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觸新能源領域是在2008年任職於 Intertek 時。當時我剛從現今全球最大 IC 通路商-文曄科技離開,決定從過去負責關鍵客戶(Key Account)的銷售角色,轉向純開發型(Business Development)的業務挑戰。剛好Intertek 當時正尋找一位業務開發人員,負責開拓台灣太陽能面板檢測認證市場,於是我便踏入了 TIC(測試、檢驗與認證)產業,展開這段旅程。
2008年到2012 年,新能源相關業績從200萬新台幣成長到突破 1 億,短短四年間成長了 40 倍!這樣的成果來自多方成功要素的結合:市場趨勢的推波助瀾、精準的進入策略、高層全力支持、集團在全球與亞洲資源的挹注,以及一支專業且高度協作的新能源團隊。
2008年起,全球(包含台灣)開始積極投資與發展綠能產業,包括太陽能逆變器(PV Inverter)、太陽能模組(PV Module)、小型風機(Wind Turbine)、太陽熱能(Solar Thermal)等。彼時,投入相關產業的廠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特別是太陽能面板領域。由於其製程是光電製程的簡化版(而光電又是半導體製程的簡化),使得入門門檻相對不高。尤其是矽晶圓類型的面板,只需進行組裝,技術要求較低,中國大陸的大量投入更引爆了全球供過於求的現象,最終將產業推向激烈的紅海市場。
當時,台灣的太陽能展覽規模幾乎可與 Computex 相比,各大學紛紛設立綠能相關科系,媒體大量報導、企業與品牌競相標榜「綠能形象」。然而,隨著 2012 年產業達到高峰後,激烈競爭導致市場迅速下滑,廠商陸續整併,綠能聲量也逐漸沉寂。
有趣的是,十年後,因應全球永續與淨零碳排的趨勢,綠能市場再次回溫。特別是自 2021年起,儲能產業快速崛起。憑藉既有的專業團隊與行業知識,我們得以搶占先機,協助BSMI 與多家法人機構建立現地測試能力與標準,同時在三年內執行超過60件以上儲能案場,成為除法人實驗室外台灣最活躍的發證機構之一。
台灣檢測認證產業新能源的挑戰:
- 技術與市場快速演變:十多年前,新能源檢測聚焦於安全性、電磁相容與耐久性,如今則轉向無線技術、軟體評估、功能安全、資安與環境永續。
- 人才短缺與長期佈局不足:台灣新能源發展主要由外商機構主導,但其短期績效導向常造成資源調整與人才培養困難。幸而台灣法人機構逐漸投入,有望改善現況。
- 市場不確定性高:各國新能源補貼策略不同,導致市場多元且變動劇烈。
- 技術門檻與測試成本提高:設備與場地投資增加,測試時程延長,整體成本上升。
我觀察到的未來新能源市場機會:
- 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能源不再只是經濟問題,更關乎國安。地緣政治與科技發展(如AI)讓電力基礎設施成為駭客攻擊新熱點,未來電力系統的穩定性與資安將成為核心議題。
- 併網技術(Grid-Tied Technology):從太陽能逆變器到大型儲能與小型商用儲能系統,皆需併網。Smart Grid 的推動將使相關測試需求大幅成長。
- 無線與資安測試(Wireless & Cybersecurity Requirements):太陽能逆變器、儲能系統、電動車充電樁等產品開始具備無線功能,也因此增加資安風險。全球對資安測試的需求將快速提升。
- 永續驗證服務(Sustainability: LCA, IPMVP, CF):能源本身即為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因此產品生命週期評估(LCA)、碳足跡(CF)與節能成效評估(IPMVP)等服務,將成為未來新能源檢測驗證的關鍵成長動能。
總結來說,新能源帶給電子檢測認證產業的挑戰,已不僅止於設備、場地或資質取得,更在於:是否擁有一支具備行業知識與經驗的團隊,並持續培育關鍵人才。這正是 TIC 產業成功推動在地化、建立長期競爭力的關鍵核心與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