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前進,很多舊有框架也個個被打破,換上新的框架,而書店本身的框架,除了來自於社會集體想像,更重要的是開書店人的自定義。
尤其當獨立書店在市場競爭退下來後,老闆本身沒有一定得賺錢的包袱後,自定義開始會多元化起來,所以形成一個奇妙的現象,越不商業的書店越自主,而自主來自於老闆的「反正不賺錢,不然我來作點甚麼好了」。
當然,不知道是否每個老闆都這麼想,但我自己是;我也相信,通常會有一定獨特性的書店,都來自於某種程度的自主性,而這自主性,自然會吸引一批人喜歡這樣的點,進而群聚,乃至自成一格,所以當要延伸獨立書店中「獨立」一詞的解釋,我想就是來自於這樣的自主性。「不討好,作自己,願意承擔選擇下的影響,無論是好是壞,都去面對跟繼續前行」
當你可以扛下這句話時,那或許你的自主性正在成型,而你所開設的書店,也將會擁有一個明確的自定義。
而小雜工也是一個追求自定義的人,尤其當野冊不走傳統路線之時,不是代表我放棄了閱讀跟書籍販售這個市場,而是沒有想要討好大眾,想讓需要點不一樣書店的小眾,有個樹洞也好,有個棲息地也好,都是在我的自定義中。
你呢?你有自己的自定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