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羅巴快艇的「火星熱身賽」:一場跨越7億公里的儀器校準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火星飛越:宇宙中的精準甩尾

今年3月1日,NASA的歐羅巴快艇探測器(Europa Clipper)在前往木星的漫長旅途中,完成了一場令人驚嘆的「宇宙甩尾」——在距離火星表面僅884公里處掠過。這個高度僅相當於國際空間站軌道高度的兩倍多,對深空探測器而言可謂貼面而過。這次飛越不僅利用火星引力改變軌道並加速(節省了珍貴的燃料),更成為測試關鍵科學儀器的絕佳機會。

精確到秒的科學操作:

  • 熱成像系統(E-THEMIS)在18分鐘窗口期內
  • 以每秒1張的速度捕捉火星紅外影像
  • 總計獲得1,080張高解析度灰階照片
  • 首次全面測試雷達系統所有組件

解讀火星「熱自拍」的科學價值

5月初開始傳回地球的火星熱影像,經過科學家的色彩後製處理後,展現出令人驚豔的細節。這些看似藝術作品的影像,實則是極其精密的儀器體檢報告:

1. 溫度敏感度測試


通過比對E-THEMIS影像與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的已知數據,科學家能確認探測器是否準確捕捉到火星表面細微的溫度變化。這對未來測量歐羅巴冰殼的熱流至關重要。


2. 空間分辨率驗證


影像中清晰可見的火星隕石坑邊緣和沙丘紋理,證明儀器能分辨小至數百米的特徵——這精度足以識別歐羅巴冰殼上的「噴泉」跡象。


3. 系統穩定性檢驗


連續拍攝的千餘張影像中,儀器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沒有出現預期的宇宙射線干擾造成的「噪點」,這對長期任務是好兆頭。


「這些影像比我們在地面測試時獲得的還要清晰,」E-THEMIS首席研究員菲利普·克里斯滕森興奮表示,「現在我們有十足把握,當探測器抵達木星時,它能偵測到歐羅巴冰層下傳來的任何『熱訊號』。」

雷達系統的太空首秀

除了熱成像儀,這次飛越還完成了探測器上另一項關鍵儀器——雷達測深系統(REASON)的首次全面測試。這個由兩組天線組成的系統,將在歐羅巴任務中:

  • 發射9MHz雷達波穿透冰殼
  • 探測深達30公里下的液態水層
  • 繪製冰下海洋界面3D結構

初步數據顯示所有組件運作正常,特別令人振奮的是天線在真實太空環境中展現出比實驗室更好的性能。「這就像歌手在錄音室表現平平,但登上舞台就超常發揮,」雷達系統工程師笑稱。

為什麼是歐羅巴?冰下海洋的生命猜想

這趟耗資50億美元的任務,目標是解開伽利略1610年發現的這顆衛星的最大謎團:在那厚達25公里的冰殼之下,是否藏著適合生命存在的海洋?

科學家對歐羅巴的三大發現期待:

  1. 熱活動證據:通過溫度圖找出冰殼最薄區域
  2. 羽流噴發:捕捉可能從裂縫噴出的水蒸氣
  3. 化學特徵:檢測有機分子存在的光譜證據

「歐羅巴的海洋可能擁有地球海洋兩倍的水量,」任務科學家羅伯特·帕帕拉多解釋,「而且木星的潮汐力提供的熱能,可能已維持這個液態環境長達40億年——這時間足夠孕育生命。」

漫長旅途中的技術挑戰

雖然飛越測試成功,但探測器還要經歷:

  • 2024年12月的第二次地球引力助推
  • 長達6年的深空巡航
  • 極端溫度波動(-250°C到+150°C)
  • 強烈的木星輻射帶考驗

「每次這樣的測試都像給探測器打一劑強心針,」任務經理簡·史密斯表示,「但我們清楚,真正的挑戰在2030年抵達木星後才開始。」屆時,這艘攜帶9種科學儀器的探測器,將在50次近距離飛越中,為我們揭開歐羅巴的神秘面紗。

追蹤任務進度:NASA官網提供實時探測器位置更新,目前(2025年6月)它已飛越任務總里程的15%,正以每秒約9公里的速度向木星挺進。下次重大里程碑是2024年底的地球飛越,屆時將再次測試高增益天線的通訊能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亦幻亦真百科
0會員
65內容數
虛幻與現實的交織,聊聊虛幻幻與現實的那些事
亦幻亦真百科的其他內容
2025/05/19
在距離地球155光年的宇宙深處,一顆名為HD 181327的年輕恆星正戴著由冰晶構成的神秘「戒指」。NASA近日透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尖端觀測,首次在這類塵埃碎片盤中確認存在結晶狀水冰,這項發現可能改寫我們對行星系統形成的理解。這個閃耀著微光的環狀結構,就像是宇宙送給行星科學家的時空膠囊,封存
2025/05/19
在距離地球155光年的宇宙深處,一顆名為HD 181327的年輕恆星正戴著由冰晶構成的神秘「戒指」。NASA近日透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尖端觀測,首次在這類塵埃碎片盤中確認存在結晶狀水冰,這項發現可能改寫我們對行星系統形成的理解。這個閃耀著微光的環狀結構,就像是宇宙送給行星科學家的時空膠囊,封存
2025/05/19
在行動辦公成為主流的今天,Google 似乎正在秘密打造一項可能徹底改變我們使用手機方式的殺手級功能。根據最新外洩的原始碼顯示,這家科技巨頭正在開發的「Android Desktop Mode」將讓你的 Pixel 手機瞬間變身為完整桌面電腦——這不僅是三星 DeX 的模仿,更可能是行動計算的未來藍
2025/05/19
在行動辦公成為主流的今天,Google 似乎正在秘密打造一項可能徹底改變我們使用手機方式的殺手級功能。根據最新外洩的原始碼顯示,這家科技巨頭正在開發的「Android Desktop Mode」將讓你的 Pixel 手機瞬間變身為完整桌面電腦——這不僅是三星 DeX 的模仿,更可能是行動計算的未來藍
2025/04/28
近年來,台灣的科技產業在全球舞台上越來越受到關注。從半導體到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再到多功能機器人和無人機的發展,我們正見證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今天,我們就來聊聊2025年台灣最熱門的科技趨勢,看看這些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AI代理(AI Agent):不只是工具,更是夥伴 提
2025/04/28
近年來,台灣的科技產業在全球舞台上越來越受到關注。從半導體到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再到多功能機器人和無人機的發展,我們正見證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今天,我們就來聊聊2025年台灣最熱門的科技趨勢,看看這些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AI代理(AI Agent):不只是工具,更是夥伴 提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近日,類似於 SpaceX 的中國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低地球軌道解體,形成數百塊太空垃圾碎片,引發國際關注。 中國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於本週二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搭載18顆G60衛星,這是上海航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千帆」星座計劃的首發部署,其目標是發射與 SpaceX 旗下的 Starlink 相似
Thumbnail
近日,類似於 SpaceX 的中國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低地球軌道解體,形成數百塊太空垃圾碎片,引發國際關注。 中國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於本週二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搭載18顆G60衛星,這是上海航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千帆」星座計劃的首發部署,其目標是發射與 SpaceX 旗下的 Starlink 相似
Thumbnail
在載客用飛機普及之前,有一種特別的飛行器具主宰當時的天空,即飛船。利用一顆巨型的氣球,加上引擎帶動螺旋槳,成為20世紀初期主流的空中交通運輸工具。
Thumbnail
在載客用飛機普及之前,有一種特別的飛行器具主宰當時的天空,即飛船。利用一顆巨型的氣球,加上引擎帶動螺旋槳,成為20世紀初期主流的空中交通運輸工具。
Thumbnail
根據那些西方科普作家對古老東方的想像:萬戶手持大風箏,將47枝「火箭」(或者說:煙火)綁在椅子底下,準備就緒之後,命僕人將他們一齊點燃。沒有可考的史料說明從出發到墜毀花了多短的時間(也許是因為在濃煙散去之前我們來不及觀察),也沒有人記錄下來仰著頭的數十位僕人到底是驚慌失措多一些還是恍然大悟多一些……
Thumbnail
根據那些西方科普作家對古老東方的想像:萬戶手持大風箏,將47枝「火箭」(或者說:煙火)綁在椅子底下,準備就緒之後,命僕人將他們一齊點燃。沒有可考的史料說明從出發到墜毀花了多短的時間(也許是因為在濃煙散去之前我們來不及觀察),也沒有人記錄下來仰著頭的數十位僕人到底是驚慌失措多一些還是恍然大悟多一些……
Thumbnail
人們對太空時代未來的期望,全因火箭發射的經濟現實而幻滅了,如果我們仍然夢想太空時代,就需要大幅降低成本。廉價的發射也會促進衛星系統的大幅改善,有更棒的通訊方式,更準確的GPS系統。
Thumbnail
人們對太空時代未來的期望,全因火箭發射的經濟現實而幻滅了,如果我們仍然夢想太空時代,就需要大幅降低成本。廉價的發射也會促進衛星系統的大幅改善,有更棒的通訊方式,更準確的GPS系統。
Thumbnail
在熱氣球問世之後,法國飛行員布朗 夏爾(Jean-Pierre Blanchard)便在熱 氣球上安裝螺旋槳作為推進裝置,甚至還成功利用這種飛行器穿越了英吉利海峽。
Thumbnail
在熱氣球問世之後,法國飛行員布朗 夏爾(Jean-Pierre Blanchard)便在熱 氣球上安裝螺旋槳作為推進裝置,甚至還成功利用這種飛行器穿越了英吉利海峽。
Thumbnail
星艦發射成功,以馬斯克的實力,應該會弄一個線上訂位網站吧
Thumbnail
星艦發射成功,以馬斯克的實力,應該會弄一個線上訂位網站吧
Thumbnail
馬來貘「英雄」因為搭飛機旅行喪生,其實我們在搭飛機的時候,也會有一些不適症狀,而太空旅行就更不用提了。 動物如此,植物呢?最近有個研究,分析了美國太空總署的數據,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Thumbnail
馬來貘「英雄」因為搭飛機旅行喪生,其實我們在搭飛機的時候,也會有一些不適症狀,而太空旅行就更不用提了。 動物如此,植物呢?最近有個研究,分析了美國太空總署的數據,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