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李承乾,像嗎?
蠻像的,合理懷疑《慶餘年》的作者有參考唐朝歷史,太子李承乾跟兄弟們的奪權鬥爭。
兩位李承乾的性格都是在老爸面前盡量當乖兒子,穩固太子的地位。
「及長,好聲色,慢游無度,然懼太宗知之,不敢見其跡。每臨朝視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後,便與群小褻狎。」
唐朝的李承乾在老爸、老師面前都是好學生,被罵被指正的時候都會乖乖聽話,說知道錯了以後會改。
《慶餘年》的李承乾在老爸面前一樣是演好演滿,劇中很多描寫不贅述。
在背後玩些計謀暗殺政敵也是很像。
「唐李」因為唐太宗越來越喜歡四弟李泰,怕太子的地位不保找人暗殺四弟。
「慶李」在《慶餘年》裡也是各種陰招,跟二哥李承澤各有派系支持,也利用主角范閒來從中牟利。
「唐李」最後被唐太宗降級為平民流放邊疆,鬱鬱而終不到三十歲就死了。
最後上位的也不是魏王李泰,而是唐高宗,李治。
《慶餘年》裡也有一個人叫李治,是慶帝的弟弟靖王。
不過最後繼承王位的三皇子李承平,人生軌跡反而最像史實裡的唐高宗。
▋《慶餘年》有參考唐朝的歷史嗎?
• 太子東宮在《慶餘年》裡沒什麼特別戲份,看起來像是李承乾的繪畫工作室跟住的地方而已。實際上是類似於第二個小的模擬朝廷,「擬職上臺,輔翊帝嗣」,仿照朝廷配置官員、禁軍,提前讓太子實習。
• 大理寺、刑部跟唐朝一樣,都是審核刑事案件的,不過都察院是明朝才開始出現。
•范閒短暫調派的鴻臚寺也跟唐朝一樣是招待使者,負責外交禮節跟接待。
順便說一下「寺」原本不是佛教寺廟,而是政府的機構。會變成專指佛教的寺廟是從東漢的白馬寺開始。當時原本一樣由鴻臚寺接待從印度來的僧人,但漢明帝特別設立另一間同樣功能的專屬部門白馬寺給他們,結果久而久之「寺」就被佛教的廟宇拿去用了。
•唐代沒有監察院也沒有提司。提司是從宋朝才設立的,全名叫「提點刑獄司」,負責司法跟監查。
官也沒那麼大啦只是地方層級,《慶餘年》裡范閒隨便拿名片出來嚇人在唐朝是不存在的。
▋所以慶帝是影射唐太宗李世民嗎?
慶帝提到過,刻意讓二個兒子互相競爭,因為當時「朕也是這樣過來的」。
讓人想到唐太宗當時也是經過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奪權。
大哥李建成跟李元吉也有對李世民下毒、在老爸面前說李世民壞話的紀錄。兩邊互相挖角人才,各自背後的派系也是暗潮洶湧。
小說裡慶帝也是在葉輕眉的幫助下殺了兩個親王上位,只留下與世無爭的靖王李治。
但《慶餘年》裡的慶帝比唐太宗更有唯我獨尊,天下第一人的味道。
慶帝的武功是五大高手之一的大宗師級別。李世民在早年幫助唐朝統一時雖然也立下赫赫戰功,但個人武力值不及尉遲敬德,戰術戰略不如李靖。
「天可汗」唐太宗麾下有李靖、尉遲敬德、李世勣、柴紹等人,「貞觀之治」背後則有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的影子。
反觀慶帝心機深沉,各種謀略及策劃除了陳萍萍輔助之外,可以說是靠一人之力掌控全局:太子跟二皇子的爭鬥、跟周邊國家的戰爭、設計剷除其他大宗師、利用范閒左右朝廷派系等等,甚至連穿越來的葉輕眉跟五竹也能成為藉機剷除皇后勢力的引子。
真的是都給他玩就好。
據說把「唐太宗」的「唐」跟「太」合在一起,就是簡體中文的慶(庆)。
但對我來說慶帝不是李世民,也不姓李。
慶帝就是陳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