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住台灣.長樂永康?
永康公園的門口有塊石碑,正面是藝術家林玉山題的「福住台灣」,內面是公園發起人譚毅公和許許多多熱心的人在民國67年捐款協建後提的字「長樂永康」。

曾是台展三少年的台灣畫家林玉山的福住台灣

永康公園是一群熱愛關懷社區的人打造的公園
「福住、長樂」應該就是人本城市的最終目標,但是正在推動的人本城市永康街漫步區真的能達成這樣的目的嗎?我想仍是一個四不像的怪獸,毀了居民的安寧居住品質,也壞了台北市的好感度。就像永康公園口設立的人偶一樣,不僅長得不怎麼樣,還有很怪異的名字「小令」、「小和」,在疫情前那個日本觀光客熱愛的永康街,商圈極盡能事的巴結,他們沒想到日本人現在不來了,換成韓國人,只是來永康街排隊買牛軋餅的韓國人終有一天會退潮,那麼永康街還會是福住長樂的永康街嗎?

永康公園門口三個人偶,不僅長得很像日本卡通,令和命名更是匪夷所思,難道我們沒有屬於自己的藝術裝置?
不是徒步就叫人本!
想把永康街改成徒步區的官方理由是改變行人地獄的惡劣刻板印象,把車本的工業城市概念改成人本,讓人能夠自由安全的徒步。其實這真的是很不錯的概念,大家回到工業革命前的時代,就只有徒步騎馬也就不會有車禍悲劇?
徒步區真的有這麼偉大崇高的理想?還是只為了吸引觀光人潮促進商圈獲利?要解開疑惑獲得答案,就來看看現在的永康街的核心永康公園.......
永康公園是一個社區公園,跟其他小公園的任務應該一樣,負擔每個社區鄰近的戶外機能,所以它的清晨有一群熱愛武學的人練劍打拳;十點後太陽升起,行動不便的長者起床後紛紛坐著輪椅出來曬太陽合成維他命D;接著傍晚下課的孩子們,在溜滑梯爬上爬下,嬉笑聲貫穿公園;而吃飯時間過後,土風舞媽媽開始婀娜多姿的熱舞;同時昏暗的角落有著熱戀情人在談情說愛,這才叫做人本,但這也是永康公園附近住戶的夢!
真實的永康公園是~~~
充斥的是觀光人潮在各手搖飲還有餐食店消費後丟棄的紙杯餐盒和剩餘食物,貼心的永康公園幾十年前為了夜市攤販設了一個公共廁所,所以現在成了街友寒士最喜歡居住的地方,一個寒士甚至把這裡當成他的家,吃垃圾桶裡觀光客剩下的飲料餐盒過日子。


真實的永康街是~~~
不管小朋友溜滑梯安不安全;不管誰要練拳、跳舞、曬太陽,為了商圈促銷活動,盡情的在永康公園搭棚架樑。所以小朋友和老人在鷹架和帳棚的搭建中,戰戰兢兢地遊戲或散步,舉例來說,週六母親節前的活動,周四工人就開始進場搭棚了,一直到周日才撤場,也就是說一場活動,要讓大家四天在危險的永康工地享受人本的城市。所以這倒底是人本城市還是商本城市?

永康公園商圈活動的棚架搭建中,恰好有導覽團正在導覽,這導覽老師要怎麼說?

永康公園的溜滑梯,馬上要擠進大批的小朋友在貨車、鋼架、帳篷中追逐遊戲
真實的永康街是~~
當活動的大型擴音器響起,那更是附近住戶的災難了。縱使家裡有著百萬音響,縱使熱愛古典音樂,但是在活動舉辦的當下,你只有被迫聽著排山倒海來的商圈音樂。
人本城市永康街徒步區,終究會讓永康街成了信義區的香堤廣場,只是香堤廣場旁沒有住戶,但永康街旁都是住家,裡面大都住著熱愛平靜的的居民。我們如何能忍受一場又一場鑼鼓聲天的熱鬧?又如何能面對一群又一群聲嘶力竭大聲聊天的國內外觀光客?

封街的都是一般住家,何苦讓我們遭遇城市觀光下的災難
我真的不太清楚把一般住戶的巷子當成漫步區,觀光客要看什麼?更不能理解有那麼多適合封街的商業區,為何獨選永康街試辦? 因為這裡比較文青?那真的誤會了。永康人文的價值是細細體會的,不是來買個牛軋餅、吃碗芒果冰,就能了解這個文教老社區。
最後,回到初始~長樂永康、福住台灣。如果人本城市的徒步區,不能達成這樣的永續目標,只汲汲於讓設立小令小和的商圈老闆們拍拍手,這應該不會是台北這麼有文化高度的城市管理者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