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家店的命運:堅持與放手之間
那天早上,我穿著一件舊T恤和牛仔褲,背著包包,推開了一家小巧溫暖的下午茶店的門。店內瀰漫著剛烤好的三明治香氣,店主小怡正忙著準備新鮮的蔬菜與材料,看到我進來,臉上擠出勉強的笑容:「今天就麻煩你了。」
我戴上圍裙,跟著店員們洗菜、切番茄、準備麵包。這家店雖然小,但每個環節都井井有條,光是看著那些新鮮豐盛的食材,就讓人忍不住想嚐一口。
準備期間,我一邊工作一邊偷偷觀察。這個地點在市郊住宅區,雖然不算繁華,但附近還是有人潮。下午茶時間到了,外帶的客人零星地出現,偶爾也有人推開門,帶著期待買走三明治。不過,整個下午我注意到店內的外送接單系統卻非常安靜,幾乎沒有什麼動靜。因為三明治型的下午茶,最熱門的時段就是下午。我忍不住問小怡:「你們的外送訂單平常有多少?」她嘆了口氣:「幾乎沒有。」
帶著疑惑,我拿出手機打開外送平台,輸入店裡的地址。螢幕上出現的訊息讓我吃驚:「附近沒有外送員可配送。」這個情況完全不是店主能掌控的問題,這代表著,不管東西再怎麼好吃,店再怎麼漂亮,這個地點幾乎宣判了失敗。
到了傍晚,終於響起了一個訂單通知,店內瞬間熱鬧起來,大家臉上露出久違的喜悅。結果電話馬上響起,竟是一張誤會的自取單,而不是外送單。電話那頭傳來客人抱歉的聲音:「不好意思,我點錯了,我以為有外送,晚一點我朋友會過去拿。」小怡掛上電話後臉色蒼白,我看了也忍不住心疼。
離開時,我跟小怡認真地說:「或許是搬家,或許是收掉,真的得好好想一想了。」她苦笑著點點頭。
幾週後,我聽說這家店還是結束了營業。
沒多久,我走進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一家傳統機械工廠。廠房內充滿油污味和機器運轉的聲響,各種大小零件有序地擺放著。年長的張伯和年輕的阿翔正專注地調整著機械設備,阿翔額頭上滿是汗珠,張伯則盯著設備。
見到我來,阿翔停下手中的活兒,無奈地說:「我們真的快撐不下去了。」我四處看看,設備雖然老舊但維護得非常好,一整天的觀察下,不管是細節上的工藝,還是技術的俐落,都讓我感受到他們累積多年的技術底蘊。
這種技術底型的公司,我也輔導過了幾次,所以我拍拍阿翔的肩膀:「你們的技術這麼好,設備也齊全,為什麼不主動聯繫一下客戶,問問他們是否有其他的需求?」張伯猶豫了一下,聲音低沉地說:「這麼久沒聯絡,會不會很尷尬?」我鼓勵道:「總要跨出第一步,說不定機會就在電話另一端。」
隔天一早,我再次踏進工廠,看見張伯正拿著電話,猶豫了半晌才按下號碼,聲音帶著些許不安:「喂,是李老闆嗎?好久沒聯繫了,最近好嗎?」電話另一端的李老闆語氣帶著驚喜:「張伯啊,真是好久沒聽你的聲音了!你們最近忙嗎?」張伯稍稍鬆了一口氣,繼續問道:「我們最近稍微空了一些,你們有什麼特別需求,我們也許可以幫得上忙。」
結果李老闆立即回應:「你這電話來得真巧,我這裡正需要一些小量的特殊規格零件呢!」隨後幾通電話,廠房裡逐漸熱鬧起來。臨走前,阿翔笑著跟我說:「或許可以再撐一下~」
【故事的後面,是選擇的智慧】
這兩間公司,一個選擇關,一個選擇撐,但背後並不只是「你努力就有用」這麼簡單。
- 三明治店:外送不到、地點被限制,讓努力也變得無力。這不是經營問題,是環境不允許你成功。你需要搬到有「土壤」的地方。
- 機械工廠:基礎穩、資產完整、技術到位,只是缺乏與市場對話的勇氣。一通電話,改變命運。
所以,經營上的抉擇,不該只是意志力比賽:
- 問題是否可控?
是食物不好吃?還是平台叫不到車?後者是結構性問題,無解。 - 資源是否可延伸?
舊器材是否還能用?技術是否還在?如果是,那就能開發新應用。 - 你是否還敢去找客戶聊天?
若你連問都不敢問,就別談創業;但只要你還有心,就可能挖出新的機會。
創業很苦,經營更累,但只要那一線希望沒熄滅,有時候,「一通電話」,就會讓你的世界慢慢亮起來。
老闆要能堅持下去,需要的不只是好技術或員工,更需要的是「還有前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