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

含有「家暴」共 34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晚上看了一本書「五味屋的生活練習曲」,看到一個章節,突然讓我有感而發的回想起小時候,與爸媽生活的那些過往經歷。我不確定是幸福?還是不幸?只能它歸類為,我的小時候。 「五味屋的生活練習曲」這段在談,身處家暴或家長酗酒的家庭中,孩子沒有受到正常的照顧和對待,但孩子仍然不想與父母分開,只是不知道如何去愛
我把你給我的愛轉換給需要的人, 從高中在外面實習的時候,公司也常給我們這機會,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雖然那時我只是學生, 但是心裡總是會告訴自己, 不可以忘記別人對我們好,要感恩,要回饋社會
Thumbnail
李英華-avatar-img
4 天前
小若曾經說過: 「姊姊,你不要安慰我,我的肩膀更需要給你....」 ** 很感動,時堂很棒!
Emily(時堂)-avatar-img
發文者
1 天前
李英華 謝謝讚美,你常常留言給我溫暖與建議,在我心中,你也是好心人!
桃園男童事件引發社會對社工角色與制度責任的討論。身為長照社工,我寫下這篇給所有努力讓人被看見的人。當悲劇發生,我們不該只問「為什麼社工沒有做什麼」,而應思考整個社會安全網的破洞,讓「看見」成為每個人的日常責任。
Thumbnail
pipa-avatar-img
2025/10/09
台灣的「媒體」被控制相當嚴重,至今我身邊還有許多人,包含我的親戚每天都在追著于朦朧的新聞、短影音、還是評論影片看,對於台灣的各種社會案件視而不見。 但我想,更殘酷的真相是,他們已經「無法看見」。或許在這個電腦、手機、網路、電視、數位蓬勃發展的年代,人們有更多的選擇。但以目前的台灣發展看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陷入越來越少的選擇困境中,只能看到被餵養的內容。
微微奇-avatar-img
發文者
5 天前
pipa 我常覺得,我們這一代努力「教別人怎麼看」的同時,也要小心別讓自己的凝視變得傲慢。 就像社工在現場,也常會遇到這種內在掙扎,我們想幫助個案「看清現實」,但有時候那也可能變成一種「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待別人」的投射。 所以你最後那句話讓我很有感,也許成熟的「看見」不是要糾正別人,而是願意先看見自己凝視的位置。
前夫禁止小若探視, 每次都找各種理由拒絕,到後來孩子竟然主動表示,不想見她, 因為覺得「媽媽不要我了!」 她跟我聊起思子之痛,常常偷哭。 她曾找過老師、小學的家長會長、地方有力人士幫忙, 只求孩子願意見她一面。
Thumbnail
李英華-avatar-img
2025/10/08
這是很棒的結局,孩子回到母親身邊!
我不想被命運打倒, 我很努力去成長, 我想走出自己的路, 雖然很累、很辛苦
Thumbnail
Sylvia-avatar-img
2025/10/04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些打著善意的機構也難免... 小若的狀況不好解,能理解那種想要逃離原生家庭,但心中創傷沒有療癒好,則容易帶著錯誤信念選擇對象及其他人、事的狀況。好在她一直努力精進自己,走出一片天!相信會迎來更加美好的人生的!
Emily(時堂)-avatar-img
發文者
7 天前
Sylvia 你說得很對!慈濟、動保團體等等也是漸漸被大家看清真相!目前我們只能不捐錢給他們,反正還有其他社福團體,我現在也是一直在找。 我超愛你「塑膠微粒」的比喻,淺顯易懂!
心理學上,家暴者通常有一些底層心理特徵或行為模式: 1.缺乏共感(empathy deficit) 他們很難真正理解受害者的痛苦,更多時候是表面上順應或敷衍,真正的情緒共鳴非常有限。 2.權力與控制慣性 家暴行為背後常是對控制和權力的需求。道歉如果伴隨真
Thumbnail
限時公開
「太多夫妻像用壞掉的電話交談,或像兩台錄音機對話,有時則是外太空般的寂靜。」Marianne的觀察點出癥結:他們自以為是所有婚姻的例外,實則同樣未曾真正對話。直到她在一位客戶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那位妻子被困在20年無愛的婚姻裡,為了孩子忍耐,卻最終承認:「我沒有愛過我的孩子,儘管如此我仍是一個好母
Thumbnail
前幾天我們一家人到知名的溫泉區泡溫泉,正確來說是我們一家三口跟我男朋友,後續的文章會來談談這位男朋友。先言歸正傳,那天我們去泡溫泉的時候剛好遇到,某牌子的車聚,當然車聚來都是形形色色的人,有色彩的人也會比較多,不是給他們貼標籤,而是這些有江湖色彩的人在處理事情都會比較有情緒。
總有人讓你狠狠成長,但方式並不值得感謝 更新:這事要不是我媽一直在外面拿莫須有的罪名,安在我和旻孝的身上,這些事也不想公諸於世。會想說還有一個原因,一般人認知或想像的[家暴]和我們承受的[家暴]是差很多的,當然除了我們寫的,當然還有更多別人經歷的。 沉默是金,我和孝沉默到現在超過四十歲了,夠久
五千年孝道是一座山,但我有開山的鐵鎬。炸裂舊框架的雷火 刻下真相的史碑; 我不需要推倒整座山 只需挖開一條讓光透進的裂縫  讓後來者知道:山內埋著無數骸骨。 我要掀翻的,不是「父母」, 而是五千年來用「孝道」掩蓋罪惡的保護傘。 而我的作品,正是斬開這巨傘的利刃。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