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為你:世界第一個客製化基因治療

更新於 私密發佈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在美國,一位出生才兩天的男嬰突然出現嗜睡、呼吸困難的症狀,檢查發現,他的血氨(Plasma Ammonia)濃度爆表:超過 1000 µmol/L(正常為 9–33 µmol/L),為正常值的30倍以上。這並不是普通的中毒,而是一種罕見疾病(每130萬人中才會有一位)——CPS1 缺乏症。


CPS1 缺乏症是什麼?

CPS1是「氨基甲醯磷酸合成酶 I」(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 I),它的功能是將(來自細胞的代謝作用的)氨分子轉移到碳酸氫鹽分子上,產生的氨基甲酸酯在被磷酸化後,便可以進入尿素循環生成尿素,然後排泄。所以,沒有了CPS1會無法排出氮廢物,快速累積致命的氨,導致神經損傷甚至死亡。過去的病例發現,超過一半的患者會在出生後幾個月內死亡。傳統治療如肝臟移植雖然有效,但嬰兒常因為體重過輕而無法及時接受(另外能不能及時配對成功也是一大難題),且容易發生不可逆的神經損傷。

因此,這一次研究團隊沒有選擇等待肝臟移植。他們選擇了一條前所未有的路。

他們為這個寶寶量身打造一種只屬於他的基因編輯療法,然後在他出生不到半年內就完成研發、測試,並成功施打。


怎麼「客製化」基因編輯療法?

這種基因療法叫做 k-abe,是一種「體內」使用的基因編輯工具,由以下兩個部分組成:

1. ABE(Adenine Base Editor):可以把基因裡錯誤的A鹼基變成G,不會像傳統CRISPR一樣切斷DNA。

2. gRNA(guide RNA):就像導航程式,精準導引ABE到患者的突變位點。


會選擇這個方式,是因為他們檢測了小寶寶的基因後發現,小寶寶的兩份CPS1各帶了一個突變。一個是來自於爸爸(Q335X)、一個是來自於媽媽(E714X)。而來自於爸爸的突變序列是第 1003 個鹼基從C變成T,這麼一來第 335 個密碼就從glutamine(CAA)變成終止密碼(TAA)。這個突變,可以透過ABE將第1005個核苷酸從A變成G,然後第 335 個密碼就從終止密碼(TAA)變回glutamine(TAG)了。

相對的,因為媽媽的突變是從GAA變成TAA,而穀胺酸的密碼是GAA與GAG,無法透過ABE將TAA變成穀胺酸的密碼,所以只能選擇「改一半」。

雖然這樣小寶寶的兩個CPS1只有一個能產生有功能的蛋白質,但是通常這樣就足以應付(所以爸爸媽媽並不知道自己是帶因者),也能正常生活。


但是,他們怎麼知道這組工具真的有用而且無害(亂編輯,也就是所謂的「脫靶效應」)呢?

為了要確定不會有脫靶效應,研究團隊把寶寶的突變片段(CPS1 Q335X)先導入人類肝癌細胞株中,模擬出「病人版基因」,然後以這個做為模型來測試各種不同的gRNA組合,找出編輯效率最高又不會誤傷其他基因的版本。

另外,為了確認療法的安全性與效果,他們還把這套基因編輯工具打進轉基因小鼠,結果在肝臟內有超過40%的編輯成功率。此外,他們還給恆河猴注射,沒有發現毒性或免疫反應。這麼一來,這個療法終於可以進一步使用在人類了。

於是,他們在寶寶7個月與8個月大的時候,分別進行了兩次「k-abe」靜脈注射,將由脂質奈米顆粒包裹的RNA載體傳送到肝臟。雖然恆河猴注射並沒有發現毒性或免疫反應,但是為了不讓意外發生,在施打前,小寶寶還是接受了免疫抑制藥物。

結果相當成功!小寶寶的蛋白質攝取量可以增加,不再那麼嚴格限蛋白。另外,原本用來降低血氨的藥物劑量也減半了。

施打後雖然發生過兩次感染(腸胃炎、呼吸道病毒),但他都挺過去了,而且沒有再出現高氨血症危機。尿液中某些代謝產物(乳清酸)上升,代表尿素循環功能部分恢復。

小寶寶的體重也開始穩定上升,代表神經功能沒有發生惡化。


這是一個令人震撼的醫學壯舉。從診斷到客製化基因療法只花了6個月,還成功應用在活體嬰兒身上,是全球第一例「為單一患者量身打造」的體內基因編輯療法。

但是,到底肝臟裡有多少細胞被成功修正?因為並沒有為小寶寶做活體切片,所以我們並不知道。要知道,肝臟可以割掉一塊給別人,捐贈者還能活下去,所以並不需要100%的肝細胞都獲取製造CPS1的能力。

另外,還需要再打嗎?雖然肝細胞再生能力很強,但是那些被編輯過的肝細胞,是否會繼續活下去而且生生不息呢?如果不能,那麼未來這孩子還需要更多次的基因編輯。

雖然已經在細胞株中測試過,沒有短期可見的脫靶效應,但是有沒有可能發生遲發性的脫靶效應,增加致癌風險?

另外是,因為生殖幹細胞應該是沒有被編輯,所以這個寶寶如果長大成人,可能不要生小孩會比較保險(或者,他的對象應該要去檢測一下是否CPS1基因有突變)。

總而言之,這個研究讓我們看見醫療的未來 —— 不是「一種藥治所有人」,而是「一種療法只為你」。

但是,未來如果真要大規模推行,我們也得面對更多問題:誰來付錢?誰來監督?誰有資格接受這種「獨一無二」的治療?

這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選擇。

參考文獻:

Musunuru, K., Grandinette, S. A., Wang, X., Hudson, T. R., Briseno, K., Berry, A. M., Hacker, J. L., Hsu, A., Silverstein, R. A., Hille, L. T., Ogul, A. N., Robinson-Garvin, N. A., Small, J. C., McCague, S., Burke, S. M., Wright, C. M., Bick, S., Indurthi, V., Sharma, S., ... Ahrens-Nicklas, R. C. (2025). Patient-specific in vivo gene editing to treat a rare genetic diseas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92(20), 1–9. https://doi.org/10.1056/NEJMoa250474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4會員
618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