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新臺幣近兩日從32元狂升到29.5,台灣央行於114/5/5發布聲明及召開記者會
由於近期新臺幣持續升值,甚至有媒體傳新臺幣可能會升值到驚人的兌美元13.3,到底13.3這種13塊多的數字怎麼來的?和大麥克指數有關。
什麼是大麥克指數?
其根據各國麥當勞『大麥克漢堡』的價格,和美國的價格相比,來估算匯率是否合理,那我們就單純就這樣的數據來比較一下亞洲各國的匯率是否高估和低估。

各國大麥克換算匯率是否低估。資料來源:ChatGPT整理和作者自製
購買力平價(PPP)理論?
簡單來說就是,理想情況下,同樣一個商品(如大麥克漢堡)在不同國家應該價格相近,否則就代表當地貨幣被低估或高估。
如此簡單的估算,臺灣看起來還有很多升值空間,甚至可能高達將近50%的升值漲幅。
但,這個想法正確嗎?
首先,以大麥克來評價一國的匯率似乎過於簡單,以美國人來說,大麥克可能可以當作指標,但麥當勞大麥克是台灣人普遍吃的食物嗎?
如果今天一個漢堡漲到$5.69 美元,幾乎等於新台幣160元(幾乎是一個套餐的價格),台灣人怎麼可能會想買?這個價格有部分其實反映的是麥當勞本身的訂價策略。
再來,大麥克指數是一種簡化模型,實際匯率還會受到資本流動、貿易順差/逆差以及利率政策影響,似乎不能單就這樣來比較,所以13.9應該可以確認是個過於簡化的假議題。
但,想想川普之前單純用進出口貿易的關稅計算,也許可能成為要求各國匯率的天花板指標價,我們可以先把這個數字當成不可能達到的天花板:13.9。
好,那我們再來看亞洲貨幣最近的漲跌狀況,是否有照這樣的大麥克指標在升值,檢附央行5/5的圖表如下。

近期主要國家匯率狀況,資料來源:中央銀行臉書專頁
可以看到新台幣升值首當其衝,不只單日漲幅最大,也是今年以來最大,對比剛剛的匯率低估圖表,可見新台幣的確產生過於低估、而可能有被針對的擔憂,也難怪除了央行總裁,總統也出來發表信心談話。
但其他國家似乎沒有相對應的表現,可見大麥克指數應該不是主要因素,但臺灣的確有過於大幅低估的嫌疑,很有可能會比其他國家還要升值更多。
那麼,新台幣還會再升值嗎?
就剛剛的數據和圖表來看,不得不說新台幣似乎還沒有升值結束的天花板,最近十年幣值最高是在2021年的27塊多,原因是美元寬鬆走弱,中美貿易戰下台商回流的關係,而後臺幣持續貶值,但現在升值似乎沒有前面這些因素,只能說也許可先將27.5當作近期的天花板價,但會升到什麼程度,還是要看後續狀況了。

十年美元兌新台幣歷史匯率,資料來源:Find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