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點子到千億美元市場:Nathan Most 與 SPY 的誕生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在現代投資世界裡,ETF(Exchange-Traded Fund,交易所交易基金)幾乎已成為投資人最熟悉不過的工具之一。但很少人知道,這個改變全球投資生態的金融創新,背後其實源自一名極具遠見與韌性的發明家 —— Nathan Most

一場非典型的金融創新

時間回到 1980 年代末,當時的金融市場還看不到 ETF 這種東西。共同基金固然存在,但它們每天只能在收盤時進行交易,且費用結構複雜。全球沒有任何一檔基金可以「像股票一樣」全天候交易,讓一般投資人低成本、靈活地參與市場。

而 Nathan Most,一位年近 60、曾任太平洋交易所(Pacific Exchange)高層、背景其實是科學家與工程師出身的人,正準備改寫這一切。

他的靈感很簡單卻深刻:「能不能把共同基金變成像股票一樣能買賣?」

這個點子聽起來直白,但要實現卻困難重重。首先,法規並未明確允許此種新型態商品;其次,如何解決基金資產與股票市場價格的對價問題、套利問題、清算機制,全都需要突破性設計。

SPDR SPY 誕生

在 1990 年代初,Nathan Most 帶著他的構想進入波士頓的 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SSGA,當時是 State Street Bank 旗下的一部分)。他與同事 Steven Bloom 一同設計出了一種創新的基金結構:

  • ETF 單位本質上是以一籃子實體股票支持(in-kind creation/redemption mechanism),套利者可以在市場與基金之間平衡價格差異,確保 ETF 市價緊跟淨資產價值(NAV, Net Asset Value)。
  • 投資人可以全天候在交易所買賣 ETF,就像交易一檔普通股票。
  • 透明度極高,持股每日公開,費用極低,效率優越。

這個設計克服了當時美國證管會(SEC)的種種法規障礙,並於 1993 年 1 月 22 日正式推出全球第一檔 ETF —— SPDR S&P 500 ETF Trust,代碼 SPY。

初期冷遇,後來爆紅

初上市時,SPY 的前景並不明朗。1993 年 1 月 22 日 SPY 首日掛牌時,成交量僅約 100 萬美元。大部分機構投資人甚至不了解這是什麼產品,更遑論一般散戶。金融媒體報導時也多半抱持觀望態度,甚至有評論認為 SPY 不過是「又一種過度複雜化的金融工程產品」。

法規障礙與市場教育難題

ETF 當時仍是全新概念,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並未完全為此產品設計適用法規。即便 SEC 批准 SPY 上市,市場上的經紀商、交易員與基金經理仍未習慣其交易模式。市場教育成為最大挑戰之一。

更重要的是,當時市場已經有共同基金(Mutual Funds),它們擁有龐大的行銷資源與既有客群,而共同基金業界普遍敵視 ETF,擔心其會侵蝕自己既有市場。因此,早期幾乎看不到大型基金公司主動推廣或使用 SPY。

成本與流動性障礙

ETF 需要高流動性,但 SPY 上市初期成交量有限,投資人擔心進出成本過高。此外,部分經紀商對 ETF 的手續費結構尚未優化,導致早期使用者須承擔較高交易成本,形成負向循環——成交量低 → 成本高 → 吸引力不足 → 成交量更低。

套利機制不被理解

ETF 最關鍵的創新之一是 套利機制(in-kind creation/redemption),能夠讓 SPY 市價與其內含的 S&P 500 成分股市值(NAV)保持同步。

但初期市場參與者多半不了解此機制的運作方式,對價格追蹤精度持懷疑態度。甚至有市場評論擔心 ETF 結構會引發市場操縱或流動性風險。

機構投資者帶來轉折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 1990 年代中後期,當大型對沖基金與機構投資者開始發現 SPY 的價值。他們逐步採用 SPY 作為:

  • 快速進出市場的工具;
  • 配置 S&P 500 整體曝險的低成本手段;
  • 與衍生性商品(如期權、期貨)搭配使用,形成靈活的交易策略。

亞太地區與歐洲市場的仿效效應

隨著 SPY 在美國逐漸成功,全球其他市場開始仿效。例如加拿大於 1990 年代末推出了其首檔 ETF,日本與歐洲則在 2000 年前後快速跟進,形成全球 ETF 擴張浪潮。

媒體態度反轉

進入 2000 年代,ETF 已證明自己是有效且穩定的市場工具。主流財經媒體開始報導 SPY 的流動性佳、費用低廉、價格透明等優勢,投資大眾也逐漸熟悉 ETF 概念。而 SPY 的規模也水漲船高,突破數十億美元後進入自我強化的成長軌道,最終成為全球規模最大、交易最活躍的 ETF 之一。

數據趨勢:SPY 的規模成長歷程

SPY 上市初期的資產規模非常有限。1993 年底時,SPY 僅有約 4 億美元資產規模(AUM, Assets Under Management),成交量每天僅有數百萬美元。

但隨著時間推移,特別是機構投資人逐步理解套利機制與交易優勢,SPY 開始進入穩定成長軌道:

raw-image

SPY 的成長不僅體現在資產規模,更體現在 市場深度與流動性。它已成為市場波動期間主要的避險與交易工具之一,流動性甚至超過許多大型個股。

關鍵歷史時刻: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 ETF 的表現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是 ETF 史上的重要試煉場。當全球市場劇烈震盪、流動性枯竭時,SPY 卻展現出驚人的穩定性與流動性優勢:

  • 成交量激增:危機高峰期,SPY 單日成交量一度突破 200 億美元,遠高於平常水準。
  • 價格追蹤穩定:即便在極端市場條件下,SPY 的價格仍能緊貼 S&P 500 成分股 NAV,套利機制發揮關鍵作用。相比之下,許多共同基金在高波動時段甚至暫停贖回,ETF 成為少數可全天候自由交易的股票化資產。
  • 避險工具角色凸顯:機構與對沖基金廣泛利用 SPY 快速調整倉位,部分交易策略直接將 SPY 作為市場溫度計與避險核心工具。

後續影響

這次危機徹底改變了市場對 ETF 的認知。許多原本懷疑 ETF 穩定性的人見證了 SPY 的韌性後,開始大規模採用。全球 ETF 市場因此迎來第二波爆發性成長:

  • 2009~2010 年間,全球 ETF 規模年增率超過 30%;
  • SPY 被納入更多資產配置模型與交易策略中;
  • 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如 BlackRock、Vanguard)開始全力進軍 ETF 領域。

可以說,2008 年危機是 ETF、尤其是 SPY 從「創新產品」成長為「市場基礎設施」的重要分水嶺。

到了今日,ETF 已不僅僅是工具,而是構成全球金融市場 核心流動性 的一部分。

一位科學家的堅持與 ETF 產業的演變

回顧 Nathan Most 的人生,他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金融界的發明家。他原本是 UCLA 出身的物理學家,後來轉戰金融市場,卻依然帶著工程師的邏輯思維,追求系統的簡潔與效率。

對於 Nathan Most 本人而言,ETF 的全球成功是他晚年未曾預料的榮耀。他自己並未因 SPY 發明而成為億萬富翁,當時的技術設計專利歸屬於 State Street。他也始終保持工程師與學者的謙遜風格,認為「創新能夠解決問題,這才是最大的回報」。

退休後,Most 持續在金融界、學界演講,推廣 ETF 的理念。他關心的核心問題並非資產規模,而是「投資是否能因此更民主化、效率更高、讓更多普通人能分享市場增長的果實」。

他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如果 ETF 只是成為金融工程師的投機工具,那我會失望;但如果它能讓老師、消防員、退休族群用低成本參與市場,那麼這項發明就有意義。」

而事實上,ETF 正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從 SPY 問世後短短 30 年,全球 ETF 產業已成為規模逾 10 兆美元以上(2024 年數據)的資產版圖,幾乎無所不在:

  • 被動投資的潮流席捲全球;
  • ETF 被納入退休金計畫、私人理財組合、主權財富基金配置;
  • 各種主題型、策略型 ETF 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將市場細分做到極致;
  • 全球主要交易所均已設有 ETF 板塊,交易量高居各類金融產品前列。

在這場巨變背後,Nathan Most 以一己之力種下了種子。他於 2004 年辭世,享年 90 歲。在他去世時,SPY 已經成為全球最大 ETF,他也被公認為「ETF 之父」。儘管名利與財富未如外界預期流入他的手中,但他留給世界的,是一種改變市場遊戲規則、真正賦能普羅大眾的投資工具。

ETF 的誕生證明,金融創新若能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其影響力可超越任何短期利益。

而 Nathan Most 的故事也提醒我們:真正改變世界的創新,往往不是來自業界的權威,而是來自能夠跨界思考、不怕挑戰現狀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tan Wu 吳信典
26會員
148內容數
我是 Stan Wu 吳信典。 我相信:「我們從程式設計的邏輯世界走來,以為萬物都能被預測與控制,直到遇見 AI,才發現智慧不只是規則的堆疊,而是滲透在無數經驗中的模糊與真實。」 我也始終堅信:「簡單,就是極致的美學。」
Stan Wu 吳信典的其他內容
2025/06/06
台幣升值與美方壓力自 2025 年四月以來,新台幣(TWD)出現劇烈升值走勢,短短兩個月內升值幅度超過 10%。同時,美國財政部最新報告再度將台灣列入「匯率操縱觀察名單」,要求台灣限制外匯市場干預行為,讓匯率更反映經濟基本面。
Thumbnail
2025/06/06
台幣升值與美方壓力自 2025 年四月以來,新台幣(TWD)出現劇烈升值走勢,短短兩個月內升值幅度超過 10%。同時,美國財政部最新報告再度將台灣列入「匯率操縱觀察名單」,要求台灣限制外匯市場干預行為,讓匯率更反映經濟基本面。
Thumbnail
2025/06/05
本次測試確認 VS Code AI Toolkit 的 Evaluation 模組強制使用內建執行環境,需手動安裝依賴套件。成功執行 fluency 與 F1 評估後,驗證 prompt 調整對結果具顯著影響,建議後續建立自動化評估流程與 prompt 管理機制。
Thumbnail
2025/06/05
本次測試確認 VS Code AI Toolkit 的 Evaluation 模組強制使用內建執行環境,需手動安裝依賴套件。成功執行 fluency 與 F1 評估後,驗證 prompt 調整對結果具顯著影響,建議後續建立自動化評估流程與 prompt 管理機制。
Thumbnail
2025/06/03
你是否曾在 iPhone 上使用 Spotlight 搜尋想打開的 App,卻總是被一堆不相關的建議困擾?明明某個 App 是你每天必用,卻總要滑好幾下才能找到。這種「明明就在眼前卻總被忽略」的經驗,或許看似小事,但當我們每天手機操作次數破百,這種小小的不便便會逐漸累積成真正的時間損耗與使用挫折。
Thumbnail
2025/06/03
你是否曾在 iPhone 上使用 Spotlight 搜尋想打開的 App,卻總是被一堆不相關的建議困擾?明明某個 App 是你每天必用,卻總要滑好幾下才能找到。這種「明明就在眼前卻總被忽略」的經驗,或許看似小事,但當我們每天手機操作次數破百,這種小小的不便便會逐漸累積成真正的時間損耗與使用挫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本書詳細探討了指數投資和ETF的發展歷程、理論基礎和市場影響。從早期的學術研究到先鋒集團、明德信和巴克萊等機構的創新,指數投資逐漸成為主流。貝萊德的收購進一步推動了ETF市場的擴張。然而,隨著規模增長,指數投資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指數效應、流動性問題、市場集中度上升等。
Thumbnail
這本書詳細探討了指數投資和ETF的發展歷程、理論基礎和市場影響。從早期的學術研究到先鋒集團、明德信和巴克萊等機構的創新,指數投資逐漸成為主流。貝萊德的收購進一步推動了ETF市場的擴張。然而,隨著規模增長,指數投資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指數效應、流動性問題、市場集中度上升等。
Thumbnail
什麼是ETF? ETF全稱為Exchange Traded Fund,中文稱為「交易所買賣基金」。它是一種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被動型投資基金,旨在追蹤並複製特定指數的表現,例如標普500指數或納斯達克100指數等。ETF的投資組合由該指數的成分股所組成,投資人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在交易時間內隨時買進
Thumbnail
什麼是ETF? ETF全稱為Exchange Traded Fund,中文稱為「交易所買賣基金」。它是一種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被動型投資基金,旨在追蹤並複製特定指數的表現,例如標普500指數或納斯達克100指數等。ETF的投資組合由該指數的成分股所組成,投資人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在交易時間內隨時買進
Thumbnail
近年來國內最紅的理財工具之一,非ETF莫屬了,以下簡單說明ETF的定義、優點、缺點、風險、淨值、折價、溢價、成本等觀念,提供理財投資人參考,後續文章會再提出主題型ETF跟市值型ETF之差異,並介紹幾檔規模較大的標的供投資人參考。 一、Exchange Traded Fund (ETF) 定義
Thumbnail
近年來國內最紅的理財工具之一,非ETF莫屬了,以下簡單說明ETF的定義、優點、缺點、風險、淨值、折價、溢價、成本等觀念,提供理財投資人參考,後續文章會再提出主題型ETF跟市值型ETF之差異,並介紹幾檔規模較大的標的供投資人參考。 一、Exchange Traded Fund (ETF) 定義
Thumbnail
上一篇,既然這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都已經告訴我們明牌就是指數型基金。但市面上指數基金那麼多,我們要怎麼來挑選或評估要投資的標的。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1. 了解ETF的投資目標和策略 追蹤標的指數:了解ETF追蹤的指數,如S&P 500、MSCI新興市場、台灣五十指數、高股息指數等。確保這個指
Thumbnail
上一篇,既然這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都已經告訴我們明牌就是指數型基金。但市面上指數基金那麼多,我們要怎麼來挑選或評估要投資的標的。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1. 了解ETF的投資目標和策略 追蹤標的指數:了解ETF追蹤的指數,如S&P 500、MSCI新興市場、台灣五十指數、高股息指數等。確保這個指
Thumbnail
在投資的理念理念,我覺得最符合小資族的投資,就是ETF為主了,這個世代相信大家都聽過ETF這個名詞,而今天就來談談,為何我推薦投資ETF吧! 1.想了解我的投資經驗分享及建議嗎?請到我的散戶投資日記-散戶投資心法篇 2.想閱讀我對ETF的介紹及看法嗎?,請到我的散戶投資日記-ETF投資心
Thumbnail
在投資的理念理念,我覺得最符合小資族的投資,就是ETF為主了,這個世代相信大家都聽過ETF這個名詞,而今天就來談談,為何我推薦投資ETF吧! 1.想了解我的投資經驗分享及建議嗎?請到我的散戶投資日記-散戶投資心法篇 2.想閱讀我對ETF的介紹及看法嗎?,請到我的散戶投資日記-ETF投資心
Thumbnail
在金融投資領域中,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s縮寫:ETF)或稱交易所交易基金,是一種在證券交易所交易,提供投資人參與指數表現的指數基金。 我們來聊聊不同類型的ETF,從股票、債券到商品、行業和主題等,介紹其特點和運作方式,為投資新手提供一個全面的入門指南。
Thumbnail
在金融投資領域中,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s縮寫:ETF)或稱交易所交易基金,是一種在證券交易所交易,提供投資人參與指數表現的指數基金。 我們來聊聊不同類型的ETF,從股票、債券到商品、行業和主題等,介紹其特點和運作方式,為投資新手提供一個全面的入門指南。
Thumbnail
把錢存在銀行卻因為通膨讓金錢的購買力越來越薄,想要開始學習投資,可是又擔心賠掉自己的積蓄, 此時ETF就是最適合投資新手可以開始入門的投資策略?那究竟ETF是什麼?以下就和大家介紹什麼是ETF?以及ETF入門需要知道的細節。
Thumbnail
把錢存在銀行卻因為通膨讓金錢的購買力越來越薄,想要開始學習投資,可是又擔心賠掉自己的積蓄, 此時ETF就是最適合投資新手可以開始入門的投資策略?那究竟ETF是什麼?以下就和大家介紹什麼是ETF?以及ETF入門需要知道的細節。
Thumbnail
  同時具備低成本和分散化的投資工具主要有兩種-共同基金和ETF(Exchange Traded Funds)。在某些情況下,期貨也會是一個不錯的投資工具。然而,由於ETF是目前在各方面考量都相當優秀的投資工具,所以最為推薦使用。     ETF通常譯作指數股票型基金。個人認為這個翻譯並不是很恰
Thumbnail
  同時具備低成本和分散化的投資工具主要有兩種-共同基金和ETF(Exchange Traded Funds)。在某些情況下,期貨也會是一個不錯的投資工具。然而,由於ETF是目前在各方面考量都相當優秀的投資工具,所以最為推薦使用。     ETF通常譯作指數股票型基金。個人認為這個翻譯並不是很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