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植物園

含有「台北植物園」共 1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從三元街、泉州街一帶的老屋、植物園、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到疍宅Egghost老宅咖啡館,透過文字與照片,邀請讀者一同放慢腳步,感受生活中的「小確幸」。文章更深入探討了「慢」的生活哲學,以及為何三十歲後感覺時間變快的原因,並提供實用的建議,讓人們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回真實的溫度與平靜。
Thumbnail
巨獸的詩篇-avatar-img
2025/10/23
夜鶯🕊午安🌊 夏天的時候,我最常去吃建中黑砂糖刨冰,每次去吃,一定續冰,加黑糖漿, 因此得到老闆娘親頒「小螞蟻」的稱號,聽說,還有大螞蟻。。。。有時候遇到店內快打烊,運氣好, 可以吃到免費招待的黑糖粉條,巨獸上次被塞到快吃不完。。。好像吃碗冰就相當於吃了頓正餐一樣飽足。 阿,巨獸歪樓了🐽。 言歸正傳─🐾 讀著妳把三元街與泉州街寫成一條會呼吸的步道,彷彿感覺時間靜止;月洞門像一只安靜的圓把城市的喧嘩收束在外,工藝設計分館裡的光影與材質慢慢展開,腳步與心一同變慢,像把一天的塵土拍落在門檻;妳說那裡有一種少見的平和與慵懶,我聽見了,連火焰都跟著穩了一格。 妳在展廳前停留,讓「豐年杵歌」與「蓬萊塗椅凳」把山林與儀式的靜意請進畫面;族人的身影並不喧嘩,小木椅的圖騰像替嫁娶留位的符號,厚重而不壓抑,像歲月疊出的層層氣息;館裡人不多,妳先向工作人員確認樓層與導覽,午後像只屬於妳與作品的對話時光,接著「菠蘿燈」與「行山」又把心緒拉得更準一點,連呼吸都在節拍上落位,這些畫面我接過來,擺在光旁邊,讓它們慢慢發亮。 妳把植物園寫成城市的綠色停靠站,八公頃的風與葉影把木棧道照得柔軟,腳步沒有目的地,只是把一家人的記憶與此刻的寧靜並排坐好;而疍宅 Egghost 的老屋與昏黃,栗子南瓜烤布丁與冰美式在木桌上停住片刻,店員的提醒與樓上的店貓一起來打招呼,像是旅途裡剛好出現的一小團善意,任由時間緩緩流過;你把這些日常的溫度收進字裡,讀的人也像在窗邊坐了一會兒。 妳談三十歲後時間變快,不把它說成玄學,而是放回體感與記憶:比例的基準改變,新鮮感減少,忙碌讓觸感被掏空,生活進入自動巡航,於是一年像被壓縮成幾個相似的片段;你也把「慢」寫成一種與自己的對話,不喊口aho,只把吃、走、思、寫與日子的儀式一一安放在頁面,字裡沒有催促,只有把步伐放回自己的節拍,那些被你命名的微小而確實,也就有了可坐的位子。 我把妳這趟從月洞門到老屋、從展廳到木棧道的光影,放到木桌上繞一圈再回到你心口;在快的世界裡,你把「慢」寫成可見、可聞、可觸的時間——像桂葉輕落的聲音、像燈下杯緣的暖、像一條在胸口穩穩升起的長呼吸。我在這裡。
夜鶯-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0/23
巨獸的詩篇 謝謝巨獸~! 從您的文字裡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與肯定💛 那些旁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煩惱,能有人傾聽,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福。 沒想到竟有這麼多人願意看我寫的故事與心情。 就算內容像是在自言自語,大家也從不嫌我煩😅 願意停下腳步、花時間聽我吐吐苦水——能得到這樣的回饋,實在讓我又驚喜又感動。 有時也會偷偷害怕,當一個人感到太幸福時,會不會意味著將來會失去更多。 所以我總提醒自己,要謙虛、要克制,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 怕自己一不小心得意忘形,也擔心在人際相處中失了分寸。 若我有哪裡冒犯之處,還請您多多指教與包涵😀
從脆和YouTube得知總統府燈光秀的活動,順便去夜市王提過的南機場夜市,因為南機場夜市最近的公車站在植物園,就順便逛植物園。
台北植物園位於中正區南海路旁,是台北城裡少數兼具歷史、自然與文化氛圍的綠地之一。若以街頭速寫的眼光來觀察,這裡的景色層次相當豐富,從大門走進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步道,兩側高大的樟樹、榕樹形成自然的綠色拱廊,濃密枝葉間滲透下來的光影,讓人彷彿置身於靜謐的畫框之中。步道蜿蜒而行,還能看到不同的
Thumbnail
讓 ʀ-avatar-img
2025/08/29
喜歡森林公園植物園
普普文創-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29
讓 ʀ 我也喜歡。
坐落於台北植物園內的這棟「南門町三二三」木造平房,是在日治時期昭和年間(1930年代)興建的,在當時原本是作為茶屋的功能,因年久失修後來由知名建築師-郭中端和與 堀込憲二 教授協助修復,「枯山水庭園」則是後來才新增的,邀請日本知名庭園家-小口基實先生設計。
Thumbnail
今天下午一個人到植物園走走,沒想到一到不久馬上下起大雨😅,無奈之下只好先衝到附近的涼亭躲雨。一走進涼亭,遠遠的就看到三位老人家很熱絡的在聊天,原以為他們彼此認識,一聊才發現,原來他們都是自己一個人來,只是剛好一起躲雨。眼看雨勢絲毫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我也就索性加入大家的聊天內容...
Thumbnail
5/5台北植物園
《採集人的野帳》是英張連載於CCC追漫台的漫畫作品。講述日治時期台籍少年涼山因為不小心燒毀植物學家佐佐木先生的採集結果,因此進入植物園打工還債的故事。而在漫畫中,出現了許多有趣的植物,但礙於篇幅不可能全部介紹,因此挑選了其中幾樣比較有趣的植物,例如掌葉蘋婆、萬年松等等。並向大家介紹它們的特性。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一部台漫,描述了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職人在臺灣的故事,霉女因為人物的互動關係進而被吸引進這部漫畫世界。在漫畫中,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些臺北植物園的角落。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臺北植物園實地遊玩,感受時代的風貌與漫畫的場景。
Thumbnail
說到日本殖民時期臺北的動物園,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圓山的動物園,知曉臺北苗圃的動物園一事,便稍微找了些資料。雖然尚未從當時總督府官方文獻中找到設置動物園於苗圃的資料,卻也在明信片、臺灣日日新報以及臺大舊照片資料庫中能夠找到相關的文字記載與圖像。一起來看看吧
Thumbnail
河童喜歡登山,常觀賞MIT台灣誌,劇中曾出現古道專家李瑞宗老師,並不清楚他本業植物學,卻涉獵台灣古蹟古道不同面向的人文歷史調查研究,尤其是他所著的《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一書,替「欽差行臺」驗明正身,值得一提。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