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容榕|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文化創新、創業生態系、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分析

—記灣聲樂團五月一場關於「美」的沙龍講座
中華文化重視「默契」,講求心領神會。以廚藝傳承為例,對於調味的描述常以「鹽少許」、「糖適量」等模糊詞彙傳達經驗,但這種「不說明」的傳統也讓知識在世代流傳時產生誤差,甚至斷裂。相較之下,西方的知識管理傾向具體化與可複製性,使其更容易被理解、保存與傳播。
藝文賞析在學校常被歸類為「通識課程」,但多數人上過課後,仍無從理解「如何賞,怎麼析」。灣聲樂團這場「聽!音樂的美」沙龍講座,正是一次對這種現象的突破。他們以更立體的方式引導聽眾進入音樂的世界,將欣賞轉化為一種可學習、可比較的行動知識。這種將藝術感受結構化的方式,不僅提升了理解的深度,也成為推動「文化擴散」的關鍵力量,更讓我們反思:藝文教育應如何平衡知識結構與親民表達,而非僅仰賴片刻感覺與靈光乍現。
一、從默契到明白
許多文化傳承仰賴經驗與直覺,卻常讓學習者止步於「懂非所言」。在這場講座中,音樂總監李哲藝老師與指揮曾維庸老師透過對話與示範,將那看似難以言說的「音樂之美」轉化為可被理解的語言。
老師們從哲學、美學談起,一路深入音高、節奏與音色的物理結構,引導聽眾看見音樂的語法如何被組構。從柏拉圖的「真善美一體」談到黑格爾對感官形式的重視,從《月光奏鳴曲》對照梵谷的《星夜》,再從大鍵琴的繁複對比古琴的留白,透過時空縱向與橫向的解析,讓「美」不再只是心領神會的感受,而是一種可以拆解、討論、學習的結構化理解。
知識的流動,就從這裡開始—從舞台上的默契,轉化為台下能夠跟上的思緒。
二、讓5%的懂,成為95%的風景
欣賞音樂本應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懂得如何聆聽的人卻並不多。這場講座透過精準的對話與引人入勝的敘事,引導我們用不同的視角進入音樂——從自然聲響到作曲家的心境,從時空感知到音樂語法——原本遙遠的古典美學,也因此不再只是「懂音樂的人」的專利。灣聲的兩位老師展現了令人驚豔的說故事能力,他們不僅演奏音符,更能將深奧的音樂知識拆解為日常的語句,引導聽者沉浸其中且內化為自身的感知。
這場講座不只是「導聆」,它讓抽象的樂音變得具體,並在現場示範與生活比喻中建立起聯結。當欣賞不再只是個人的直覺體驗,而是一種可以說明、可以分享的知識行動,文化的推進就能從懂得欣賞的那5%,帶動15%的理解,進而擴展為45%的參與——這正是文化擴散的節奏。
文化的形成是感動與行動的積累。當5%的懂不再獨自理解,而是願意也能傳遞的分享,那些看似遙遠的美,才能真正走進日常。
三、在留白與細節之間對話
這場講座最迷人之處,在於它不僅談論音樂本身,而是讓音樂成為理解文化差異的橋梁。
東方與西方在藝術表現上,長久以來存有根本差異。東方講求意境與留白,重視餘韻與情境;西方則傾向邏輯與細節,追求精確與完整。這樣的美學分野,不只體現在繪畫與建築,更深刻地影響音樂的譜寫與詮釋方式。
以記譜為例,古琴使用的減字譜記錄的是彈奏的「方式」,保留大量想像空間;相對地,西方的五線譜則將音高、節奏、力度等細節鉅細靡遺地標註。正如曾維庸老師所言,這兩種系統並無優劣之分,而是兩種不同的知識觀:一種開放於詮釋,一種追求精準。講座中,《富春山居圖》與巴洛克宮殿的對照、古琴的餘韻與大鍵琴的裝飾音,正巧妙地呈現出這種文化對話的張力與美感。
同樣的差異,也體現在講座播放的灣聲國際音樂大賽片段中。當不同音樂家演奏《月亮代表我的心》時,即使旋律相同,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詮釋。這些差異,或許源自生命歷程的體悟,也可能反映各自文化背景與情感表達的習慣。誠如李哲藝老師在開場所說,美的呈現可以是自然流露,也可以是經過設計的意圖呈現。
當留白不再被視為空白,而是風格;當細節不只是繁複,而是技藝,這些差異便不再是隔閡,而是彼此學習與理解的起點。
傳承的模樣
我原以為傳承是一條中軸線,總帶著「由上而下」「從故至新」的垂直意涵。但在這場講座中,看著台上兩位老師分享時自然流動的默契與聽者的提問互動,我恍然明白:傳承,也可以是平行的。它發生在知識擁有者願意輸出,學習者願意承接的那一瞬之間。當分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輸灌,而是一場互動的 show and tell,才是對美與理解的共同建構。
文化不應只是理論命題,它需要被觸動、被講述、被回應,才能真正落實於生活中。這場講座所展現的,不只是美學教育的內容與方法,更是一種讓人願意靠近藝術的語氣與姿態。而傳承的美意,也就在這樣自然流轉之中悄然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