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霧峰光復新村
午後的陽光斜灑,灑在霧峰的一隅老社區——光復新村。這是一個藏在時間縫隙裡的角落,走進這裡,如同走進一場沒有預告的記憶旅程。
街巷不寬,兩側是低矮的眷村老屋,紅瓦斜屋頂,水泥牆上斑駁剝落,露出灰白牆體底色,彷彿訴說著半世紀的風霜。藤蔓攀牆而上,屋簷下垂掛著老式吊扇、破損卻仍有型的招牌。每一步行走,都踩在歷史的回音裡。我拿出速寫本,在某棟屋前的矮牆邊坐下。那屋子的門上,貼著「福」字,稍微褪色,卻仍顯莊重。門邊是一棵大樹,樹根盤結如網,似乎早已與屋身共生。幾隻貓悠閒地趴在門階,半睜著眼,對過往行人毫不在意。我的筆在紙上滑過,描繪這動靜交融的畫面:老屋的沉默、貓的慵懶、時間的緩慢。
光復新村原是戰後政府設置的公務員宿舍,承載著1950年代台灣都市化與國家機構遷移的記憶。如今,一波波的文創青年前來駐村,舊屋裡變成了咖啡館、書店、陶藝工作坊與小型展覽空間,但他們保留了老眷村的骨架與靈魂,讓新意與懷舊得以共存。走進一間名為「光復書屋」的小店,陽光從木窗斜斜射入,照亮一排泛黃書冊和店主自製的明信片,每一張上頭都是村內某棟老屋的速寫,看得我心頭一震,彷彿自己筆下的風景,也成為這歷史脈絡的一部分。
轉角處,一面老牆被彩繪成復古風的插畫牆:穿旗袍的女子、老式收音機與打字機、飛機頭髮型的男子,他們像是從過去走來,為今日的街景添上一層淡淡的懷舊濾鏡。旁邊幾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正在拍照、嬉笑,也許他們對這些歷史不了解,但我想,當他們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也已與這個地方產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