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女人出嫁前,家裡的長輩都會教她們要吞忍,把不合理的當成長輩對自己的教導和訓示,以致於婚後的生活都在忍辱中度過。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前面忍辱一直修,後面好果一直收,好果就是好子孫、好福德、好晚年。
自從小姑搬回娘家,巧妮內心的隱憂越來越深,小姑搬回來前,公婆為自己的兩個孩子設想周到,吃的喝的用的,做媽媽的都還沒想到,公婆就已經準備好了。後來小姑搬回來,公婆三番兩次為了剛滿月的嬰兒疏忽她的孩子,就連最基本的下課點心也忘了準備,讓巧妮決定不再隱忍。巧妮要求先生跟公婆商量,把房子提前登記在兒子名下,以防離婚的小姑對房子有心思。公婆覺得孫子還小,等上高中再辦也不遲,巧妮對於公婆的推拖極為不悅,天天藉題發揮,把家裡鬧得雞犬不寧,最後威脅先生不照辦就離婚,先生不堪其擾,當場就順了巧妮的心願。
離婚後的巧妮負氣帶著兩個小孩搬到外面,每當夜闌人靜,巧妮會想到公婆從前對自己也是百般愛護,娘家媽媽生病住院,公婆讓她沒有後顧之憂,孩子從出生開始,一切穿的用的都是公婆準備,公婆對自己好過頭,是自己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巧妮更後悔的是離婚,她的薪水是私房錢,先生的薪水要負擔家用,每年生日、結婚紀念日,先生從來不會忘記,紅包禮物不手軟,這樣子的先生,她竟然不懂珍惜。
兩三年後,巧妮想跟前夫復合,探聽之下得知先生已經另娶他人,兩人生了一對雙胞胎男嬰,就住在當初自己生活的那幢七十餘坪大房子裡。巧妮悔不當初,如果她的度量大一點,有成人之美,能同理婚姻不順遂的小姑,主動幫忙照顧小姑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也許今天一切都會不一樣。
別人對我們的好,是因為他們的愛很富足,我們不能把別人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除了感謝更要回饋。不懂感恩,不懂珍惜情份,就會「食髓知味」,一點一滴養大自己的貪瞋癡,也一步一步把自己逼入自私自利的絕境裡。老智者說,有量才有福,心量跟福量成正比,不給別人好過,自己也會無路可走。舊社會的婦人度量大,心包太虛,照顧小姑小叔長大成人,晚年的光景就是子孫滿堂、子孫賢孝、祖德流芳,若是斤斤計較,就會像巧妮一樣,終究把自己的路走絕了。
#度量
#福量
#成人之美
#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