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 : 張容榕 |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文化創新、創業生態系、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分析 

raw-image

 --記灣聲樂團於櫟 莊園美術館迴森、回聲音樂會  2025年 5 月

小時候,我最喜歡去外婆家。那裡沒有遊樂設施、沒有華麗裝潢,卻總能發現讓人眼睛一亮的「新奇」——腳踏車掛著CD當反光片、絲瓜老了變成洗滌布。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新奇」其實都是經驗堆疊出的生活邏輯,是從困境中生出的智慧與力量。

物盡其用,是惜物;就地取材,是巧思;這些日常微創意的背後,不只是對資源的珍惜,更藏著生活的節奏與對家人的關愛。

這次在灣聲樂團於《櫟.莊園美術館》舉辦的春之饗宴中,我遇見一群對「美」與「好」懷抱熱望的人們;他們以對人的體貼、對物的珍惜,一筆一畫、一音一景,構築出一幕幕令人眼睛一亮的「新奇」——那些源自心意的創造,是與土地共感、與生活共振的真誠回應。

知所敬:音樂的寶盒

櫟莊園,是主人歷經二十多年心血所構築的生活場域。它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處融合本土文化、自然節奏與藝術實踐的「文化聚合地」。園內大多使用台灣在地石材、木料與工藝技法,強調水循環與環境共生的美感節奏,處處體現著對土地的敬意、對環境的理解,以及對文化的深刻體察,不為觀光設計,而是一個真正被生活滋養的住所,一座情感與價值的容器。

李哲藝老師演奏〈茉莉花〉前分享了一段引人深思的故事:《杜蘭朵公主》中那段耳熟能詳的旋律,其實來自普契尼在市集中偶然聽見音樂盒播放的〈茉莉花〉片段,也使〈茉莉花〉成為許多西方人認識東方的旋律的起點。這也讓他反思:什麼才是代表土地本身的音樂語言?正如皮亞佐拉《Libertango》將探戈蛻變為風靡全球不同的藝術形式,李老師也決心以台灣的音符,透過古典音樂的世界語言,讓世界聽見這座小島的聲音。他相信,我們的珠寶盒裡,應該盛裝屬於自己的旋律——那些來自歷史、土地、情感與信念的音符。

在這場音樂會中,建築不只是形式、音樂不僅是旋律,而是時空交織出的文化敬意——敬土地,敬歷史,也敬那份我們願意真誠成為自己的初心。

願所守:天使的溫度

樂團桂冠首席黃裕峯老師當日所演奏的,是一把擁有三百年歷史、由瓜奈里製作的義大利古琴——這把名琴是眾多演奏家與收藏家心中的經典,音色清澈、穿透力極強。然而,最動人的不只是琴音本身,而是其背後所承載的信念:一位企業家並未將這件珍藏束之高閣,而是以實際行動傾力支持,將它託付予黃老師,讓旋律得以遠播,讓歷史的價值得以活化並延續。

餐席間,有幸與劉淙漢先生與何麗梅女士伉儷談及新竹十二寮的「天使教堂」。那原是一座被遺忘於山林間的建築,因他們的捐助與投入,得以重獲新生。他們不僅投注愛與信念,更邀集藝術家與工藝師攜手合作——從紐約廢墟中回收彩繪玻璃,重現地中海式長廊的空間語彙,一磚一瓦、細緻修復,最終讓這座原本偏鄉的教堂,轉化為一處具有世界對話能量的文化地景。

石磨為地,木材為莊,這是一種信念從土地中長出來的模樣,也是一股由下而上的構築力量。那些默默支持、無聲行動的雙手,撐起了音樂、建築與文化的舞台,也照亮了我們身心得以安放的所在。他們或許不在聚光燈下,卻如同天使般發光,讓「美」得以落地、生根。以最樸實的「在地」美學,用行動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獨特與溫度。

行所真:汗水的滋味

在AI逐漸重構創作與判斷的時代,「真實」成為日益難能可貴的特質。勤誠興業的Maggi董事長說:「科技迭代的速度愈來愈快,但唯有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與真誠,永遠無法被AI取代。」

音樂會的每一段旋律、每一次呼吸,都是無法複製的當下真實。不同於室內演出的穩定條件,當天戶外的氣溫與濕度對樂器造成極大挑戰。然而音樂家們並沒有退縮,反而更專注地調整、應對,用最真誠的狀態完成每一個音符的詮釋。在極限中仍願意用心實踐守住純粹的精神,正是文化能夠延續的關鍵所在。

現場的回音與空間互動,隨著建築材質與聽眾心境產生微妙共鳴,那是只有人與人、場與場、音與心交會時,才能形成的唯一體驗。


共鳴與迴聲

這場音樂會的演出不侷限於單一場域,而是依序在櫟莊園的三個特色空間中展開,讓音樂隨地景流轉,呈現截然不同的氣質與溫度。

共茗|聲韻回響

「共茗」,原是親友聊天、共飲品茶的場所,牆面的回音折射,為聲響添上一層清亮變化。此處,李哲藝老師與黃裕峯老師以豎琴與小提琴合奏台灣名謠〈草螟弄雞公〉——這是一首兼具音樂性、教育性與文化性的台語童謠,蘊含濃厚的農村生活記憶與語言美感。它不只是一首童謠,更是台灣早期社會生活的縮影。源自農村生活的輕快旋律,穿越綠意盎然的庭園,在自然回響中顯得格外生動,畫面感十足,彷彿兒時鄉野的歡笑聲重現耳邊。

常樂|藏樂於形

走入「常樂」,藏樂其中。這原是主人收藏與建築理念的展示空間,空間如一座凝縮的美術館,訴說著美學的日常實踐。陳怡文老師以大提琴演奏〈青蚵嫂〉,旋律取自台東地區的傳統「台東調」,強調「苦中作樂、認命不認輸」的台灣庶民性格,這種積極且平實的勵志風格,是台灣傳統歌謠常見的方式,也是台灣女性堅毅身影的象徵。樂音在這充滿手作溫度與光影層次的空間中迴盪,讓生活的韻律與藝術的肌理交織成一種靜默且堅實的力量。

心福|歲月流音

「心福」——原是主人實際生活的空間,從穀倉樑柱到早餐小露台,每一處都印刻著歲月的軌跡。王瑞老師與鄭翰軒老師以中提琴與小提琴合奏「阿美族賞月舞」,描述山地風光與原住民純樸情感,旋律不僅記錄了當時文藝圈對台灣景觀與文化的想像,也成為台灣與內地共同傳唱的記憶。當樂音在素直的空間中流動,彷彿讓人穿越時空,回到土地與人最真切的連結中。那些看似靜止的物件彷彿有了生命,一如記憶中的老家——沉穩、包容、自在流動。

在這三個空間裡,音樂不只是表演,而是與場域共鳴、與記憶對話,也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真正動人的音樂,不在遠方殿堂,而在熟悉的生活縫隙中悄然綻放。


願者起序,行者成章

台灣這塊土地,歷經多重殖民與政經變化,我們努力用各種方式讓世界看見自己:從技術研發到精密製造,從一咖皮箱走天下的勇氣與韌性,到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善良。這些,不只是生存策略,更是一種無可取代的台灣精神!

音樂會從小城故事起音,透過剪剪花的音律,從夜來香到舊情綿綿,從望春風到鼓聲若響,我們在小城的午后,看見一場跨領域的文化交融:

音樂家用作品讓世界聽見台灣;
建築師以材料與工法讓土地說話;
廚師用味覺與視覺譜寫在地創意;
信仰與美學,則在天使教堂中,轉化為永續的希望。

演出現場的每一道聲音,連結的都是無數人的付出與相信。
永續,不再是被動的延續,而是一種主動的姿態——願意相信、願意開始、願意實踐,讓台灣的聲音不再只是歷史的回聲,而是此時此刻的真實發聲。永續台灣,由此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字遇
0會員
12內容數
書寫所見,建構所思,交會於文字的相遇之境。我們以生活為引,知識為骨,思辨為光。在日常遇見理論,用文字探鑑世界。
文字遇的其他內容
2025/05/25
灣聲講座打破默契式的賞析習慣,透過音樂語法解析與東西美學對話,讓抽象感受轉化為可學習、可傳遞的行動知識。從哲思到技藝,從留白到細節,他們讓5%的懂成為文化擴散的起點,真正讓美走進生活、讓傳承變得可感、可說、可共構。
Thumbnail
2025/05/25
灣聲講座打破默契式的賞析習慣,透過音樂語法解析與東西美學對話,讓抽象感受轉化為可學習、可傳遞的行動知識。從哲思到技藝,從留白到細節,他們讓5%的懂成為文化擴散的起點,真正讓美走進生活、讓傳承變得可感、可說、可共構。
Thumbnail
2025/05/16
媽祖遶境不只是宗教儀式,更是一場文化資源的動態展演。借用 Labaronne 與 Tröndle(2021)的理論視角,它如同表演藝術組織般,透過資源配置、共創與轉化,實踐文化的再生與延續。在行腳與儀式中,我們看見文化如何被重新組織、創造與活化。
Thumbnail
2025/05/16
媽祖遶境不只是宗教儀式,更是一場文化資源的動態展演。借用 Labaronne 與 Tröndle(2021)的理論視角,它如同表演藝術組織般,透過資源配置、共創與轉化,實踐文化的再生與延續。在行腳與儀式中,我們看見文化如何被重新組織、創造與活化。
Thumbnail
2025/05/16
當交響樂團開始演奏爵士樂,代表組織進入了危機中的即興現場。Sonenshein 與 Nault(2023)指出,韌性不是回到原點,而是在不確定中找到節奏。資源、認知與情緒的轉化,是組織從「撐過去」到「走出去」的關鍵節奏,也是一種在混亂中重構希望的藝術。
Thumbnail
2025/05/16
當交響樂團開始演奏爵士樂,代表組織進入了危機中的即興現場。Sonenshein 與 Nault(2023)指出,韌性不是回到原點,而是在不確定中找到節奏。資源、認知與情緒的轉化,是組織從「撐過去」到「走出去」的關鍵節奏,也是一種在混亂中重構希望的藝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楊梅故事園區前身為桃園市楊梅區楊梅國中校長及教職員宿舍群,園區內共有三棟建築,分別傳遞民間興學、自力建校、客家尊崇學風的人文精神。這裡歷經過荒廢後再整修為一個藝文園區、緊鄰桃園市楊梅區楊梅國中旁邊的地點,成為桃園市楊梅區一個重要觀光點。 楊梅故事園區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楊梅區校前
Thumbnail
楊梅故事園區前身為桃園市楊梅區楊梅國中校長及教職員宿舍群,園區內共有三棟建築,分別傳遞民間興學、自力建校、客家尊崇學風的人文精神。這裡歷經過荒廢後再整修為一個藝文園區、緊鄰桃園市楊梅區楊梅國中旁邊的地點,成為桃園市楊梅區一個重要觀光點。 楊梅故事園區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楊梅區校前
Thumbnail
在炎炎夏日,在台南很想來個輕鬆、又有收穫的行程,推薦可以到永樂町鼓茶樓,結合說書、表演、特色餐食、文化解說,ㄧ次滿足多種的旅遊體驗。
Thumbnail
在炎炎夏日,在台南很想來個輕鬆、又有收穫的行程,推薦可以到永樂町鼓茶樓,結合說書、表演、特色餐食、文化解說,ㄧ次滿足多種的旅遊體驗。
Thumbnail
說到雲林一日遊,不少人一定會想到西螺、北港、古坑、虎尾等知名鄉鎮,而這次傑森則要帶大家造訪「褒忠鄉」,參與「花鼓文化節」舉辦的「藝遊褒忠小旅行」,走訪IG超夯的廟宇公園秘境,走上摩天大橋、巨型龍船,以及讓長輩勾起回憶的「鄧麗君出生地園區」,同時晚上還能欣賞到一連串的「花鼓表演」,一起感受「花鼓之鄉」
Thumbnail
說到雲林一日遊,不少人一定會想到西螺、北港、古坑、虎尾等知名鄉鎮,而這次傑森則要帶大家造訪「褒忠鄉」,參與「花鼓文化節」舉辦的「藝遊褒忠小旅行」,走訪IG超夯的廟宇公園秘境,走上摩天大橋、巨型龍船,以及讓長輩勾起回憶的「鄧麗君出生地園區」,同時晚上還能欣賞到一連串的「花鼓表演」,一起感受「花鼓之鄉」
Thumbnail
台北中正區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原為日式料亭,現為市定古蹟,並於2011年委託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 建於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2004年被評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在古蹟旁建立新館,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舉辦千場以上的藝文活
Thumbnail
台北中正區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原為日式料亭,現為市定古蹟,並於2011年委託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 建於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2004年被評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在古蹟旁建立新館,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舉辦千場以上的藝文活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緣分 4/13禮拜六,嵐嵐正在前往安麗教室的路上。 因為車上有四個人,就這樣邊開車邊聊天了起來。 然後有一位姊姊就說「今天十二庄迎媽祖有明華園表演。」 是喔!等等....明華園!? 嵐嵐聽到明華園有表演,腦袋都在想著明華園了。 不是第一次看,但是每次人群一定很多。 在好看的表演下與一群
Thumbnail
緣分 4/13禮拜六,嵐嵐正在前往安麗教室的路上。 因為車上有四個人,就這樣邊開車邊聊天了起來。 然後有一位姊姊就說「今天十二庄迎媽祖有明華園表演。」 是喔!等等....明華園!? 嵐嵐聽到明華園有表演,腦袋都在想著明華園了。 不是第一次看,但是每次人群一定很多。 在好看的表演下與一群
Thumbnail
新竹縣「湖口好客文創園區」裡的主建築為兩座圓樓和兩幢拱形紅磚街屋,裡頭有著許多客家文化的佈置。園區裡不定期的舉辦市集活動,提供街頭藝人與藝文創作者一個展演的空間與舞台。戶外廣場擺設各式各樣裝置藝術可供遊客拍照,還有舊時踏水車、手壓式汲水泵浦等設備能讓親子共同體驗。
Thumbnail
新竹縣「湖口好客文創園區」裡的主建築為兩座圓樓和兩幢拱形紅磚街屋,裡頭有著許多客家文化的佈置。園區裡不定期的舉辦市集活動,提供街頭藝人與藝文創作者一個展演的空間與舞台。戶外廣場擺設各式各樣裝置藝術可供遊客拍照,還有舊時踏水車、手壓式汲水泵浦等設備能讓親子共同體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