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S練習的那幾天,身為補師的我不只要顧血,還得讀空氣、揣測沉默中的小劇場。這篇是一個補師的小小記錄,分享那些高難練習中的碎念與內心戲。
一邊拚命補血,一邊眼睜睜看著坦被羊撞死
我們的目標是首月內通關5-8層,團隊自零式更新當天開始練習,週三打完M5S後,週四開始練習M6S。當時在M6S遇到一個比較大的瓶頸,主要是小怪階段坦的血線不穩,常常被磨死,導致整體進度受阻。
觀察後我判斷,補師需要撐起兩坦的血線,才能穩定度過這段混亂期。然而當時的H1明確表示不想用HoT,即使坦常處於瀕死狀態,也堅持維持原有節奏。
練習中請勿炒股
這種「精算資源」的打法,在首週其實是會拖慢整體進度的。補師用最少的GCD技能與能力技補血本身沒有錯,但這套打法的前提是:
- 坦的減傷與無敵安排夠穩
 - DPS能快速清怪,減輕坦的壓力
 - 補師之間對彼此補軸足夠熟悉
 
但這些條件,在開荒初期根本難以成立。當時打法、站位、小怪擊殺順序、減傷配置全都還在摸索階段,加上裝等低,沒有太多容錯空間。這種高度依賴團隊配合的精密打法,其實非常吃力。
舉例來說:在wave4,騎士常被兩隻羊磨死,我們的武士因此調整打怪順序,先打死一隻羊再打魚。但這導致魚沒能及時打掉,場地滿是水圈,原石AOE下來時,D4還掛著易傷直接暴斃。這些連鎖反應,其實只要補師能穩住坦的血線,是有機會緩解的。
為了配合團隊,我從學者轉成賢者,提高即時抬血能力,連魔晶石都重新禁斷。但實戰中依然補得非常吃力。後來我去野團觀察其他H1,才發現其實只要在那個時間點上個hot,就能撐過去。我把這個觀察回報給H1,但他認為目前打法沒太大問題,仍維持原本的軸。也許他有他的節奏考量,但這樣的堅持,在團隊還不穩定的階段,讓我壓力非常大。
後續我們雖然在首週週日壓線通過了M6S,但還有兩層尚未開打。若對練習時的失誤與不熟練缺乏包容與彈性,未來的進度恐怕不會太理想。考量到進度需求,我們最終決定讓他離團。
我理解每位補師都有自己習慣與擅長的風格,有些人追求最佳效率與穩定操作。但高難副本的現實是:不是每個團都能給你理想的條件。
在變數極高的攻略環境裡,「願意配合」與「願意調整」本身,也是一種補師的實力。
補師的判斷,常常是孤獨的
當然,被要求改軸、挪資源,心裡一定會有點不平衡。補師最難的其實不是手速,也不是補量,而是「當下做出的判斷」,這些判斷還不一定會被隊友理解。
打絕亞的時候,我曾經照著查到的影片排軸,P3的連續傷害卻怎麼打怎麼死人。那時我才發現,原來我看的是占賢的影片,而我們隊是白賢,能用的減傷和資源根本不一樣,加上我也沒好好和搭檔溝通,變成一套不適合我們隊伍的軸強行套上去。那次讓我深刻明白:抄攻略 ≠ 會打,補軸的設計不是獨角戲,而是根據整體構成去調整出來的。
打幻圓桌時,我也和搭檔因LB3用法爭執過。他總是在3回目一看到人死就LB3,就算只死一兩個人也一樣。我不理解,因為之後沒有連坐機制,直接拉起來不是更有效率?但他的解釋是:因為在這邊團滅過太多次,黑頭太多也可能DPS不足而時間切,所以他選擇最快最直接的判斷方式。後來想想,其實我們都沒錯,只是站的位置不一樣,看到的風險也不同。
從這些經驗我慢慢體會到:在高難副本中,補師的準備工作不只是看「技能丟在哪裡」,更要顧慮整體配置、臨場狀況,還有與搭檔的溝通。
就算是照攻略打,也不一定能通用;就算是臨機應變,也不一定會被感謝。補師常常處在這種模糊的灰色地帶,而這種進退兩難的判斷壓力,也構成了這個職業最難、也最值得尊敬的地方。
說實話,我本來是想轉職坦克的,沒想到繞了一圈還是回到補師的崗位……
補多補少都有人嘴,不如補得安心
補師最容易被說三道四了,我曾經被說過補太少,也被說過補太多。後來我乾脆放寬心了,覺得與其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如先確保場上人活著,能打到下一個機制比較重要。特別是沒有固定搭檔時,我寧可補多一點確保安全。當然,後來加入固團以後,彼此熟悉技能節奏、建立信任,我也能慢慢把多餘的補量放掉,把資源用得更精準——但那是團隊默契的成果,不是靠嘴就能調整的。
補師這職業就是這樣,很少有人看到你補得剛剛好、完美讓團活下來,只會記得你沒補好那一次。不救失誤會被說失職,拼命補救失敗了又要背鍋,這些都是補師的日常。
所以我想寫下這篇,不是為了責怪誰,而是紀錄一次實際經歷,也作為自己身為補師,在7.2攻略中成長的一個過程。
給還在努力中的補師們
在混亂中沉得住氣,
在壓力中多撐一下,
願意為團隊多走一步,那就是你的價值。
不是因為你該扛下一切,
而是即使局勢難解,你依然選擇挺身而出,
只為讓大家走得更遠。
願你遇見懂你的人,
願你的補不被辜負,
願你的堅持有人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