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一向都有每年全家出門旅遊的習慣,無論是國內或國外,度假讓我們抽離日常的軌道、放鬆心情、增長見聞、也提供家人專心相處的機會,讓我們生命豐富許多。
但是2019年以柔離家上大學,不久疫情來襲中斷旅遊機會,我們每年的旅遊就被硬生生打斷。疫情警訊解除後,我們卻沒有恢復旅遊的規律,旅行不是縮短距離(例如「卡梅爾的童話小屋(The Fairy Tale Cottages of Carmel)」),就是以家族相聚為主(見「故人之物(上)、(中)、(下)」、「返鄉(上)、(中)、(下)」、「展翼高飛(下)」、)。雖然家人相聚溫馨、短途旅行也增進我跟V的感情,但是從去年底,我的心就蠢蠢欲動,想要重新啟動長途旅行的機制。剛好今(2025)年是我們結婚三十週年,就拿這個藉口來旅行吧!
但是旅行不是說走就走,蒐集資料、安排住宿和交通都很花時間。近年來也考慮過跟團,就不用花腦筋計劃,也聽說過許多品質不錯的旅遊團,但畢竟要團體行動,不夠自由,幾經思考還是決定自己設計行程,選想走的路。
因為是結婚三十週年,想去一個較具意義的地方,希望羅曼蒂克與實際兼備,很快地就決定去巴黎。
巴黎不是第一次去,二十年前我們就去過。那次是因為我要去丹麥出差,先跟V飛去巴黎,待了四天,然後V陪我飛去哥本哈根待了一天,他才先回家。那次因為停留時間太短,許多地方都還沒機會去,如果能夠舊地重遊,就能補玩上次沒去的地方。我們決定這次待八個晚上,整整七天都住巴黎,不僅減少旅程的奔波,也能玩得深入些。
我是個書呆子,即使網路發達的這個時代,還是喜歡捧著書畫線才甘心。很早就去圖書館借許多本巴黎的旅遊書來看,然後選最喜歡的兩本購買。回台灣過年的時候,忍不住又買了一本中文旅遊書,綜合各家的推薦與記述,計劃我們的旅行。

我也先把二十年前旅行的相簿拿出來檢視,看當時玩了哪些地方,可惜當時還沒有寫日記或網誌的習慣,否則資料更豐富。我的照片一向都是很有條理地照年代分類,當時還是用有底片的相機,照得不多,四天行程只有不到五十張的相片。幸好當時應該是從shutterfly這種網站洗照片,附有簡圖(thumbnail)可以備註,我當時都細心地填上了地點,加上時間,就是完整的紀錄了。

羅浮宮和凡爾賽宮上次已經去過,這次就略過。Notre Dame(巴黎聖母院)上次有去,但是火災後重新修復,值得再去一次。上次去巴黎,被收集印象派畫的Musée d'Orsay(奧塞美術館)懾服,短短四天就去了兩次,仍然思念不已,所以這次還要再去,羅丹美術館也要重遊。除了奧塞美術館收藏了許多莫內(Monet)的畫,他的巨幅荷花池的畫被收藏在Musée de l'Orangerie,這次一定要去看,也希望抽出一天坐火車去莫內的家拜訪有名的荷花池。還有上次因為時間沒有走到的聖心院(Basilique du Sacré-Cœur),這次也非去看不可了。
地點想好,就可以開始考慮其他實際的考量,例如要不要買巴黎博物館聯票(Paris Museum Pass)。聯票的好處就是如果去夠多的博物館,就會比較便宜。我還真的一一算清楚想去的博物館的每一張票價,確定聯票有比較便宜,但是就算沒有省任何錢,還是有其他好處:持聯票的人有另一個入口,不需要排隊,除了少數熱門的博物館還是需要先訂時間,其他的都不需要先訂,這樣省去許多預備工作,也讓行程更靈活。否則如果每一個博物館都事先買票,時間到了非去不可,壓力也蠻大的。我買了96小時的聯票,將想去拜訪的博物館或美術館集中這四天去,而我要去的博物館只有Sainte-Chapelle(聖禮拜堂) 和Musée de l'Orangerie需要先訂時間,想好什麼時候去,訂完就沒事了。另外, Notre Dame的人潮很多,尤其修復後想去的人更多,最好先訂時間(參觀是免費的)。它每天只開放未來三天的時段,但是等上網的時候,前面兩天通常早已被搶訂一空,只剩第三天還有希望,於是我設定巴黎凌晨十二點的時間(加州時間下午三點),時間一到就上網,搶到第三天的時段,這也表示我們到達後的第二天就去拜訪聖母院。
就這樣,我從一月起就慢慢策劃,抽空閱讀旅遊書和上網查資料,終於漸漸地擬定了七天的行程,每天只去兩到三個景點,而且這些點的距離很近,不用到處奔波。我也決定不住旅館,因為我們價位內的旅館通常只有一個房間,早起的我若是開燈會吵醒V,但是躲去浴室好像也不是辦法。若是租公寓(airbnb),空間很大,起床後我可以去客廳,各不干擾,而且旅遊玩回到住宿處,也有較大的空間休息。我們選在St-Germain-des-Prés 這一區,這裡的餐廳和咖啡廳都很多,離很多線的地鐵也很近,生活機能很好。
我們去玩的時間點也是有詳加考慮的:我們學期最後一個音樂會要到六月初才會結束,但是V怕熱,所以不想等到六月以後再去,剛好我的期中音樂會四月底結束,V的交響樂是下個禮拜六,那就結束後的星期天打包,星期一啟程。雖然我們倆都得在未來兩個禮拜的合唱圖或樂團練習翹課,但是希望回來以後還能彌補,總比要表演前缺席要好。
再來就是買機票的事。
這點本來沒有什麼好考慮的,我們向來都是坐經濟艙,近年來覺得可以奢侈一點,回台灣就坐豪華經濟艙,位子稍微大一點,前面的人躺下來也不太會影響就好。但是V曾經告訴我,他的身材碩大,擠在經濟艙很不舒服,尤其是長途飛行,到了目的地疲憊不堪,讓遊玩的興致大大減低。就算是腿可以伸長的豪華經濟艙,左右的空間對他來說還是不夠大,因此他想要坐商務艙。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Plan a Careful Budget, Then Get Ready to Splurge”),裡面寫著,旅行的時候可以選一件最值得的事奢侈一下,其他的則照常花費,這樣子會讓旅行更有意義(“Among seasoned travelers, selective splurging — picking the one thing they’ll spend big on, while saving everywhere else — is a common strategy for getting the most out of a trip. The additional spend doesn’t have to be sizable; it can be several thousand on a nice hotel room — or a hundred dollars or less on a local experience. It’s about mindfully choosing to allocate a little extra on one part of the trip to make it easier, more memorable or more engaging.”)。「值得」的選項對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例如有人選擇機場接送就不用操心下飛機以後的事,而老饕則寧願去有名的米其林餐廳一飽口福,既然V有這個需要,坐飛機的舒適能夠讓未來的旅遊更順利,那麼選擇商務艙就是屬於我們的奢侈選項吧?而且我們都步入中老年了,此時不花這個錢,更待何時?
說是如此,當我看到票價還是倒抽了一口氣,想要按鍵訂票的手就軟了。但我也蠻生自己氣的,明明不是買不起,同樣的錢給女兒或是父母紅包都不心疼,為什麼花在自己身上就捨不得?同時我也開始找藉口花這個錢,例如我們已經五年多沒有家庭旅遊了,如果一年省一萬塊,五年就是五萬,所以今年在機票上奢侈沒關係。我還偷偷想,不然讓V去坐商務艙,我反正不需要,去坐豪華經濟艙,這樣也可以省下幾千塊。但是一轉念,拜託,這是我們結婚三十週年的旅行耶,他坐前面我坐後面這算什麼!
好吧那還是買兩張商務艙的票吧,但買票當天我還是要求始作俑者的V過來坐我旁邊,有罪一起犯。選直飛的航班,並且是「比較」便宜的法國航空(比聯航便宜),把我倆的名字輸進去,一一按過去,到了最後一步給他買下去,這才完成了計劃旅行最艱難的一步!
再來就是等旅遊時享受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