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會放在一起講,因為這是我這兩週碰到最大的議題,盡量我都讓這兩個「感想」跟日本擦點邊,畢竟我這兩天發現這個小地方的宗旨好像是要介紹點日本相關的事物。
釣魚郵件
沒事就收到有人嘗試登入我的微軟信箱啊、gmail啊、instagram啊的訊息或郵件,下面總是附上一行超連結,用各種奇怪的語言說明「如果不是你登入,從這個超連結進行修改密碼」之類的。
有時候的確是被人試圖用暴力破解,不過還好我的密碼又長又有大小寫又有數字又有符號,要破解應該不容易。
但更多的是,從我沒有使用的服務也傳訊息來要我改密碼,像是一堆海外的網購網站,跟instagram還有fb。我前兩年就沒有在使用fb,自從成為自由工作者後,fb我都註銷或是關閉了。instagram僅剩一個在看美女而已。
所以仔細觀察那些釣魚信,附的網址跟送信過來的信箱其實微妙的不同。之前我不小心點了一個日本黑貓宅急便的網址(剛好那時候我買東西送日本朋友),點進去是一串錯誤訊息,但後來想到,這也是一種釣魚,它的目的就是看這個mail有沒有人使用。咕狗日本相關的訊息,發現使用so-net的詐騙也不少,已經逐漸取代yahoo的詐騙連結或信箱,所以有從日本網購者,so-net發出的郵件要多注意一點。
大家要小心啊,現在這些詐騙真是防不勝防,就像以前詐騙簡訊說「如有疑問請聯絡(電話)」一般。
三峽車禍
前幾天三峽車禍,引起輿論對於高齡駕駛的駕照換照相關問題,看某節目上有某位說「日本換照困難,台灣很簡單,所以高齡者駕駛問題不常發生」。
先要加個護盾,就是我對政治真的沒那麼熱衷,也沒笨到在公開的網頁中做出針對特定人士的言論,只是看到這發言時,我第一時間是感到錯愕的。
2019年4月19日的「池袋暴走事故」就是高齡者駕駛意外,而且今年4月19日還製作特輯討論從這起事件應該要學到什麼教訓。(該事件造成2人死亡、9人輕重傷,駕駛為87歲高齡長者)
的確日本在法律部份從1998年開始就對高齡駕駛的換照越來越嚴格,在換照部份,70歲以上需要接受講習以及實際駕駛考試、75歲以上還要加測有無認知障礙。同時也支援高齡者可以跟警察相關窗口進行諮詢,看要不要返還駕照。
都道府縣對於返還駕照也有好處(大眾交通或是商店有折扣或免費),但基本上這些都是為了「減少高齡者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所以極端一點來說並不是不常發生,相反的還是因為常發生所以一直在加大相關的規定以及給予更多的福利,使之不常發生。


有些年齡段比起前兩年有反彈增加
不過一點可確定的是,日本「高齡者駕駛交通意外仍在發生且仍是一大難題」。但如果把高齡者駕駛問題僅僅歸咎於「換照資格」的話,那還真有行政怠惰之慮。
既然前提是跟日本相比,那再來看日本的研究,早在1995年清水浩志郎教授的論文『高齢者・障害者交通研究の意義と今後の展望』裡,有說道「隨著高齡化,針對高齡者與身障者的需求來提供交通環境是為重點」,論文中認為其實整體上來說是一個基礎建設以及社會福祉的問題,如果單一歸咎到只是「高齡者」,那也不需要這麼熱烈的討論。至於精神問題導致的車禍,日本的學者長塚康弘氏的論文『交通心理学研究の現状と問題点—応用心理学研究のあり方に照らして—』中也提到心理相關的議題。對於被害者也有相關研究報告。
其他的狀況也不是沒有,「2017年的東名高速夫婦死亡事故」則是因為惡意逼車攔截造成2人死亡、4人受傷的重大案件可歸於路怒症;「2012年愛知縣春日井市女高中生遭輾斃事件」則是毒駕。日本就是經歷了很多重大交通事故(京都祇園的駕駛癲癇發作導致重大車禍、京都龜岡無照及疲勞駕駛造成3人死亡7人輕重傷),所以才會在這方面一直調整法律跟相關政策,直至現在仍是日本的重大議題。
如果單純以觀光客的身份來看,那想當然對日本的交通會有很好的印象,但那是建立在「高罰則」以及「交通建設」的基礎下而產生的正面結果,但這並不表示日本的交通全都這麼好。我在名古屋就覺得紅綠燈是參考用,連一同過馬路的日本人旅客都在一台汽車加速闖過黃燈後感嘆「這就是所謂的名古屋跑法嗎」。
同時也可以回想一下,那些在人行道上狂飆的腳踏車是不是讓你感到不知所措(現在有在開罰單)。
一樣的事件很多、一樣的討論也很多,僅僅是討論「高齡者」,那這個事件就只能是因應突發意外。但子彈飛過是「船過水無痕」,抑或交通的整治需要「完整且從長計議」,這才是應該持續討論的重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