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讀了不下十本的財經書,大多是在講策略,或是心態相關方面,策略說得清楚明白沒錯,但心態相關的書,每位作者卻鮮少提到具體如何改善自己的心態。
原來交易是「表現學習」,不是讀書就好
書中提到一點:
「交易不是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訓練表現的歷程。」
過去一兩年,我從一名菜鳥慢慢摸索,一開始照著策略走卻屢戰屢敗,到看完最近這幾本心理書籍,漸漸地才知道,原來從學習過程開始,就已經決定了我們究竟會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交易者了。
現在才明白,那種學習叫做「認知學習」,它能幫你懂理論,但單純地學習理論並無法讓我們在壓力下作出正確反應。
回想以前,常常在實盤中,該停損不停、該進場猶豫、看錯方向還死抱到行情回來,再說服自己原來死抱就可以不用賠錢。說技術大家都有,但能夠執行的人卻少之又少。
「復盤」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復盤,就不會進步。
過去剛開始打期貨模擬單,看著tick在圖表上跳動的樣子著實是讓人很折磨,進場後每一刻都思緒萬千,但思緒萬千總歸只是想想而已,當下的情緒從未在紙筆上記錄下來過。
老實說復盤的過程非常繁瑣,贏錢的時候覺得錢賺得如此辛苦,先拿錢去犒賞自己。輸錢時也始終不願面對自己虧損的部位,或是不願提起當時為何會這麼做。這樣一來,就無法掌握自己勝利的秘訣與挖掘自己的利基點。
作者提出三個自我提問讓我很受用,我現在每天都用它來面對自己:
- 我為什麼要做這筆交易?是因為我貪婪嗎?還是我依照策略進場?
- 若我依照策略進場,行情卻不符預期導致虧損,那是不是我沒注意到細節?或只是市場多空雙方協調的結果?
- 下一次遇到相似狀況,我能怎麼修正?
以前我只在乎輸錢贏錢,像賭徒一樣,現在我試著去分析,專注在過程。
進步不是靠「多看」,而是「正確反應 + 快速修正」
我很喜歡書中對學習方式的分類,它幫我釐清了自己卡關的地方:
- 模仿學習:模仿高手怎麼做單、學習策略與高手們的心態,如果只純粹模仿高手怎麼做,而不去理解為什麼高手「為何這麼做」,那不稱作模仿,那稱為跟單。
- 體驗學習:用真實資金試單,將自己在持倉時的心情與最終結果的檢討記錄下來。
- 反思學習:記下自己持倉當下的感受,以及入場前判斷的過程,才有助於釐清癥結點。
- 回饋學習:錯誤要立即改善,人的惰性只會讓自己時時刻刻都暴露在風險之中。
我自己在「反思」和「回饋」上著墨最少 ——現在我開單時都會在 Notion 上紀錄,除了能夠追蹤自己的交易習慣以尋找利基點之外,也能夠訓練交易心態。
當一個學會「教自己」的人
看到一段行情正在形成我所期望的樣子,到了該進場的時候卻又膽怯、害怕賠錢,這是我一直以來無法面對的問題,因為我輸過很多次,我害怕重蹈覆徹,即使我認為每一筆交易都是獨立事件也難以避免這類情況發生
不過這一章告訴我:我們可以透過練習、記錄,把交易變成一種逐漸精煉的技能。
專業表現,就是把學習內化成實際行動,而這正是我現在最需要的練習——不再只是模仿別人,而是開始教自己、訓練自己。學習直面自己的心態,而非市場上的雜音。
《交易者的超級心流訓練:華爾街頂尖作手的御用心理師,教你在躺椅上重建贏家心態,直線提升投資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