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會聊到後半段,阿伯開始提到最近很熱的話題——「大罷免」。
他一開口就帶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口氣,說我們年輕人太不懂事,只是被執政黨帶風向、跟著起鬨。他還特別強調,這些罷免行動花的可是我們年輕人的錢,因為他們年紀大了、花不到什麼社會資源,沒差了。
老實說,罷免和補選確實需要經費,這點無法否認。但我一直不明白:當人民依法行使憲法賦予的罷免權,罷免掉那些覺得不適任的民意代表,為什麼就被說成是「浪費錢」、是「年輕人不懂事」?
而且,為什麼罷免掉的民代多是國民黨籍,就一定代表支持罷免的人都是民進黨的?這種非黑即白、貼標籤式的想法,反而讓人感到無力。罷免不是政黨間的鬥爭,而是人民的選擇,是民主社會中很正常的程序。
願意站出來當領銜人、願意一起去連署的人,他們需要多少勇氣?在如今這樣容易被放大、被攻擊的社會氛圍下,做出這些行動,本來就很值得被尊重與鼓勵。
就算大家有不同立場,更應該彼此理解、尊重,而不是因為罷免的是你支持的政黨,就立刻把所有人歸類為另一邊,然後說是他們在「分裂社會」。但到底是誰在分裂社會呢?
我認為,真正讓社會撕裂的,是那些無法接納不同聲音的人。他們總覺得其他人是在搞對立、在被操弄,卻沒看見自己才是最先拒絕溝通的那一方。
更何況,有些被罷免的民意代表,言行本身就讓人質疑是否在出賣國家利益。當對岸整天不斷軍演,甚至割斷我們重要的海底電纜,我們的代表卻叫大家冷靜、息事寧人,這種態度更像是在幫威脅者護航,而不是守護台灣。
另外,中國那邊常被拿來比較的幾點——高樓大廈多、行動支付普及、基礎建設速度快——這些我也聽阿伯講了很多次。但中國的「快」,往往是犧牲了民主程序和人民權益的結果。他們不需要聽取居民意見、不需要做環評,不用顧慮反對聲音,自然什麼都快。
那些高樓確實漂亮,但沒人租、沒人住的話,不過是空殼罷了。
至於行動支付,我覺得就是消費習慣不同。台灣人普遍還是比較信任現金,也不太喜歡被過度監控。阿伯一邊說對岸的行動支付多方便,一邊卻又不太敢使用台灣本地的行動支付工具……這不也是一種矛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