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小岑住的地方
有些故事,不需要一開始就完整。
這是我用來練習記憶、靜默與信仰的小宇宙。
小岑,是我用來與世界對話的筆觸。
如果你願意,就和我一起住進她的四樓公寓吧。小岑住的地方,是一棟舊公寓的四樓。
那棟樓的電梯永遠不太靈光,有時按了三樓,卻自作主張停在二樓;有時明明沒人用,卻自己「叮」的一聲開門,好像有看不見的人上上下下。小岑習慣了,也不怕,只說那是「有禮貌的電梯」,只是有點忘記事情。
她的房門是舊式的,鎖很重,聲音也大。每次回家時「喀」一聲,彷彿在對整棟樓宣告:「我回來了。」
門後,是一間不大不小的家。角落有一盞落地燈,點亮時像溫吞的黃昏;窗邊有一張小餐桌,桌上常放著一只舊陶碗,裡頭盛著幾顆鈕扣、一張老照片和一枚十字架吊墜,那是她從媽媽留下的物品中挑出來最喜歡的。她說那像一口能裝住記憶的水井。
「我喜歡這裡有些東西會記得我。」小岑有一次對樓下的阿嬤說。
「人會忘記我,但這張椅子不會。」她拍拍那張翹腳的舊木椅。
她的生活沒有太多的驚喜,卻也不乏片刻的安靜與靜謐——就像她愛的那種老電影:黑白畫面裡,雨滴敲著窗子,角色說話前總會沉默一會,彷彿言語需要被神允許才會誕生。
每天早上,小岑都會先餵陽台的多肉植物喝水,然後泡一杯咖啡,坐在窗邊看遠方。遠方有什麼呢?她也說不上來,有時是灰灰的天空,有時是對街鄰居曬的棉被,有時什麼都沒有,只有風吹過屋簷,讓她想起弟弟還在時,兩人一起放風箏的午後。
那是一段被陽光照過的記憶,她總是小心翼翼地保存在心裡。
「這房子有點老、電梯會任性、窗戶冬天會漏風,但它讓我知道,原來還可以留在一個地方,不必馬上奔跑,不必馬上證明什麼。」
她這麼寫在筆記本的某一頁,還畫了一隻蹲在角落發呆的貓。她說那隻貓就是她,有時懶,有時乖,有時什麼都不是,只是在等待下一場風來。而這一天,她決定開始記錄——她的小日子,她遇見的碎片與靜默,她心裡還沒說出口的祈禱。於是,一盞微光,在舊房子的四樓窗邊亮了起來。
如果你喜歡這樣緩慢又安靜的故事,歡迎追蹤我。
微光很小,但會一直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