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容榕 |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文化創新、創業生態系、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分析

--記灣聲樂團於櫟 莊園美術館迴森、回聲音樂會 2025年 5 月
小時候,我最喜歡去外婆家。那裡沒有遊樂設施、沒有華麗裝潢,卻總能發現讓人眼睛一亮的「新奇」——腳踏車掛著CD當反光片、絲瓜老了變成洗滌布。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新奇」其實都是經驗堆疊出的生活邏輯,是從困境中生出的智慧與力量。
物盡其用,是惜物;就地取材,是巧思;這些日常微創意的背後,不只是對資源的珍惜,更藏著生活的節奏與對家人的關愛。
這次在灣聲樂團於《櫟.莊園美術館》舉辦的春之饗宴中,我遇見一群對「美」與「好」懷抱熱望的人們;他們以對人的體貼、對物的珍惜,一筆一畫、一音一景,構築出一幕幕令人眼睛一亮的「新奇」——那些源自心意的創造,是與土地共感、與生活共振的真誠回應。
知所敬:音樂的寶盒
櫟莊園,是主人歷經二十多年心血所構築的生活場域。它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處融合本土文化、自然節奏與藝術實踐的「文化聚合地」。園內大多使用台灣在地石材、木料與工藝技法,強調水循環與環境共生的美感節奏,處處體現著對土地的敬意、對環境的理解,以及對文化的深刻體察,不為觀光設計,而是一個真正被生活滋養的住所,一座情感與價值的容器。
李哲藝老師演奏〈茉莉花〉前分享了一段引人深思的故事:《杜蘭朵公主》中那段耳熟能詳的旋律,其實來自普契尼在市集中偶然聽見音樂盒播放的〈茉莉花〉片段,也使〈茉莉花〉成為許多西方人認識東方的旋律的起點。這也讓他反思:什麼才是代表土地本身的音樂語言?正如皮亞佐拉《Libertango》將探戈蛻變為風靡全球不同的藝術形式,李老師也決心以台灣的音符,透過古典音樂的世界語言,讓世界聽見這座小島的聲音。他相信,我們的珠寶盒裡,應該盛裝屬於自己的旋律——那些來自歷史、土地、情感與信念的音符。
在這場音樂會中,建築不只是形式、音樂不僅是旋律,而是時空交織出的文化敬意——敬土地,敬歷史,也敬那份我們願意真誠成為自己的初心。
願所守:天使的溫度
樂團桂冠首席黃裕峯老師當日所演奏的,是一把擁有三百年歷史、由瓜奈里製作的義大利古琴——這把名琴是眾多演奏家與收藏家心中的經典,音色清澈、穿透力極強。然而,最動人的不只是琴音本身,而是其背後所承載的信念:一位企業家並未將這件珍藏束之高閣,而是以實際行動傾力支持,將它託付予黃老師,讓旋律得以遠播,讓歷史的價值得以活化並延續。
餐席間,有幸與劉淙漢先生與何麗梅女士伉儷談及新竹十二寮的「天使教堂」。那原是一座被遺忘於山林間的建築,因他們的捐助與投入,得以重獲新生。他們不僅投注愛與信念,更邀集藝術家與工藝師攜手合作——從紐約廢墟中回收彩繪玻璃,重現地中海式長廊的空間語彙,一磚一瓦、細緻修復,最終讓這座原本偏鄉的教堂,轉化為一處具有世界對話能量的文化地景。
石磨為地,木材為莊,這是一種信念從土地中長出來的模樣,也是一股由下而上的構築力量。那些默默支持、無聲行動的雙手,撐起了音樂、建築與文化的舞台,也照亮了我們身心得以安放的所在。他們或許不在聚光燈下,卻如同天使般發光,讓「美」得以落地、生根。以最樸實的「在地」美學,用行動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獨特與溫度。
行所真:汗水的滋味
在AI逐漸重構創作與判斷的時代,「真實」成為日益難能可貴的特質。勤誠興業的Maggi董事長說:「科技迭代的速度愈來愈快,但唯有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與真誠,永遠無法被AI取代。」
音樂會的每一段旋律、每一次呼吸,都是無法複製的當下真實。不同於室內演出的穩定條件,當天戶外的氣溫與濕度對樂器造成極大挑戰。然而音樂家們並沒有退縮,反而更專注地調整、應對,用最真誠的狀態完成每一個音符的詮釋。在極限中仍願意用心實踐守住純粹的精神,正是文化能夠延續的關鍵所在。
現場的回音與空間互動,隨著建築材質與聽眾心境產生微妙共鳴,那是只有人與人、場與場、音與心交會時,才能形成的唯一體驗。
共鳴與迴聲
這場音樂會的演出不侷限於單一場域,而是依序在櫟莊園的三個特色空間中展開,讓音樂隨地景流轉,呈現截然不同的氣質與溫度。
共茗|聲韻回響
「共茗」,原是親友聊天、共飲品茶的場所,牆面的回音折射,為聲響添上一層清亮變化。此處,李哲藝老師與黃裕峯老師以豎琴與小提琴合奏台灣名謠〈草螟弄雞公〉——這是一首兼具音樂性、教育性與文化性的台語童謠,蘊含濃厚的農村生活記憶與語言美感。它不只是一首童謠,更是台灣早期社會生活的縮影。源自農村生活的輕快旋律,穿越綠意盎然的庭園,在自然回響中顯得格外生動,畫面感十足,彷彿兒時鄉野的歡笑聲重現耳邊。
常樂|藏樂於形
走入「常樂」,藏樂其中。這原是主人收藏與建築理念的展示空間,空間如一座凝縮的美術館,訴說著美學的日常實踐。陳怡文老師以大提琴演奏〈青蚵嫂〉,旋律取自台東地區的傳統「台東調」,強調「苦中作樂、認命不認輸」的台灣庶民性格,這種積極且平實的勵志風格,是台灣傳統歌謠常見的方式,也是台灣女性堅毅身影的象徵。樂音在這充滿手作溫度與光影層次的空間中迴盪,讓生活的韻律與藝術的肌理交織成一種靜默且堅實的力量。
心福|歲月流音
「心福」——原是主人實際生活的空間,從穀倉樑柱到早餐小露台,每一處都印刻著歲月的軌跡。王瑞老師與鄭翰軒老師以中提琴與小提琴合奏「阿美族賞月舞」,描述山地風光與原住民純樸情感,旋律不僅記錄了當時文藝圈對台灣景觀與文化的想像,也成為台灣與內地共同傳唱的記憶。當樂音在素直的空間中流動,彷彿讓人穿越時空,回到土地與人最真切的連結中。那些看似靜止的物件彷彿有了生命,一如記憶中的老家——沉穩、包容、自在流動。
在這三個空間裡,音樂不只是表演,而是與場域共鳴、與記憶對話,也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真正動人的音樂,不在遠方殿堂,而在熟悉的生活縫隙中悄然綻放。
願者起序,行者成章
台灣這塊土地,歷經多重殖民與政經變化,我們努力用各種方式讓世界看見自己:從技術研發到精密製造,從一咖皮箱走天下的勇氣與韌性,到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善良。這些,不只是生存策略,更是一種無可取代的台灣精神!
音樂會從小城故事起音,透過剪剪花的音律,從夜來香到舊情綿綿,從望春風到鼓聲若響,我們在小城的午后,看見一場跨領域的文化交融:
音樂家用作品讓世界聽見台灣;
建築師以材料與工法讓土地說話;
廚師用味覺與視覺譜寫在地創意;
信仰與美學,則在天使教堂中,轉化為永續的希望。
演出現場的每一道聲音,連結的都是無數人的付出與相信。
永續,不再是被動的延續,而是一種主動的姿態——願意相信、願意開始、願意實踐,讓台灣的聲音不再只是歷史的回聲,而是此時此刻的真實發聲。永續台灣,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