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的,不是 UI 上那一點反光特效視覺糖果(eye candy),而是真正具備生產力的產品。
這句話,是我在看完 WWDC 2025 直播之後,腦中反覆浮現的評語。這場被蘋果內部與外界高度期待的開發者大會,帶來了「Liquid Glass」視覺更新、增量的 AI 功能與若干生產力小工具。然而,當我們把這些內容放入更大的歷史脈絡與產業趨勢來看,所折射出的其實是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蘋果帝國內部,既得利益者的怠惰與守成思維,正逐步侵蝕其創新動能,WWDC 2025 是一次高度具象化的徵兆。
既得利益者的自我鎖鏈
過去二十年,蘋果靠著 iPod、iPhone、iPad、Macbook 等破壞性創新,建構了全球科技領導地位,也養成了龐大的既得利益結構:
- 管理層:穩健優先,短期財報導向。
- 中高階管理層與供應鏈夥伴:偏好漸進更新,維護當前利潤。
- 股東群體:期待高毛利產品與穩定回購/分紅。
- 品牌光環:依賴過往創新遺產維繫。
然而,這種結構一旦固化,就容易導致創新文化被逐步邊緣化,技術領先與市場節奏錯位,以及產品哲學從「解放用戶能力」轉向「延長生態壁壘」。
WWDC 2025:一場徵兆明顯的表演
WWDC 2025 的內容恰好反映了這種趨勢:
Liquid Glass:華而不實的視覺對生產力無明顯幫助
全平台引入 Liquid Glass 動態玻璃 UI,宣稱是自 iOS 以來最大改版。然而:
- 設計師社群普遍批評其可用性下降,文字與背景對比減弱。
- 用戶呼聲強調這只是「化妝」,未見深度交互或流程革新。
- 更未對知識工作者與創意工作者的生產力產生任何突破性改變。
這正是「表象創新」取代「本質提升」的典型表現。
AI:延後、保守、邊緣應用
2024 年提出的 Apple Intelligence 計畫,承諾本地大模型、Siri AI 重建、跨應用智慧協作。結果 2025:
- Siri 重大更新延後至 2026 年。
- 本次 WWDC 僅推出 Workout Buddy、Genmoji、Image Playground 等邊緣功能。
- Live Translation、通話轉錄等,市場早已視為 Android/第三方工具標配。
- 股市直接反映失望,蘋果股價於發表當天小幅下跌約 1% 至 1.5%。
整體而言,蘋果 AI 策略已與微軟、Google 明顯拉開距離,缺乏系統性 AI 生產力平台的構想與落地。
生產力工具:缺乏核心突破
- iPadOS 26 雖新增浮動菜單與多視窗支援,仍未跨出「iPad ≠ Mac」的矛盾框架。
- macOS Tahoe 沒有重大生產力流程優化,更多是 UI 統一性與小幅度功能增補。
- iOS 26 Notes 支援 Markdown、通話錄音,但遠落後於 Notion、Obsidian、生產力 AI 工具的新一代工作流設計。
換言之,蘋果沒有主動引領新一代知識工作場景,而是被動補齊已有缺口,仍以封閉式生態圈鎖定用戶。
蘋果帝國的空心化進程
如果我們將 WWDC 2025 視為一面鏡子,映照的正是蘋果帝國逐步空心化的進程:

結語:不只是一次失望的 WWDC,而是一個必須正視的結構問題
蘋果的問題,不是 Liquid Glass 做得不好,不是 AI 工具推出不夠快,而是更深層的:
內部結構是否還允許「破壞性創新」的勇氣與速度?
當一家公司用 UI 微創新來掩蓋 AI 策略上的失位、用邊緣工具來回應知識工作場景變化時,空心化便已在進行中。這次 WWDC 2025,不過是讓這一進程被全球觀察者更加明顯地看見罷了。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蘋果重回「解放用戶能力」的產品哲學——用能改變工作流的工具、用能賦能創作者的 AI 系統,來重新定義下一個時代的科技產品。
否則,UI 再怎麼閃亮,掩蓋不了一個正在慢慢失去靈魂的帝國。
今年以來表現至今(2025/06/12) AAPL 接近2成的跌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