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
股票(或其他投資)帳面已經賺錢了,明明只要按個賣出就能落袋為安,結果卻想說「再等一下好了,搞不好還能漲」,結果從賺錢變成賠錢。
不是不會看圖,也不是沒掌握消息,只是不想賣。這不是技術問題,是心態問題。
為什麼明明賺錢,卻捨不得賣?
最常見的理由就是:「感覺還可以再賺多一點。」
這種感覺,其實就是貪心在作祟。
我們不是沒獲利,而是不滿足。
總會想著:「早知道再晚點賣就多賺了」、「這麼強應該還有高點」。結果就是錯過了最好的賣點,甚至吐回全部獲利。
說穿了,是想控制市場、預測未來,但說實話,市場根本不會聽你指揮。
操作真正的困難:不是虧損,而是獲利時怎麼出場
很多人以為最難的是停損,其實最難的是賺錢的時候要怎麼「下車」。
止損痛歸痛,至少有明確的底線。
但獲利呢?總覺得「再等等」,很少人能狠下心說「夠了」。
這種猶豫,常常讓帳面獲利變成紙上富貴,最後什麼都沒留下。
心態三殺手,讓人不敢賣
1. 錯失恐懼症
「我這次賣掉,結果它又繼續漲怎麼辦?」
這種心態會讓人一直拖,錯過真正該賣的時機,最後連本都賠進去。
2. 過度自信
一次賺錢,就以為自己很懂,開始不設停損、不設停利,覺得「我看得準」,最後反而賠得更快。
3. 看別人成功,忘了自己風險
常常看到網路上有人抱股翻倍,就開始幻想「我也可以」,忽略了那些早就被套牢、虧光的人。只看成功例子,是很危險的。
實用方法:讓自己不再情緒化操作
階梯出場法:賺錢分批賣
不要一次全賣,也不要全部都留。比如說賺 10% 賣一部分,20% 再賣一部分,剩下的設好停利點。
這樣可以先拿回成本,也不怕錯過後面漲幅,心態會穩很多。
停損、停利要事先設定好
買進時就該想好,最慘願意賠多少、最滿意想賺多少。不是到了那個點才臨時決定,不然會被情緒牽著走。
一般建議:停損設在 3%~10%,太大的虧損反而會讓人麻痺。
記得這句話:「寧願少賺,也不要爆賠」
投資不是比誰賺最多,而是誰能活得久。先保住成果,才有本錢繼續下一場。
最後想說的
市場永遠都有機會,但帳上的獲利如果不出場,就什麼都不是。
沒有誰能每次都買在最低、賣在最高,投資最重要的不是預測市場,而是管理好自己的心態和風險控制。
與其事後懊悔「早知道我就賣了」,不如現在開始練習設定自己的退場機制。
該下車的時候,記得果斷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