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個新聞有點意思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我們發現斷頭的七成,大概是40到69歲的族群是佔最多數。」
---
這波斷頭的七成都是中年人,代表現在的年輕人管控風險很強?
這讓我想到,這幾天很紅的複製文:「這次股災我沒有受傷,因為我很注意國際時事、而且我也沒錢」
年輕人比以前更沒錢了,沒買股票,怎麼斷頭?
這次斷頭的中年人都是哪些人?他們其實都是 2008 年的年輕人,今年如果 40 歲,當年就是 23 歲。
你可以說,他們都是當年的少年股神,所以少年股神沒有不見,只是變老了。
至於為什麼,他們能挺過 2008(當年損失慘重的人,合理推論不會是今日股市主力),卻在 2025 斷頭?
因為他們當年才 23 歲嘛!
本金就沒多少可以虧,如果沒有開槓桿欠債的人,他們反而有一段很好的 17 年,可以複利累積本金。
投資期是 2009~2024 的人,絕對比 2007~2022 的人還要容易贏,雖然只差兩年,但一個難度是輕度、一個是印度。
只差兩年,難度就天差地別,這就是所謂的報酬順序風險。
這 17 年來的年輕人有什麼變化?首先,我們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少子化問題...
2025 的年輕人跟 2008 的年輕人比起來,就是人數又少、又比較沒錢。
有錢的年輕人,很大比例是因為家裡有錢,爸媽自然可以幫忙評估他們的投資方針,又怎麼會斷頭?
就像工程師舅舅,某天也會開始幫姪女訂定投資計畫。
時空環境變化也是一個原因,喜歡安心的年輕人都去存股了、喜歡刺激的年輕人,都在開 100 倍槓桿加密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