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上,店門口站著兩個小孩。
他們不說話,只靜靜站著看那招牌:「媽媽商店」,
字體圓滾滾的,還配上點點燈泡裝飾。
但等等,
他們要找的不是玩具,不是寵物,是媽媽。
那個每天出現在廚房、浴室、陽臺、
沙發、衣堆、垃圾桶之間的神祕生物。
有時候她會煮飯、有時候會唸人、
有時候會不見,但沒人真的想過,
如果她真的消失了,該怎麼辦?
這本書從封面就埋了一個不動聲色的問題:
當媽媽不見了,我們到底會怎麼找?
找的是那個會做早餐的她,
那個匆匆送你出門上學的她?
還是那個忙著做飯還要陪你寫作業的她?

💛故事一開始,媽媽就不見了,
不是吵架離家,也不是外星人綁走。
哥哥放學回到家,
習慣性喊了一聲「媽媽」,
沒人應,他繞了一圈,
廚房空的、浴室沒聲音⋯⋯
媽媽的工作還留在那裡,
衣服洗好了、桌子收乾淨⋯⋯
彷彿她在完成一連串任務之後,
就被傳送到了某個遙遠的星球。
妹妹坐在地板上玩機器人,
她不像哥哥那麼焦慮。

於是,哥哥做了一個直白的決定:去找。
哪裡都找不到媽媽,
就連倒垃圾的地方都沒有媽媽的身影。
💛兄妹倆來到一家很奇妙的商店,
店名寫得明明白白——媽媽商店。
裡頭真的什麼媽媽都有,
擅長烘焙的、會跳芭蕾的、會唸故事的⋯⋯
每一個都像「完美媽媽指南」的訂製成品。

她們排排站好,微笑看著你,
每個人脖子上掛著小小的標價牌,
就像商場裡的家電,
你要功能多的,還是外型好的?
想要會教數學的,還是會包壽司的?
想要高級款,還是平價但穩定的入門型?
看似有點幽默,
但笑著笑著,會有點靜下來,
我們知道這些被展示出來的媽媽形象,
是現實生活中無數「理想母職」投射的集合體。
她們不是不真實,只是被過度剪裁,
變成每個家庭都默默訂下的標準,
耐心要夠、效率要好、情緒要穩、
永遠能被需要、永遠準備好付出⋯⋯
💛繪本用孩子的視角,
把這樣的選擇攤在檯面上,
讓我們看見,
那些我們以為天經地義的「媽媽樣子」,
其實正悄悄壓著某些人喘不過氣。
媽媽要夠愛孩子,但不能太情緒化;
要陪伴孩子,但不能太黏人;
要能打理家事,但不能失去自我;
要犧牲,但不能顯得委屈。
你要的是一個超人,
但不能讓她看起來太辛苦。
這些條件被裝進一間商店裡,
終於變得可見、可量、可比價,
卻也有點荒謬。

💛孩子們還沒挑到「理想中的媽媽」,
他們來到二手商店,
二手媽媽專區裡沒有華麗的裝潢,
這裡的媽媽們穿著居家服,
有的翻著書、有的看著窗外、有的打瞌睡,
這裡有他們的媽媽嗎?
在這裡,
「媽媽」不再是理想型,而是日常型。
這段安排畫面很靜,但力量卻很大,
因為它終於說出大家心裡的話:
不是所有媽媽都能當展示品,
也不是每個媽媽都想當那樣的媽媽。
💛有些媽媽,
只是想喘一口氣、睡一個整晚的覺、
讀完一本不是教養類的書,
這樣的媽媽是你喜歡的嗎?需要的嗎?
💛認真說,
這不是一本要你「感恩媽媽」的書。
它不幫媽媽平反,也不教育小孩,
但有很多細節值得深思。
例如媽媽不見時,家裡其實還是整齊的;
例如媽媽們被貼上「功能」標籤時,
沒人抗議;
例如,媽媽在二手店裡看書時,
臉上露出一種久違的鬆弛感,
像終於不用被誰期待了。
這本書把一個很重的主題,
處理得像遊戲,但遊戲結束後會發現,
自己站在一個說不太出話的位置。
💛媽媽,到底是什麼?
她不是全能,她也不是軟弱,
她的標配不應該永遠微笑,
也不是永遠存在的超人。
她是某個曾經活得很像你,
後來成為你依賴對象的人。
而她想不想繼續這個角色,
從來沒有被好好問過。
不是所有繪本都要讓人流淚,
有些繪本只是讓你停下想一想。
結局不一定重要,
重要的是你看見了什麼,
也許是你曾經的媽媽,
也許是你現在的自己。
💛如果你是媽媽,
這本書也許會讓你想起某些日子,
那些你默默想逃一小段路、
想多睡五分鐘、想做回自己的時候。
如果你是孩子,這本書可能會讓你發現,
媽媽不只是一個「一直都會在」的人;
她也會累,也會有想不說話的時候。
如果你是家裡的其他成員,
那就一起看看這本書吧,
這本書提醒我們,
有些人一直在,
久了,反而容易沒被看見。
💛有時候,一本繪本不會給你答案,
只是讓你發現,
原來有些存在我們不夠重視,
原來有些問題我們沒有問過。
💛願每個忙碌的媽媽能買點自由時間,
買點一個人獨處、沒人打擾、
安安靜靜、自在呼吸的時間。
《媽媽商店》
作者|潘家欣
繪者|林廉恩
出版|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