另外一群學生打工的原因:「希望趕快還完學貸!」
因為花了很多時間打工還學貸,沒辦法專心上課......
在分組討論時,我聽到學生說:「這不對啊!學貸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安心學習,如果把時間都拿去打工,這樣就忘記機會成本很高啊!」「到底為什麼要急著還完學貸?」
在學生近乎喃喃自語的聲音裡,我回想起國峰老師一開始說過的「背景知識」。
他當時舉天狗食日的例子,說明過去將日全蝕視為天狗食日,必須敲鑼打鼓嚴陣以待;現在則是人人皆知的天文現象,一點也不需要害怕。古代與現代人的行為不同,正是因為彼此的參考水準不同。
因為「背景知識影響行為」,放回經濟學思考就是「你如何看待經濟世界怎麼運行,將決定你的行為」。
如果學生不具有基礎的金融素養,或沒有人引導長遠思考,他就因為沒有「機會成本」與「權衡」的概念,只看到「債務」,而傾向於趕快打工,還完學貸。忽略了學貸的本質是「安心就學」,也是「投資自己的未來」。
權衡時,學生注意自己的機會成本了嗎?
我一方面提醒學生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時,每個人的「機會成本」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打工類型是自己所嚮往與追求,那就成為另一種「自我探索」,會跟為了快速還完學貸純打工賺錢有天壤之別。
另一方面,我也查找了學貸利率讓學生參考,他們「哦~」的像發現新大陸。
我開玩笑問:「學貸利率那麼低,你們該不會現在發現了,都跑去借學貸吧?」他們笑了起來。
「學貸利率再低,也是要讓你安心求學。如果借錢拿去all in,那風險就更高了。或者拿了這筆錢,卻不知道自己來大學要做什麼,那反而多負擔了利息。」
雖然教學總是有需要改良的地方,但初次落實大學生的經濟思辨,希望讓他們有機會把素養帶著走。
謝謝我的學生回饋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