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介紹「大盤走勢」模組──透過加權指數的價格、成交量、成分股與類股排行,以及資金流向,幫你秒讀市場脈動、抓住盤勢轉折。即使你用的是 XQ 的企業/專業版,畫面多了分割窗格,功能其實跟前兩天教的個人版大同小異,重點都在「宏觀趨勢+微觀結構」的結合。

一、在哪裡叫出「大盤走勢」?
- 左側工具列:看第三顆藍色方塊「大盤走勢(TSE)」圖示,點一下就進入。
二、畫面拆解:四大區塊一次看懂
┌─────────────────────────────────────────┐
│ 分時走勢圖 │ 成分股貢獻排行表 │
│ (加權指數+成交量) │ (成交量×漲跌幅) │
├─────────────────────────────────────────┤
│ 類股表現排行 │ 資金流向/委買委賣 │
│ (漲跌%/成交%) │ (主力動能統計) │
└─────────────────────────────────────────┘
1. 分時走勢圖+成交量(左上)
- 分時走勢:黃線(或青線)代表加權指數當日走勢,盤中跳空、回檔、反彈都能一目了然。
- 成交量柱:下方紫色柱狀圖顯示每分鐘成交量,與價位同步觀察,能快速辨識「量價背離」或「爆量帶量突破」。
2. 大盤成分股貢獻排行(右上)
- 作用:列出台股前 20 大權值股(台積電、鴻海、聯發科⋯⋯)當下的成交量、漲跌與對指數的貢獻度。
- 操作重點:
- 按「成交量」排序,找出今天拉抬或壓低大盤的主力股票。
- 看「貢獻度」欄(成交量×權重×漲跌幅)即可判斷誰在撐盤、誰在砸盤。
3. 類股表現排行(左下)
- 作用:統整各個產業/族群的漲跌%、成交量%,告訴你哪個板塊「最強/最弱」。
- 操作重點:
- 看「漲跌幅」列:領漲領跌的板塊是哪幾個?
- 看「成交比重」列:盤中資金最熱衷流入的是哪個類股?
4. 資金流向 / 委買委賣(右下)
- 作用:即時統計主力買賣量、委買/委賣張數、主力動能分佈,幫你判斷「主力是進還是退」。
- 操作重點:
- 留意「主力買賣」差值:正數代表大戶偏多進場,負數代表偏空出貨。
- 觀察委買/委賣比率:數值越高,反映市場的買賣壓力傾向。
三、為什麼這一頁很重要?
- 宏觀+微觀同步監控
- 你不必跳出主程式,就能同時看到整體大盤走勢與個股、族群、主力資金的分佈,快速做出趨勢判斷。
- 抓住市場龍頭與板塊輪動
- 大盤由權值股主導,族群輪動決定短線方向,二者搭配使用能讓你找到下一波強勢股或提早調整持倉。
- 驗證你的策略與直覺
- 當「雲端策略」回測完成或「自選股」清單發警示後,即可立刻跳到這頁,用大盤關鍵數據檢視策略在真實市況中的表現。
- 及早察覺風險訊號
- 如果大盤爆量下跌、主要權值股貢獻度急速翻空、或資金流出家數/金額迅速擴大,就是短線風險拉警報的徵兆。
四、練習任務
- 觀察開盤:盤中 9:00~9:10,記錄大盤跳空幅度、前三大成分股的貢獻度。
- 追蹤領漲板塊:在「類股排行」中,標記前三名並觀察它們的分時走勢與量能。
- 主力動能檢測:比較「資金流向」中的主力買賣差,與「大盤成分股」的貢獻度是否一致。
完成 Day 4 練習後,你就能憑藉這一頁,秒判大盤強弱、提早抓住板塊輪動、即時研判主力動向,為接下來寫雲端策略、選股、自動下單做好最佳鋪陳。明天 Day 5,我們將深入「購買模組與下單控管」,教你如何一鍵把策略轉化成真金白銀的交易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