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嗎?在拉斯維加斯一個擠滿三萬人的比特幣大會上,Peter Schiff (歐洲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是唯一一個不相信比特幣的人。
這感覺就像是一個清醒的人闖進了集體催眠大會,或者說,一個無神論者誤入了宗教狂歡派對。
但他來這裡不是為了搗亂,他只是想提醒大家——皇帝其實沒有穿衣服。
走進瘋狂的殿堂
當 Peter Schiff 推開會展中心的玻璃門那一刻,撲面而來的不只是拉斯維加斯特有的冷氣,還有一股難以名狀的狂熱氣息。霓虹燈在頭頂閃爍,比賭場還要耀眼。展廳裡人山人海,每個攤位都在用最炫目的科技展示著他們的「未來」。
他摸了摸手腕上沉甸甸的金手鐲——這玩意兒大概值兩萬美元,是真金白銀熔鑄的。在這個虛擬貨幣的狂歡派對裡,他可能是唯一一個還在乎實物價值的老古董。
「Peter Schiff!」一個年輕人認出了他,眼神裡混雜著崇拜和困惑,「你怎麼會在這裡?你不是最討厭比特幣的人嗎?」
Peter 苦笑。這已經是今天第無數次被問到同樣的問題了。更諷刺的是,接下來年輕人會說的話他都能背出來——
「你知道嗎?我買比特幣就是因為你!」年輕人興奮地說,「你教會了我什麼是真正的貨幣,什麼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然後我就明白了——比特幣才是數字黃金!」
「沒錯,我可能是這個星球上把最多人帶進比特幣坑裡的人。這絕對不是我的本意,但現實就是這麼荒謬。」Peter 心想。
2006 年的既視感
看著這個比整個賭城還要奢華的展廳,Peter 不由得想起 2006 年在同一個城市參加的房貸大會。當時的場面也是這般瘋狂,到處都是「零首付」「無需證明收入」的廣告牌。那些房貸經紀人信誓旦旦地告訴所有人:房價永遠不會跌。
現在呢?這些比特幣信徒們異口同聲:Bitcoin to the moon!
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是驚人地相似。當年他在房貸大會上是異類,現在在比特幣大會上依然是。不同的是,這次的泡沫更大,參與的人更多,花的錢更瘋狂。
「你看看這些攤位,」Peter 對身邊的記者說,指著那些造價不菲的展台,「這些公司不生產任何東西,不提供任何真正的服務,他們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讓人們更方便地賭博。」
記者挑了挑眉:「但是他們賺錢了,不是嗎?」
「暫時的。」Peter 說,「就像 2006 年那些次貸經紀人一樣。」
與年輕信徒的對話
不斷的自拍請求
整個上午,Peter 的攤位前絡繹不絕。奇怪的是,來的人不是來聽他講黃金的優勢,而是要求和他自拍。
「能和您合個影嗎?」又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湊過來,「我要發到推特上,讓大家知道連 Peter Schiff 都來比特幣大會了!」
Peter 無奈地配合著。這已經是今天第幾十張自拍了?他都記不清了。每個人拍完照都會說類似的話:「謝謝您讓我認識了比特幣!」
這種感覺真是既諷刺又無奈。他教他們認識健全貨幣,結果他們跑去買了數字空氣。他告訴他們要買黃金,他們卻選擇了比特幣。
「Peter,你就承認吧,」一個看起來很精明的年輕投資者走過來,「你其實是個隱藏的比特幣信徒。不然你為什麼要在推特上公布你的比特幣地址?」
Peter 不得不解釋他的「比特幣戰略儲備」計劃——如果能零成本獲得比特幣,他也願意持有,就像川普說的那樣。結果還真有人往他的地址裡打幣,現在那些幣的價值已經漲了不少。
「但我說過,我會一直持有到它們變成零。」Peter 強調。
年輕人笑了:「那你可能要等一輩子了。」
孤獨的真相守護者
下午的座談會上,主持人介紹 Peter 時說:「接下來這位嘉賓,可能是整個會場裡最不該出現的人。」
台下三萬人哄笑。Peter 站在聚光燈下,感受著那種熟悉的孤獨感。不是第一次了,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我想請大家看看四周,」Peter 對著麥克風說,「這麼大的會場,這麼多的人,每個人都堅信自己不會輸。你們真的認為自己來得早嗎?」
沉默。短暫的沉默。
「也許,這就是頂點。當政府開始買比特幣,當副總統來站台,當每個參議員都在談論戰略儲備——這難道不是末日的徵兆嗎?」
黃金 vs 比特幣的永恆辯論
「但是全世界只有 5% 的人擁有比特幣!」台下有人喊道。
「5% 已經很多了!」Peter 回應,「你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人嗎?八十億!印度有多少人?中國有多少人?非洲有多少人?你真的相信他們都會去買比特幣?」
他舉起手腕:「這個金手鐲,兩萬美元。它是真的,你能摸到它,能融化它,能用它做首飾,做電子產品。比特幣呢?」
「比特幣是數字黃金!」又有人喊。
Peter 忍不住笑了:「如果比特幣是數字黃金,為什麼它的走勢和黃金完全相反?黃金漲,比特幣跌;股市跌,黃金漲,比特幣跟著跌。它更像是槓桿版的納斯達克,而不是什麼數字黃金。」
歷史的教訓
晚上,展廳漸漸安靜下來。Peter 獨自坐在攤位裡,看著那些還在興奮討論的小群體。他們的眼神裡有他熟悉的東西——貪婪混合著恐懼,卻被希望包裝成了信仰。
1971 年,尼克森讓美元脫離金本位。原因很簡單:政府花了太多錢,打越戰、登月計劃、偉大社會計劃……錢不夠了,怎麼辦?印鈔票吧。
當時的美聯儲主席信誓旦旦地說,脫離金本位會讓通脹下降。結果呢?70 年代美元貶值了三分之二,黃金從 35 美元一盎司漲到 850 美元。石油從 3 美元一桶漲到 30 美元。
Peter 的父親是當時少數幾個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作證反對脫離金本位的人。他預言這會導致高通脹,而美聯儲主席和財政部長則聲稱相反——他們說是美元在支撐黃金,脫離金本位後黃金會下跌。
歷史證明誰對誰錯。
荒謬的現實
政府買比特幣的諷刺
最讓 Peter 感到荒謬的是,現在政府居然要用納稅人的錢買比特幣。Lumis 參議員提出的法案更是離譜——要把美國政府賬上的黃金從尼克森時代的 42 美元重新估值到市價,然後讓美聯儲印錢,用這些新印的錢買比特幣。
「這不是零成本,這是通貨膨脹!」Peter 在座談會上憤怒地說,「你們在用通脹稅搶劫不持有比特幣的人,去補貼比特幣持有者。」
台下一片嘩然,但沒人願意正視這個事實。
生產力的錯配
Peter 看著這個巨大的展廳,想到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所有這些公司,這些人才,這些資源,都被用來做什麼?買比特幣,囤比特幣,借錢買更多比特幣。
「川普說要讓美國再次偉大,要提高生產力,」Peter 搖搖頭,「但我們在做什麼?創造迷因幣!中國人在建工廠,我們在炒空氣。」
離開會場
夜深了,Peter 收拾東西準備離開。今天他見了太多年輕人,每個人都堅信自己找到了財富密碼。他們崇拜他的投資智慧,卻完全無視他的警告。
「也許我真的老了,」Peter 自嘲地想,「也許這個世界已經瘋狂到我無法理解的地步。」
但他知道,泡沫終究會破裂。就像 2008 年的房地產,就像 2000 年的科技股,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問題只是時間。
走出會展中心,拉斯維加斯的夜空依然燈火通明。賭城從不睡覺,就像加密貨幣市場一樣,24 小時不停地運轉著。
Peter 最後看了一眼身後的會展中心。三萬人的狂歡還在繼續,而他,這個孤獨的反對者,將繼續堅守自己的信念。
不是因為固執,而是因為他見過太多次同樣的故事,知道結局會是什麼。
在這個所有人都相信能一夜暴富的時代,也許需要有人提醒大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黃金依然是黃金,而空氣終究只是空氣。
即使這讓他成為三萬人中唯一的異類。

#比特幣泡沫
#黃金投資
#投資哲學
#市場狂熱
#價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