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克夏增加現金持續賣出金融股
世界對風險報酬的態度悄悄轉變
〈美股13F報告〉波克夏Q1操作:加碼酒業股、減持銀行股 美股低迷未見大舉進場
波克夏第 1 季清空了花旗集團 (C-US) 的持股,還減持了其他金融機構的持股,包括將第一資本 (COF-US) 持股減少 4%,而長期持有的美國銀行(BAC-US) 持股也減少 7%。波克夏從去年 7 月開始出售美銀持股,波克夏目前持有美銀 8.3% 股權,不再是美銀的最大股東。
增持星座集團 (Constellation Brands)(STZ-US)、天狼星衛星廣播 (Sirius XM)(SIRI-US)、西方石油 (Occidental Petroleum)(OXY-US)巴菲特近年不願進行大規模併購,而是一直提高現金水位,之前曾大砍蘋果 (AAPL-US)持股,但第 1 季並未有這類舉動。
波克夏在第 1 季期間買進 31.8 億美元股票、賣出 46.8 億美元股票,是連續第 10 季淨賣出股票。
巴菲特為何連續賣出銀行股?

短債利率高達4.5%
現金買入固定收益
- 短期公債殖利率已經回到4.5%,和其他資產相比公債有固定收益又不會違約
- 公債若進一步下跌,殖利率更進一步上升,債券越有吸引力
- 現金直接部署公債等於沒有下檔損失,美國政府兜底
- 上檔利益可能更進一步上升
銀行在低利率時期可以以短支長資產錯配
- 銀行以極低利率收取存款投資長天期公債
- 長天期公債對利率非常敏感
- 以3個月短期公債為基準長天期公債價格會急速下滑
- 銀行有潛在債券未實現損失
- 昔日因低利差而追逐投資的銀行商業模式開始轉變

違約率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新高
未來經濟前景存在不確定性
- 川普那麼瘋,錢都貸出去了,無法預料哪間企業不會被關稅砍刀
- 資金緊縮放貸嚴格,企業有倒閉風險,銀行作風開始轉趨保守
- 通貨膨漲和房價高漲,消費疲軟,個人信用違約率有上升可能
- 違約率若持續上升,經濟將步入衰退
- 低利率時期投資反轉造成虧損,完全抵銷銀行因高利率的儲貸利多
40年低利率的反轉
低利率就像機場自動人行道
諸位知道低利率環境其實已經多久了嗎?不是2008年開始的14年,是1980年代開始的40年,猶如溫水煮煮青蛙一切都悄悄地變了。
霍華馬克思在備忘錄曾分享過低利率就像機場自動人行道,即使你不用走動也能更快速的前進,若在上面行走(槓桿)你將比其他人更能享受資產上漲的福利。
雖然所有人都能搭乘這部快速電梯,但是貧富差距不會縮小,只會愈來愈大,原來持有金融資產的人資產倍速膨脹後,輕鬆就能貸出更多的錢,併購更多的資產,蠶食鯨吞貧者的資產。

伏爾克之後:進入「低利率新常態」
自1980年代初以來,我們實際上正處於一個長達四十年的「長期降息循環」之中。從美國聯準會主席保羅·伏爾克(Paul Volcker)在1980年代初期用極高利率壓制通膨開始,全球金融市場迎來了一段長期、穩定而緩慢的利率下行趨勢。這個趨勢不僅重塑了資本市場,也深刻地影響了銀行體系的風險結構。
1981年,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曾高達15%以上,而聯邦基金利率一度突破20%。但此後,隨著通膨趨緩、全球化深化,以及央行貨幣政策日益偏向「寬鬆導向」,名目與實質利率長期呈現下降趨勢。
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零利率」與「量化寬鬆」幾乎成為全球主要央行的標準政策工具。這段長達十多年的極低利率環境,重塑了銀行的經營模式、資產負債表結構,以及風險假設。
投資人忽略風險,重塑風險溢酬態度
由於利率愈來愈低,無風險公債報酬率就會下降,以此為定價基準的所有金融資產,包含債券、股票、基金、私募股權、房地產報酬率都會同步下滑,因此想要得到相同報酬者必須承擔更多風險,漸漸地原來的投資標的無法滿足原來的投資者。
名目利率接近0%因此也沒有人想要存錢,透過低利率貸款進行槓桿交易,手頭的現金就多到淹腳目,這筆錢灌進金融資產中馬上能產生好幾倍的報酬,誰還在跟你存銀行。
於是看到別人賺錢的投資人也相繼貸款進行投資,把賺到的投資再開一次槓桿再投資,如此循環,讓整個金融資產名目價格上漲,形成今日泡沫。
- 利率讓報酬降低
- 尋找更高報酬的標的更為困難
- 過多的資金讓金融資產名目價格上漲
- 投資人開始忘記要求風險溢酬
- 意味承擔更多的風險卻獲得更少的報酬
- 風險來自過度的槓桿
- 波動+杠杆 =隱患
- 泡沫或崩盤與其說是一種量化計算,不如說是一種心理狀態
擅自遺忘歷史和隨性重塑記憶是人類的天性,已經沒有人記得高利率時代的世界是怎樣的環境,如今要65歲以上的投資者才有機會經驗那完整的歷史,這格式帶的我們無法想像利率上升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大概只有老練的投資者如索羅斯、霍華馬克思、華倫巴菲特等人見過世面,而其他專業投資人大多也已經退休了吧。

長期低利率的「副作用」:銀行體系的脆弱性
銀行是典型的「期限錯配」機構:吸收短期存款、放出長期貸款。在利率穩定或下行的環境中,這種模式不但安全,還可能帶來穩定獲利。然而在極低利率時代,銀行為了追求收益,只能將更多資金配置到長天期資產,如國債、抵押擔保證券(MBS)等。
問題在於——這些部位雖然當下看來穩定,但在利率急速上升時,將產生巨大的「未實現損失」,進而侵蝕資本結構。2023年美國矽谷銀行(SVB)與其他地區銀行的倒閉,即是這種風險的真實呈現。
錯誤的預期:市場過度信賴「永遠低利率」
這四十年來,金融市場習慣了「每一次經濟放緩,央行都會救市」的邏輯。當這樣的預期成為市場共識時,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投資人,對利率風險的防備都逐漸鬆懈。換句話說:長期的低利率麻痺了風險意識。
然而,自2022年以來,美國聯準會為對抗飆升的通膨,不得不迅速升息。利率從0.25%一口氣升至5%以上,打破了市場對「低利率長存」的幻想,也揭開了銀行體系內部潛藏已久的風險。
通膨下不來,更有可能的是開啟全新的中性利率時代
Fed主席鮑爾:未來通膨將劇烈變動 供給面震撼將更頻繁且持久
「反映通膨未來通膨的變動可能比2010年代後金融海嘯時期更為劇烈。我們可能進入一段供給面震撼更能更頻繁發生且持續更久的時期,對經濟與各國央行都是艱鉅挑戰」

川普做了什麼
川普轟Walmart拿關稅藉口漲價!嗆「應與中國喬好由誰吞下關稅」
從4月的態度來看,川普只在乎政府必須負責的美債,準確的來說是美國債務,美國的財政雖然最後都有聯準會兜底,但是川普不希望損及美國信用,資本市場只要嗅到一點「債務違約」的味道,所有資產都會一聲下跌,這是川普不可能讓他發生的。
事實上川普知道自己任期只有4年並沒有太多時間,所以即便他的政策互相矛盾,他還是相信美國的力量以及他的談判技巧,過程也許顛簸,但夢想不是不可實現。
於是他目前做了很多:
- 希望降低通膨
- 已經拉攏中東順利讓油價下跌
- 解決海運港口停泊費用、貿易航路堵塞等問題
- 終結戰爭,介入重建商機
- 對嗆聯準會要求降息
- 施壓民間企業短暫吸收關稅成本
- 施壓主要科技大廠重建供應鏈製造地
- 希望讓美元稍微弱勢
- 對等關稅談判
- 半導體關稅和供應鏈重塑
- 到處賣晶片、賣武器、賣飛機
不管過程起伏多大,川普要的是低通膨、稍低的美元、多出口、低利率、低成本新融資政府債務,最大的威脅就是聯準不會降息,更有可能的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會維持中性利率,這讓川普對美債問題相當頭疼,對壓低通膨這件事可以看到他非常積極,甚至不行就直接點名公司直接吸收成本。
結論
總之預測宏觀經濟不會給我們帶來報酬,持續關注現況的發展,比押注未來政策走向更有幫助,重點我們要重拾對風險的關注,只做有足夠風險溢酬的投資。
感謝你閱讀我的文章,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或按下喜歡,讓我記住你! 您可以透過以下連結支持我: 🥮【$299 Dear moon 電子謝卡】🌕 在此雙手奉上滿滿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