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時像季節,有春天的生長、夏天的奔放,也有秋冬的沉靜與低谷。這些循環從來都不是單一的線性過程,而是一種動態的、陰陽交織的節奏。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凡事有正反,四季有不同。」
我最近參加了由「擺渡人生設計」舉辦的《易生涯諮詢引導師認證》兩日工作坊,這是一段既貼近人心、也豐富深刻的學習旅程。
這次會參加這門課,其實是一個延續——
還記得我在CDA生涯諮詢師課程中第一次接觸「易生涯」時,就被其中優雅而生活化的哲理所吸引。原以為《易經》遙遠難懂,沒想到經由講師們的轉譯,那些看似抽象的符號與概念,其實正貼合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的困頓與選擇。
「易生涯」不是要告訴你標準答案,而是幫助你在關係的脈絡裡,看見自己的可能。
這樣的觀點深深吸引我,也讓我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把這樣的工具與精神,融入我未來的職涯諮詢風格中,成為陪伴他人時的一種溫柔力量。
活著,不只是「往前衝」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在職涯與人生中,或多或少都有「想往哪裡走」的渴望。
但我們也經常被現實牽絆、陷入關係張力,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怎麼了。
「易生涯」的引導提醒我們,與其急著找出路,不如先回到活著的本質:
看看此刻的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態?身處什麼樣的脈絡?我是否有可能,稍微調整一下自己(修煉),讓內心更安靜、身體更穩定?
印象中有一句古老的諺語是這樣說的:
「苦難生智慧,絕處逢生機。」
不管是低潮、卡關、還是轉彎,每一段生命狀態都有它的價值,只要我們能換個角度看,換個位置站,也許就會發現新的可能。
「看見 → 所想 → 邁開」:不是灌輸答案,而是陪你走自己的節奏
易生涯的歷程引導,用了三個簡單卻深刻的步驟:
看見(自覺) → 所想(自決) → 邁開(自抉)
在這三個步驟中,我學到的不是技巧,而是一種「陪伴的姿態」:
不強求、不催促,而是在對話中靜靜地等待—— 等待個案看見自己,等待他/她從內在升起渴望,再自然地邁開下一步。
這樣的歷程,不僅幫助個案慢慢找回自我主體性,也讓我們作為引導者,學習用一種更平等、更圓融的方式去理解事件與人。
我為什麼想把「易生涯」融入自己的諮詢風格?
我目前是CDA實習中的生涯發展諮詢師,主要關注轉職者(在職中轉職、二度就業婦女等)與兒童職業啟蒙的議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明白——助人不是給建議,而是幫助對方更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找到與環境共處的智慧。
而「易生涯」所呈現的,不就是一種讓人在「變動中學會穩定、在混沌中練習選擇」的方法嗎?
所以這篇文章對我來說不只是課後心得,也是給自己的提醒與標記:
「未來,我想成為一位讓人安心、也願意傾聽的諮詢者; 一位溫柔陪伴他人,也願意持續修煉自己的職涯引導者。」
結語:與其急著跨步,不如先回到自己身上
最後,我想把這段話送給此刻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
「每段低谷,也許正是轉機的起點。每個困頓,也可能孕育新的方向。」
願我們都能在四季變化的人生中,學會不只是追趕「成果」,
而是慢慢與自己對話,從關係中看見自己,從自己中找到力量。
*如果你對「易生涯」有興趣,或想了解更多生涯對話的方式,歡迎私訊與我交流。我期待與你一起,走一段屬於你的職涯探索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