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妙十歲那一年,爸爸生病了,只能半做半休息,五年之後,爸爸嚥下最後一口氣,淑妙也來到十五歲。當時的淑妙擔心媽媽再嫁,自己和弟妹會四散,所以在心裡發一個憨膽大願,從今以後她要當媽媽的靠山。
當淑妙來到六十歲,三個孩子也全部成家了,淑妙的重責大任卸下,隨即也將剃頭店收起來,毫不眷念,她說,人生該轉彎了。六十歲開始,淑妙投入志工行列,除了做資源回收,做最多的是告別式公祭和助念,助念的虔誠莊嚴讓喪家親友忍不住跑來找她,「哪一天喘不過來,妳要來助念。」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她一樣沒有忌諱,照樣到喪家助念,先生頗有微詞。淑妙說,「初一不能往生,那要跟閻羅王商量,能不能初五開工再調人。」先生聽完覺得莞爾,從此不再囉嗦。
每當淑妙有志工勤務要出門,先生就會算準太太出門的時間,趕緊下廚讓太太先飽餐一頓,擔心她只顧別人,忘了顧自己的腸胃。不只是先生,大兒子很年輕就受媽媽感召加入慈善團體,是讀書會的經典導讀法繹,至於小兒子、小女兒雖然忙事業,一樣用行動支持媽媽從善如流的心願。一生只上過十天學校的淑妙,每週一次的讀書會從來不缺席,她說沒能讀書是最大的遺憾,所幸在兒子的帶領下,現在連英文字母也能看得懂了。
很多人羨慕淑妙生活不虞匱乏,有一個體貼的好先生、有三個成材的優秀孩子,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淑妙十五歲就開始修善修福,她修「孝道」、修「圓滿」、修「付出不求回報」,一個人的犧牲,得以讓媽媽哀傷之餘不用擔心生計,也替媽媽守住一個家庭的圓滿,不用骨肉分離。老智者說,一個人的福氣囤到一個程度,所遇見的人事物,都是來成就的。不要怕做不要怕付出,因為做到最後都是得。
#付出最大富
#修善修福
#為善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