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蘋果公司(Apple Inc.,NASDAQ: AAPL)再次站上國際貿易與地緣政治壓力的風口浪尖。隨著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重新啟動並擴大課徵關稅,涵蓋智慧型手機與關鍵電子零組件,蘋果正面臨成本上升、供應鏈重組與投資人信心波動等多重挑戰。雖然面對貿易政策變化已非首次,但這一波關稅規模更大、時間可能更長,為蘋果的財務與策略帶來新的變數。
根據美國新政策,智慧型手機與相關電子零組件現將面臨20%的進口稅,此舉與防堵中國非法藥品供應鏈的制裁掛鉤。中國則反制性地祭出最高125%的報復性關稅,電子消費品因此被捲入兩國貿易戰核心。這波政策變動將顯著推升產品製造成本。根據產業分析師估算,iPhone 頂規機型的零售價可能因此上漲43%,使售價突破2,300美元,對需求彈性影響不容小覷,特別是在價格敏感市場。
蘋果在最新財報中指出,僅本季因關稅產生的額外成本就高達9億美元。過往蘋果傾向吸收部分成本以維護品牌定價權,但此次壓力之大,可能迫使公司採取「部分轉嫁、部分吸收」的策略,並與供應商重新議價,以維持毛利結構與價格競爭力。地理風險亦是關鍵評估指標。過去超過九成蘋果產品仰賴中國製造,雖然這幾年蘋果積極推動供應鏈多元化,2025年美國市場所銷售的iPhone大多已轉由印度組裝,穿戴裝置與部分配件也逐步轉移至越南生產。但目前為止,晶片、螢幕與鏡頭等核心元件仍有高度中國依賴,意味著「去中化」仍處於過渡期,難以完全脫鉤。
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單一產品就占蘋果2024財年總營收的 51.45%,使其在此次關稅影響中處於最脆弱的位置。面對這樣的壓力,市場觀點分歧。部分分析師因毛利率風險與潛在銷量下降而下修目標價,另一派則看好蘋果的品牌黏著度與供應鏈彈性,認為此次回檔為中長線配置機會。
除了關稅問題,蘋果在中國市場也面臨更多結構性挑戰。中國營收年減2.3%,主因在於民族品牌偏好復甦,以及華為等本土競爭對手憑藉高性價比搶佔市場。伴隨全球通膨與消費降級浪潮,蘋果在高價位段的定價能力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歷史資料顯示,蘋果股價對國際貿易政策極為敏感。2018–2019年間中美貿易戰期間,AAPL股價曾大幅波動。2025年情況再現:自年初以來股價已下跌約15%,落後微軟與Meta等科技巨頭。當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財報會議中坦承關稅將造成營運壓力後,市場反應更加謹慎,短線信心明顯降溫。
面對種種挑戰,蘋果並未被動防守。公司持續強化服務事業比重,試圖降低對硬體的依賴。訂閱制、雲端服務與企業解決方案預計到2026年將占整體營收超過25%。此外,蘋果亦加快推進增強實境(AR)裝置與人工智慧穿戴技術等新產品,企圖打造新的成長曲線,並鞏固其生態系統優勢。
投資機構對蘋果的態度則呈現分歧。有些基金因應地緣風險選擇降配,另有資金趁勢逢低加碼,認為市場對蘋果的恐慌性修正高估了其長期韌性。目前蘋果仍持有超過600億美元現金,且股票回購計畫仍在執行,這為其提供了良好的資本靈活性。
總體而言,蘋果在全球經貿重塑之下的挑戰不僅限於關稅,而是一場供應鏈重建、業務結構重整與競爭策略再定位的多重轉折點。未來能否維持其護城河與定價權,關鍵在於其能否持續以高效率轉型、快速落地多元布局。對投資人而言,2025年或將成為重新審視蘋果價值的關鍵時刻,亦是見證其應變力是否能轉危為機的重要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