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日期:2025 年 5 月 5 日
事件背景:全台所有主要銀行 App 幾乎無法登入、轉帳、匯款
唯一例外:玉山銀行 App 正常運作(僅外匯功能受限)
為什麼我要關心這種「黑天鵝式金融異常」?
在這次罕見的系統性事件中,不只民眾無法轉帳、連商家也無法收款。一場單日事故,揭露了集中化金流架構的脆弱性,也讓我開始反思:
如果今天只有一個帳戶、只有一種 App、只有一個付款方式,我能撐幾天?
我學到什麼?反脆弱,不是備援,是「能夠從衝擊中變強」
來自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反脆弱》一書的核心思想:
❝ The opposite of fragile is not robust, it's antifragile — systems that get stronger from shocks. ❞
用在金流上,意思是:「你不能只依賴穩定性,而是要能夠在異常時快速切換、甚至從經驗中演化出更好的結構。」
如何重構我的金流反脆弱架構
我將資金系統層級化、去中心化、去依賴單點失效,大致分為以下 4 層:
每個人狀況不一樣,至少要保留 1-3 層
1. 緊急層(Emergency Layer)
- 家中備有現金(小面額新台幣 + 美元或日圓)
- 保險箱放少量黃金或白銀
2. 核心操作層(Core Layer)
- 玉山銀行:反脆弱測試中表現最佳 → 核心備援帳戶
- 主用銀行仍保留(例:台新、國泰世華),但非唯一依賴
- 設定每月小額轉帳保持帳戶活性
3. 數位支付層(Digital Layer)
- LINE Pay / 全支付 / 街口綁定不同卡別
- 定期登入,避免長期不使用導致鎖卡
- 跨平台支付(Apple Pay、街口、悠遊付)混合設計
4. 海外出逃層(Offshore Layer)
- Wise(英國電子銀行帳戶)備用
- Firstrade / IB / 美國券商帳戶
- PayPal 作為全球支付備援通道
最後可以考慮少量去中心化資產層(DeFi Layer)
- Ledger Nano S Plus 備份虛擬貨幣(如 USDT、ETH)
- 選定常用加密錢包App作為手機隨身熱錢包
- 設定冷錢包離線提領流程演練
設計這套系統的原則
- 失效容忍:任何單一工具壞掉,不會影響整體金流運作。
- 分權冗餘:多銀行、多管道,避免單點故障。
- 可測試性:每月模擬黑天鵝情境,確認各層可用。
- 可搬遷性:具備轉出國內金融系統的能力。
建議你也試著做的 5 件事:
- 開一個玉山或是外商銀行帳戶,並設定常用交易。
- 家中放一點現金,至少可撐 3 天。
- 開設一個海外帳戶(如 Wise),提升資金流動彈性。
- 準備多個電子支付工具,並測試綁定情況。
- 模擬失效演練:假設「台幣無法提領」該怎麼辦?
結語:反脆弱,是一種主動設計你的生活的能力
這次網銀災難,不是要你恐慌,而是讓我們重新檢視:
我們的金流系統,是不是早已被「看不見的集中依賴」包圍了?
主動設計,就是我們走向自由與韌性的起點。
如果你也對這類「反脆弱架構」、「系統思維」或「行動演練手冊」有興趣,歡迎留言,我會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