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饒舌團體能同時受到警方、激進團體與保守派討厭,可見Kneecap這個嘻哈三人組能有多麽叛逆反骨,透過《嘻蓋骨男孩》這部作品讓觀眾跟上節奏、聽見他們的音樂,也充分感受到他們被年輕世代追隨的魅力。本片特別找來麥可法斯賓達演出主角尼斯的父親阿洛,他過去曾在電影《飢餓》扮演在獄中絕食的北愛爾蘭政治犯,而在本片中他依然是堅持反對英國殖民的代表人物,阿洛犧牲了家庭生活選擇以假死的方式生存,為了將來有一天能夠推翻殖民統治,藉此帶出本片所在的時空背景,而電影開場也調侃了此事,本片無意用嚴肅的視角看待北愛爾蘭歷史上的炸彈客抗爭片段,而是用快節奏卻流暢無比的剪輯、將戲謔情節誇張化的敘事,在觀眾心中留下風格強烈的視聽塗鴉。

父親從小教導兒子尼斯與他的好友利亞姆講愛爾蘭語,母親卻拒絕開口講出這個語言。語言,可以成為捍衛文化的子彈,如片中的「愛爾蘭語」因著被英國殖民遭到立法禁止, Kneecap堅持使用愛爾蘭語創作饒舌音樂,自然是一種反抗精神的展現,片中他們卻因為歌詞內容充滿毒品與腥羶色,試聽的音樂母帶因此遭到國家電台禁播,他們的音樂飽受批評,認為他們不適合為這個瀕危的語言進行倡議。事實上,他們創造出滿是髒話的通俗愛爾蘭饒舌歌曲,反倒讓愛爾蘭語得以更廣為流傳,讓更多年輕人重拾這個語言而主動開始學習, 而電影《嘻蓋骨男孩》在世界各地放映,也如同一顆顆擊發的子彈,帶來了強大的後座力。


《嘻蓋骨男孩》掀開了巴拉克拉瓦頭套,那代表著過去愛爾蘭人成長中受到打壓的創傷陰影,重新審視了三色國旗背後的意義,頭套之下才是北愛爾蘭的真實景況,「我再也不需要頭套掩飾!」歌詞才會如此唱著。本片的關鍵核心早在片頭就已浮出檯面,當父親要男孩們看西部片時學著用「印第安人」的角度觀賞,也代表了本片所關照的是世上所有原住民族能夠共通的情感。看完電影讓我感到意外的是,作為一部音樂傳記電影,他們竟讓饒舌團體成員親自出演自己,這是如此大膽瘋狂的選擇,素人演出看似容易實則充滿挑戰性,因為他們得藉由演出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同時去思考成團路上的每個決定是否正確。電影《嘻蓋骨男孩》所傳遞的價值觀,是絕不會讓愛爾蘭語再度成為瀕危而後絕種的渡渡鳥,重點在要有「打破玻璃」拯救出他們的勇氣,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文化該愁困於此。

🎶延伸聽歌: #Marz23 《#我不是饒舌歌手 》
#kneecap #sundancefilmfestival #嘻蓋骨男孩 #日舞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