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簡介
• 成立:1997/6/23 • 上櫃日期:2008/4/15 • 資本總額:5.68億 • 集團人數:1072人
。公司組織
昌昱:陽極處理
原廣:貴金屬回收
新加坡:Minerva (近馬來西亞)
中國廠區整合在子公司Skill High下

。核心業務

。技術研發方向
這邊公司有提到台灣有缺工的問題,工件都不一樣,很難自動化

。清洗設備廠牌

。公司短中長期計畫
Memo 1: 未來是兩極的世界,所以也配合中國需求在開發
Memo 2:參與客戶開發階段

。營業額及成長率
2023年營收下滑原因是面板產業所致

。營收分布(地區)

。營收分布(產業別)

。損益表說明 24Q3 VS Q2(季度別) :
營收都是6.4億,毛利下降1%,調薪和電費
營業外收支:按權益法認列的收支減少500萬
Note: 24Q3很多公司都有匯損,世禾獲利相對穩定,猜公司報價為收受本地貨幣
。損益表說明 24Q3 VS Q2(年度別)
毛利下降2%原因:1.新建廠房折舊 2.人力成本及電費
營業費用的增加:大陸內陸運輸成本增加及提列備抵壞帳
所得稅費用減少原因為整廠投資抵減

。毛利率與淨利率折線圖
2021獲利比較多的原因是出售廠房
公司毛利率維持在30%以上/淨利率15%以上

。EPS及股利

QA:
Q1:客戶的需求是旺盛的,製程也在進步,清洗提供的價值變化,依照製程節點來看,可能會有怎樣的增長?
高階製程的零件清洗頻率會增加,工時會縮短。看客戶的備品多少,夠可以LT長一點。以先進製程來說,量會大價格也會比較好,以2nm vs 5nm "數量"會高出1.2~1.3
Q2:公司有通過原廠認證,客戶自己清洗和委外清洗的趨勢?
原廠vs 世禾的比例:過往6吋晶圓是自己洗,30年前開始外包,曾經客戶清洗部門沒洗乾淨工程師除了罵也無能為力,每次季獎金發放,particle數量也增加,委外的品質穩定(不好收不到錢),所以趨勢不會改變
Q3:新廠產能滿載的時間,客戶非台灣廠區的清洗目前的處理方式?
。2025 q2 新廠光是本地需求就足以讓產能滿載,日本美國會送回來清洗,因為當地半導體脫節很久了
Q4:如果2025就會滿載,那2026怎麼辦?
跟財務部門討論,可能又要買廠
Q5:公司這幾年資本支出增加,但營收沒有體現?
廠房蓋得比較久的關係,新廠2024 第三季開始就會開始體現,產能增加20~ 25%
Q6:大客戶佔公司到30%,產能增加是不是都for大客戶的需求?
不一定,也有其他像矽光子的需求
Q7:在大客戶端清洗供應商的狀況/世禾的佔比?
。大客戶不會允許supplier只有一家
Q8:客戶在發展先進封裝,以清洗來看 fab vs 封裝?
。封裝成長很快,但製程比較簡單,需要相當的產能與人力,量大但毛利不會那麼高
Q9:End user 會找原廠還是直接找世禾?
。除了直接對tsmc有些也會有原廠認證,有沒有原廠認證後面不是那麼重要
Q10:產品清洗的LT?
快則24小時慢則兩周
Q11: ALD的狀況?
機密,還不方便
Q12:中國的Fab廠
。制裁以後有可能連設備都沒有,沒有生產就沒有清洗需求
。要等川普後才知道
Q13:ESG,是不是有營收增加的機會?
不敢跟客戶收
Q14:能不能挑毛利高的做?
。有困難,生意沒法這樣做的
Q15:2025年的擴產計畫? 還沒有開始動作
。洗淨只能本地服務本地,新廠滿還需要另外100人
Q16:16=> 20年毛利增加的原因?
。毛利增加:半導體占比增加
Q17:先進製程走,後續的成長機會?
。在客戶的成數也不低,客戶占比在往上會有concern
Q18: 矽光子? 。開始談還沒有實際收入
Q19: HBM?。剛開始委外
Q20:未來產業的佔比?。台灣半導體的成數85%,後續會再往上,因為半導體增加光電只會減少
Q21:根據Q20,可以預期毛利增加嗎? 又要開始殺價了,不敢說
Q22:大陸地區?。大陸清洗業務經驗沒有那麼多,margin有些還比台灣好
。雖然川普帶來不確定性,但營收成長是一定的
Q23:大客戶的議價?
。2025年市場的供給還是不夠,所以毛利應該不錯,2026大家的產能到位才會比較有壓力
Q24:美日送回清洗?
。清洗服務還是以local為主,美日送回來的最後還是會回到當地,但影響不大,現在本來就占比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