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標普還差那麼點意思,不過,盤後的四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在月k開盤價之上,就勉強算他及格吧!
那指的月K,就是標準的收漲,跟標普一樣,留下非常長的下影線。
交易量部分,也爆出歷史天量,那指就比先前的史高月份,增加三成左右。
這個指標意義其實是偏多,當然有一些前提(比方說很簡單的不破底、有突破成功)。
不過基本上,你會在近幾日的社群上開始看到比較願意看多的言論(撇除掉基本教義派、永恆看多的那些分析以外)
昨晚華爾街早盤拋售時,有一些網友化身經濟專家,言之鑿鑿說,早就有很多證據表明,經濟即將衰退。
我不是要批判這些人,因為他們不是投顧老師,這些網友當然不是在看漲說漲、看跌說跌。
我完全相信,這些網友曾看過某些數據、報導,而其中的模型分析,直指目前正在走向衰退。
但有一個問題在於,你完全無從得知有多少預期已經 priced in?
此外,基本上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在任何時刻,找到多空兩方的強力論點,而且可以找到很多。
為什麼我經常說,不要看新聞做股票?
除了因為,新聞是時效性非常滯後的東西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你有可能,無法對某個事件做到有意義的押注行為。
什麼意思?
比方說,你心目中給市場設下基準分數是 50,當你看見一個利多消息 A,你認為市場至少會漲到 55,因此你加碼一筆倉位。
問題在於,在這之後可能發生利空消息 B、C,一舉將市場拉到 40 分。
那麼在這之後,即便你真的看對了,市場確實因為 A 而上漲,但也只能到 45。
可能有人會認為,等利空 B、C 被消化後,市場就有機會回到 55。
確實可能是這樣,但利多 A 也有可能「被消化」,最終如果同時回到 50,以這個狀況來說結果一樣沒意義。
這結論是,你對市場的預測可能「完全正確」,但得到的結果卻也有可能是負面的。
分享一位朋友的心得,他認為,和市場的互動其實就是四種結果:
1.看對,做對
2.看對,做錯
3.看錯,做對
4.看錯,做錯
對市場預測為什麼常常是無效的?
在我看來,因為變因實在太多了,常常是你也許真的看對,但實際上,你能不能得到這個獎勵?
仍取決於市場最終走的路徑。
---
預測永遠不會停止,但真正能夠累積的,不是預測能力。
而是,你會怎麼應對每一次變化?
你可以選擇基本教義派,按照一開始設定的原則來執行,這個方式通常是簡單又可以長期使用的。
(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因心理因素導致失敗的可能)
你同樣可以嘗試,建立一套流程,比如嚴格設定進出場條件、練習停損與加碼。
沒人能真的知道市場會怎麼走,但你的應對模式,應該永遠都有變得更好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