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無聲|#童年記憶 #家庭傷痕 #靜靜說
那年,姊姊七歲,我五歲。
我們沒死。只是從那天起,學會了自己救自己。
爸爸被勞改回來的那年,我還小,沒有太多印象。只從大人們偶爾洩漏的只字片語中,拼湊出一些模糊的劇情——聽說他偷了牛。在那個還靠耕牛種地的年代,一頭牛比人命還貴重。那是重罪。
他不在的那些年,媽媽很苦。靠著一點一滴存下的錢與木材,等他回來後,還是給了他一個「家」:新房、手錶、二八大杠自行車……那時的她,或許真的還想跟他把日子過下去。
但他並不是那種能一起把日子過好的人。
不知是那個年代的封建殘影,還是文革後的陰影,大人們的相處總是扭曲而壓抑。
生活裡除了掙扎求生,沒有愛,沒有溫柔,更沒有情緒的出口。
我最記得媽媽常說:「要是我生下來是個男的就好了。」
她骨子裡有一種倔強,渴望出人頭地、渴望贏,但她嫁的人卻總讓她丟臉、讓她失望。
面子對撞面子,於是家裡只剩下鍋碗瓢盆的交響樂和無盡的爭吵。
某天放學,還沒到家,我和姊姊就聽到遠處家裡又在吵了。
站在小院門口,姊姊突然停下來,回頭看著我,語氣嚴肅地說:「阿妹,等下我說什麼你都要照做,好嗎?」
我點了點頭。
她拉著我推開門,大聲喊:「你們還要吵、還要打,是不是?那我和妹妹一起去死好了!」
然後,她拉著我頭也不回地往不遠的池塘跑去。
邊跑還小聲跟我說:「阿妹別怕,你跟我走,他們就不會打架了。」
果然,媽媽一邊哭一邊衝出來大喊:「不吵了、不吵了,你們先回來……」
姊姊拉緊了我的手,回頭衝我偷偷一笑,像在說:「你看吧,我就知道有用。」
那一年,我五歲,她七歲。
這一招,只有效一次。
長大後,我常回憶起那段時光,總覺得比起「家」,我更渴望的,是一段平靜如水的歲月。
而那種平靜,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後,才真正開始有了些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