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劇發現,現在製作上每集的節奏都很快(除了日劇大多還是慢慢講故事),雖然看起來很「爽」,但是看完之後發現「我剛剛看了什麼…」,一部份是字幕跟不上還有理解能力降低(我這該死的年齡跟老花),另一部份是出現的人名跟倍速捲動的Ending Roll差不多,不禁覺得現在年輕人真的跟得上嗎?還是說就是因為配合年輕人的速度進行製作的。
前兩天在看的『潛能探案組』就是一個讓我停不下來,但同時看得很累的一部刑偵劇,基本上沒什麼冷場,在辦案上也是一步接一步很緊湊,但單集出現的那些人名跟人臉我就是記不住,老實說我都看完了,對於女主角的前夫真的是記不住名字跟臉,連男女主角的名字我都不記得。一部分可能是這些名字真的不是我那個年代常出現的「Joe」系列、「Marry」系列這些老套名字,而開始出現很多像是其他裔的名字,可能這也是跟多民族有關吧。
意外的是,突然在推薦中發現有『雅痞神探』這部,在以前看片靠「下載」的年代稱為『貓鼠遊戲』的老劇。簡單來說就是高級詐欺犯協助FBI的故事,跟『神鬼交鋒』一樣的架構。不能否認劇情上會被說借鑒,畢竟一部是2002年的電影、一部是2009的劇集。
我會開始追美國的劇情長片,可能就是因為『雅痞神探』的影響,以前我每週追的是『追愛總動員』、『生活大爆炸』與『摩登家庭』,至於超紅的『七人行』與『欲望城市』,我是完全沒看過。
是說,重看『雅痞神探』意外的發現自己對於劇中人物的關係上的認知,也有了不同的感觸。當年看的時候,我以為詐欺犯的尼爾與FBI的彼得,這兩人是互補且互斥,價值觀上的衝突,但這次重看第一季發現,這兩人其實亦師亦友,甚至有了彼得更像是尼爾的父親,那種想要引領一個天賦異稟的少年於正確的道路發揮能力的感覺。果然我的年紀也到了看年輕人亂闖就像是看兒子女兒的心境了嗎(苦笑)。
趁上次『生活大爆炸』要從Netflix下架時重看了一遍,發現比起前面熱鬧的劇情,後面大家成家之後的內容更讓我有感觸,自己的心境是到了一個年紀了也不一定。只是對於自己還像個暴躁中二病患者這點依舊是感到還須改進。真正成功的「成年人」,其實關鍵就是所表現出來的「餘裕」,吧。
寫在最後:
『雅痞神探』中飾演男主「尼爾」的Matt Bomer其實有跟『生活大爆炸』飾演「李奧納德」的Johnny Galecki在同一部電影出現過。
就是賈斯汀主演的『鐘點戰』,給了賈斯汀那數不盡的財富的人便是Matt Bomer,而拿了賈斯汀給的時間後揮霍而意外身亡的好友,便是Johnny Galecki。這部片我本來沒想看,但是看到配角的Johnny Galecki後才勉強看下去,結果意外發現Matt Bomer也在。也就是這兩個可以說是客串的配角,才讓我啃完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