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常開玩笑韓國選美照幾乎長得一模一樣
網路上也不斷有人在詬病各種醫美臉、網紅臉
甚至出現「不求同月同日生 但求同眼同鼻同醫生」這種略帶揶揄的吐槽
其實有稍微接觸醫美的消費者都知道業界有一張「醫美黃金比例」參考圖用來具體量化大眾公認的完美臉部比例
讓消費者和診所溝通時能有個參考指標作為討論基礎
但有趣的是即便消費者口袋夠深依照黃金比例來大整最終仍往往有不甚滿意的地方
本篇想來探討醫美黃金比例與實務上大眾偏好的五官之間的落差
醫美黃金比例可以從外輪廓到內輪廓來分析
正臉外輪廓比例就是大家常聽到的「三庭五眼」
「三庭」講的是臉的長度比例從前額髮際、眉骨、鼻底、下巴底4個點連成垂直線將正臉分成3段每一段的長度皆相同
「五眼」則是臉的寬度比例我們從雙眼的眼角連線延伸畫出一條水平線
從左側髮際、左外眼角、左內眼角、右內眼角、右外眼角、右側髮際6個點將臉部寬度分成5分且每一段長度比例皆相同
側臉的外輪廓黃金比例則是集中在中下臉的比例
例如從鼻尖、上唇珠、下巴尖連成一直線的「美麗線」
以及下頷角約116度
以上比例大多是用來判斷個案是否下巴內縮、嘴凸、顴骨過寬、眼距過寬、戽斗、高額頭等骨相外觀
調整外輪廓比例目的是為了讓外觀遠看至少是協調的
而比例嚴重失衡的個案可能要動用手術來治療
(微整不是不行,只是嚴重失調的個案長期高劑量填充後續可能較快出現各種後遺症)
接下來我們討論各種內輪廓的黃金比例
內輪廓的黃金比例大多聚焦在中下臉的量化分析
中臉的部分主要在討論鼻型,包括:
鼻唇角95-100度
鼻稜角120-130度
鼻尖85-90度
山根25-35度
鼻尖與中臉夾角100-105度
山根高度=1/4鼻背長
鼻尖高度=2/3鼻背長
鼻翼寬=2/3鼻背長
下臉的內輪廓則是在討論正臉從鼻底到下巴底的的比例關係
例如從鼻底、下唇底、下巴底的垂直連線所切出的2段應長度相同
鼻底-上唇底的長度=上唇底-下巴底長度的1/2
上唇與下唇厚度比約2:3
內輪廓的各種黃金比例族繁不及備載而且各家診所的標準會略有差異
但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比例數據大多是用來精雕下半臉讓五官比例近看更加協調順暢
這些細節問題很多也只是涉及皮下軟組織的層次結構
所以只要不是條件太差的個案大多可以靠微整填充、埋線就能改善
但隨著消費者對外貌要求越來越高和多元化我們可以發現醫美黃金比例標準已經不敷使用
例如黃金比例並沒有定義輪廓線順暢也沒有對臥蠶、三八紋、雙眼皮、唇珠等皮相外貌有任何量化標準
更沒有在考量大量填充所導致的饅化、猴化、鼻樑變寬等問題
這雖然意味著在黃金比例的大框架下仍然可以讓每個人保有個人外貌特色
但缺點是醫病雙方審美主觀意見上容易因具有分歧而引發糾紛
由於臉部整形的容錯率相對低,1cc、1mm的落差都可能導致消費者的不滿意而造成醫糾
因此在諮詢時除了務必要給醫生親自面診之外
術前溝通建議拿著理想範本或自己修圖調整的期望照片和醫生討論
消費者應提出具體的外貌期望規格給診所
這樣醫生也才能判斷其要求是否能達成?用什麼建議方案達成?
避免雙方審美不一致導致術後各種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