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森林的月光灑落在照護路徑上。某處微光區,一圈圈色彩隨著訪客腳步緩緩變化。那不是程式設計的效果,而是一位藝術家─貓頭鷹伊莉亞─設計的「光影情感場域」。
「我不想創造資訊,我想創造情緒。」
伊莉亞輕聲說,眼神閃著溫柔卻堅定的光芒。她是典型的 ISFP──冒險家型人格,沉靜卻富創造力,總能用細節與氛圍勾勒出人們內心未說出口的感受。
🌌 設計,是對靈魂的邀請
威帥曾請伊莉亞設計呵護路徑中的一處「轉折節點」,作為訪客在半程停留時的感官休息區。
其他人格角色給出的功能建議五花八門─語音播放、體感互動、心跳偵測。但伊莉亞沒說一句話,只拿著她的素描本與蠟筆,在森林裡走了一整晚。
三天後,她交出設計圖。那不是流程,而是一幅色彩與光影交織的空間素描,筆記寫著:
「這裡需要一種包覆感,像從混亂中走入靜謐的擁抱。」
「如果能讓人停下來呼吸、發呆、不急著走,那我就成功了。」
🧩 靜謐中的流動,藝術中的邏輯
伊莉亞在路徑中打造了這樣的場景:
- 柔光從下方緩緩照亮腳邊樹葉,像一條脈動的生命線
- 微風與音感燈交織,讓人走過時彷彿森林也在呼吸
- 投影出動物輪廓,反射到遊客身上,讓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沒有人在那裡說話,但所有人都慢了下來。甚至連總是奔跑的雷克,也第一次在那裡停留了整整十分鐘。
🎨 專業小知識:體驗設計的感官洞察
所謂體驗設計(Experience Design),不是單指畫面好看或功能易用,而是設計一個「人與空間、人與服務、人與自我」之間的感受流動。
伊莉亞所展現的洞察力,正好體現了以下幾個體驗設計的核心方法:
1. 情緒旅程圖(Emotional Journey Mapping)
不只是使用者在做什麼,更關注「每個環節的情緒轉折」,例如:焦慮→期待→困惑→安心→共鳴。
2. 五感元素引導(Sensory Triggering)
透過光、聲、氣味、觸感、動線,誘發內在情緒。例如:伊莉亞設計的燈光會隨腳步節奏而變化,投射出專屬節奏的呼吸感。
3. 空間中的非語言溝通(Implicit Signals)
像貓頭鷹這種洞察者,擅長從「一個人停在哪裡、手放在哪裡、表情變了什麼」來抓出體驗中未被發現的關鍵點。
4. 自我投射與共鳴機制(Empathetic Reflection)
設計的目的是讓使用者「看到自己」─像鏡子一樣,體驗本身是關於人的內在對話。
這些洞察技巧,使得體驗不再是單向傳遞,而是雙向的情緒共鳴。
💡ISFP 的力量來自「沉靜中的藝術情感」
貓頭鷹伊莉亞代表的 ISFP(內向、感覺、情感、知覺) 人格,又被稱為「冒險家」或「體驗型藝術家」,他們常以沉靜之姿帶來深刻的體驗轉化。
- 他們觀察細膩、感受豐富、表達獨特
- 擅長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化為場域、動線、色彩或聲音
- 喜歡自由、抗拒被控制,但在自我節奏中擁有極高創造力
在產品團隊中,ISFP非常適合擔任:
- 體驗設計師(Experience Designer)
- 感官互動設計(Sensory Interaction Designer)
- 美學顧問 / 品牌氛圍策展人
- 使用者觀察研究員(UX Observer)
他們不說話,只讓你「感覺得到」。真正動人的體驗,往往就藏在這樣的沉靜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