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有1篇文章探討金馬獎最佳影片,而我也想探討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這個獎項雖然算是會外賽的獎項,但卻是少數兼具藝術與商業的獎項。
因為係由少數專業評審挑選出5部入圍最佳影片的電影後,交由北部、南部、與東部約400多位觀眾看完後評選。我資料從第49屆資料開始收集起,因為從那一年起,金馬獎個獎項入圍名單從4部增加到5部,比照美國奧斯卡獎。而我收集的最佳影片得獎者共有13部,從第49屆到去(2024)年的第61屆。
一、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關係:
討論金馬獎比較麻煩的是,沒有其他影展可以參考,因為其他影展─例如台北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金雞獎或百花獎,都有限制要台灣本土的國片、港片、或大陸片才能參賽,但金馬獎是華語世界的奧斯卡,沒有上述限制。
另外,金馬獎是17位評審投票,比照歐洲三大影展─威尼斯、坎城、與柏林影展;但奧斯卡有數千位評審投票,只是這幾千位投票評審未必會看完所有報名或入圍影片。
因此我拿同樣是會外賽的費比西影評人獎來比較。
這13部影片中,只有1部同時贏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美國女孩》。
不過費比西影評人獎主要獎勵對象是新進導演,拍攝影片較少的。
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這13部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中,僅有3部是入圍最多獎項的─《女朋友男朋友》、《一代宗師》、與《智齒》;也僅有5部贏到最多獎項─《一代宗師》、《我不是潘金蓮》、《陽光普照》、《美國女孩》、與《智齒》。
比較特殊的是,第58屆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美國女孩》雖然在主競賽中僅贏得了3個獎項,另一部電影《瀑布》贏得4個獎項,包含最佳影片;但《美國女孩》同時贏得3個會外賽獎項─觀眾票選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與亞洲電影觀察團獎。因此我認定《美國女孩》贏得最多獎項。
三、與最佳導演脫鉤/連動?
這13部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中,僅有2部同時贏得最佳導演─《我不是潘金蓮》與《陽光普照》;有7部被提名最佳導演;但有4部沒有被提名最佳導演,不過這4部電影的導演有入圍或贏得最佳新導演獎。
四、影片國籍?
有些電影,例如《漂亮朋友》,雖然是中國大陸的耿軍導演執導,也是在中國大陸拍攝,但製片(投資)商卻是法國;而影片國籍,我係以導演國籍來分類。
這13部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中,有3部電影導演的國籍為香港─《一代宗師》、《智齒》、與《年少日記》;4部為中國大陸,包含我提到的《漂亮朋友》;其他6部的導演係來自台灣。
五、性別平權嗎?
這13部最佳影片中,僅有2部同時贏得最佳男主角─《陽光普照》與《漂亮朋友》;有6部被提名最佳男主角獎;不過也有5部沒有被提名最佳男主角。
女主角方面,也僅有3部同時贏得最佳女主角─《女朋友男朋友》、《一代宗師》、與《血觀音;有6部被提名最佳女主角獎;不過也有4部沒有被提名最佳女主角。
男女主角的差異不大。
六、紅花一定要配綠葉嗎?
這13部最佳影片中,僅有2部同時贏得最佳男配角─《陽光普照》與《同學麥娜絲》;有3部被提名最佳男配角獎;但有8部沒有被提名最佳男配角。
女配角方面,僅有1部同時贏得最佳女配角─《血觀音》;有1部被提名最佳女配角獎─《陽光普照》;但有11部沒有被提名最佳女配角。
可見得主角的影響比配角更大。
七、新人新氣象?
最佳新導演與最佳新演員一生只能提名或贏得一次。
最佳新導演方面,僅有《美國女孩》與《年少日記》贏得最佳新導演;2部被提名最佳新導演─《Kano》與《大象席地而坐》;其他9部沒有被提名最佳新導演,但均有入圍甚至贏得最佳導演獎。
最佳新演員方面,僅有1部贏得最佳新演員─《美國女孩》;1部被提名最佳新演員─《Kano》;其他11部沒有被提名最佳新演員,但均有入圍甚至贏得最佳男(女)主(配)角獎。
可見得觀眾比較能接受新導演的作品,但演員方面仍比較喜歡資深演員的作品。
八、原著vs.改編劇本?
這13部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中,僅有1部同時贏得最佳原著劇本獎─《山河故人》;有6部被提名最佳原著劇本獎;也有6部沒有被提名最佳原著劇本獎,其中有4部有被提名甚至贏得最佳改編劇本獎,僅有《一代宗師》與《Kano》均無入圍原著或改編劇本獎。
改編劇本方面,僅有2部同時贏得最佳改編劇本獎─《大象席地而坐》與《智齒》;有2部被提名最佳改編劇本獎─《我不是潘金蓮》與《同學麥娜絲》;但有9部沒有被提名最佳改編劇本獎,不過有7部贏得或被提名最佳原著劇本獎。
可見得觀眾與評審偏愛原著劇本的影片,跟奧斯卡評審很像。
九、此時無聲甚有聲?
這13部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中,有6部被提名最佳配樂獎;也有7部未入圍。
音效獎方面,僅有3部被提名─《一代宗師》、《山河故人》、與《智齒》;但有10部沒有被提名最佳音效獎。
可見得觀眾未必會喜歡有動人音樂與音效的電影。
十、外觀更甚內在?
這13部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中,僅有3部同時贏得最佳美術設計獎─《一代宗師》、《同學賣娜絲》、與《智齒》;但也有10部沒有被提名最佳美術設計獎。
造型設計獎方面,僅有2部被提名最佳服裝設計獎─《Kano》與《智齒》;但也有11部沒有被提名最佳服裝設計獎。
可見得觀眾未必會喜歡美術與造型製作優良的電影。
十一、攝影與剪接?
這13部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中,有4部同時贏得最佳攝影獎─《一代宗師》、《美國女孩》、《智齒》、與《漂亮朋友》;有5部被提名最佳攝影獎;但也有4部沒有被提名最佳攝影獎─《Kano》、《我不是潘金蓮》、《血觀音》、與《年少日記》。
剪接獎方面,僅有2部同時贏得最佳剪接獎─《陽光普照》與《漂亮朋友》;有4部被提名最佳剪接獎;也有7部沒有被提名最佳剪接獎。
不過《大象席地而坐》等片係屬長鏡頭拍攝電影,要獲得剪接獎本身就不容易;另外比較特殊的是無論是金馬獎還是奧斯卡獎,沒被提名最佳剪接獎,通常就很難贏得最佳影片,除非是長鏡頭電影,但一般觀眾到是不會太在意。
十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絕緣體?
我之前有提到過,最近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都沒入圍最佳視覺效果獎。不過就金馬獎而言,《一代宗師》與《智齒》有贏得最佳視覺效果獎,但兩部影片均屬於香港武俠或動作片。
也提到過,最近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僅有《媽的多重宇宙》入圍最佳歌曲獎。但就金馬獎而言,《Kano》、《陽光普照》、與《漂亮朋友》有入圍最佳歌曲獎。
可見得台灣觀眾的品味與專業評審有很大差異。
十三、最佳動作設計獎?
奧斯卡一直都沒有最佳動作設計獎,但幾年後會新設。
不過就金馬獎而言,近幾年來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一代宗師》與《智齒》有入圍最佳動作設計獎,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兩部影片均屬於香港武俠或動作片。。
至於未來奧斯卡最佳動作設計獎會是甚麼樣的電影贏得?私心希望是湯姆‧克魯斯贏得。
十四、觀眾品味VS.17位評審品味?
這13部影片中,只有3部最後能贏得最佳影片獎─《血觀音》、《大象席地而作》、與《陽光普照》,但這3部卻是連續的,從第54~56屆這3屆剛好是連續,其他10部就沒有重疊。
可見得觀眾品味和評審有很大落差,不過17位評審是每年都會換人,但不少觀眾卻幾乎是每年都會參與觀眾票選獎─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為何會想探討觀眾票選獎?
有個原因是我今年清明連續假期回高雄老家,去首輪院線片看了一部贏得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巴西電影─《我依然在此》;然而這部電影卻是叫好不叫座,廳次超少,且我去看的時候,僅有我1人去"包場"。
我是很喜歡《我依然在此》,覺得這部電影值得入圍甚至贏得更多奧斯卡獎;當然有可能是我看早場且挑選的時間剛好是大家掃墓或度假的時候。
而觀眾票選獎是少數能兼具藝術與商業的獎項,也許這幾百個觀眾和17位評審均算小眾,那就由票房決定場次數。
就我看法,大陸影片除非贏得金馬獎最佳影片或導演才能不用抽籤直接上映─例如《一部未完成的電影》;而《山河故人》與《漂亮朋友》這兩部我很喜歡的電影(雖然我在觀眾票選獎評選上沒有投票給這兩部影片),也贏得觀眾票選獎,因為沒有贏得最佳影片或導演而需要抽籤才能上映。
但也有人認為《漂亮朋友》是法國製片與出資,應該不需抽籤才能上映。
我是認為只要能贏得觀眾票選獎的大陸電影,例如《山河故人》與《漂亮朋友》,能不經抽籤就能在台灣首輪戲院上映(非二輪戲院、非串流影音、也非直接發行DVD)。
至少經過台灣北、南、與東(或中)部數百位評審投票選出,如果認為數百位評審無法代表大多數的台灣觀眾,就由票房決定廳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