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穿越記 第 135 章: 史湘雲的婚事
西北邊關烽火未熄,中土朝廷的決策如風雲變幻,不僅影響著家國社稷,更牽動著京城世家兒女的姻緣。 正當長公主韓睿桃籌謀以奇策化解邊患之際,一樁出人意料的婚事悄然定下,而那緣分的主角,竟是新科榜眼的衛若蘭與史湘雲。
******
亂世出英雄,危難見真章。 中土世界承平已久,朝政漸漸地重文輕武,使得朝中武將地位日漸式微。 此次西北之戰,朝中許多老將因多年養尊處優,難堪重任。 此戰之後,那些久居邊陲或世代將門出身的青年才俊,在戰後,陸續進入軍中,期望將來嶄露頭角。 而在這次的殿試金榜之上,一甲狀元、榜眼、探花的點選,更是透露出大雍帝力圖扭轉乾坤,平衡朝政的決心。 榜眼衛若蘭,身為遼遠都督衛子松之子,將門出身,文武兼備。 其策論中將兵法融入治國之道,主張「誘敵深入,斷其補給」的奇襲之策,深得聖心,因此得點榜眼,為將門之後,樹立榜樣。 這一甲三人的安排,反映了大雍帝平衡各方勢力,力圖從各方面穩定國本的深思熟慮。
****** 國舅提親 衛若蘭一朝成名,自然引來京城許多大家族的關注。
其中最為熱心的,莫過於當今皇后的親弟弟,榮恩侯。
榮恩侯府的長女,年已及笄,姿容端方,家世顯赫,按理說不愁嫁。
但皇后一心想為娘家尋一個文武雙全、有潛力的乘龍快婿,好為這老實的弟弟,添加助力。
衛若蘭,這位剛剛金榜題名的將門虎子,無疑是個極佳的人選。
他不僅有武將之家的家世背景,更具文才實學,前途無量。 榮恩侯夫人很快便打聽到衛若蘭尚未娶親,大喜過望,立刻請兵部侍郎陸可林的夫人前往遼遠都督的府上,向衛若蘭的母親周氏夫人探探口風。 陸夫人言辭懇切,極盡溢美之詞,將榮恩侯府的小姐誇得天上才有,地下絕無。
周夫人聞言,心中深感榮幸,但也有些為難。
她深知自己夫君衛子松的性情,對子女的教育與婚事,是十分重視的。
面對國舅爺府的提親,她也不敢獨自答應,心內暗自盤算:
「這榮恩侯府的提親,自是極好的門戶。但老爺那邊,還是要寫信問一問他的意見。」
****** 千里回信 遠在千里之外的遼遠邊關,遼遠都督衛子松收到了妻子從京城寄來的家書。
信中除了報平安,還詳細提到了榮恩侯府為衛若蘭提親之事,並詢問他的意思。
衛子松讀罷信箋,眉頭微蹙,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多年以前,一個遙遠的承諾。
那是他年少時,與當時保齡侯世子史䵻的一次酒後戲言。
當年,衛子松與史䵻都還是意氣風發的年輕軍官,兩人惺惺相惜,交情甚篤。
一日酒酣耳熱之際,史䵻曾笑言:「若我等日後各有兒女,不妨指腹為婚,結為秦晉之好,親上加親!」
衛子松亦笑著應下,當時只當是玩笑話,並未放在心上。 然而,世事無常。史䵻夫婦早逝,保齡侯之位由其二弟史鼎繼承。 史䵻只留下一女,便是史湘雲。此後多年,衛子松身在邊關,只曾聽聞史湘雲跟著叔嬸生活,後又寄居賈府。
衛子松為人耿直,最重信義。當他讀到妻子信中提及榮恩侯府提親之事,他心頭一動,那早年與史䵻的口頭承諾,竟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身居邊塞,帶領大軍,衛子松對於信義二字是極為看重的。
國舅爺的提親固然風光,但與故友的承諾相比,卻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史兄泉下有知,若我失信於他,豈非辜負了他的情誼?
而且他的女兒父母雙亡,他弟弟、弟媳能幫他女兒找一個好丈夫嗎?」衛子松暗自忖度。
「吾兒若蘭如今得中榜眼,更應講信修德,不負祖輩餘蔭。與其攀附權貴,不如堅守信義,亦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思慮再三,衛子松提筆回覆妻子,信中明確表示:
「早年間,我曾與保齡侯世子史䵻有指腹為婚之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國舅爺提親固然是莫大榮幸,但信義為先。吾兒若蘭的婚事,當遵舊約。
夫人務必前往保齡侯府,向史鼎夫人說明此事,為若蘭與史䵻之女史湘雲履行婚約。」
這封千里之外的回信,如同定海神針,不僅拒絕了炙手可熱的國舅爺提親,更為史湘雲與衛若蘭的婚事,埋下了堅實的基礎。
****** 議定姻緣 周夫人接到夫君的回信,讀罷亦是感慨萬千。
她原以為夫君會因榮恩侯府的顯赫而動心,沒想到他竟如此看重早年的承諾。這也讓她更加堅定地執行夫君的吩咐。 當陸夫人再次上門時,周夫人委婉地拒絕了這門親事。 她言辭懇切,既不失禮數,又清楚表明了衛家的立場。 榮恩侯夫人聽聞衛家竟以「早年舊約」為由,拒絕了國舅府的提親,雖然心中有些不快,但皇后與國舅皆是謹小慎微之人,不會仗勢欺人,此事就放下了。
衛子松的聲名在外,又是邊關重臣,其堅守信義之舉,旁人也無從指摘。 解決了榮恩侯府的提親,周夫人立刻著手為衛若蘭提親。
她親自拜訪了保齡侯府,找到了保齡侯史鼎夫人。 史鼎夫人聽聞遼遠都督夫人登門,已是十分驚訝,再聽對方說明來意,更是驚喜萬分。
「早年間,我家都督與先世子史䵻曾有口頭婚約,如今我家都督念舊情,欲為犬子衛若蘭與貴府湘雲姑娘訂下婚約。」
周夫人向史鼎的夫人詳細闡述了前因後果。
史鼎夫人聽完,想起湘雲那風風火火的性子,不由得覺得這侄女,雖然父母雙亡,但運氣真是不錯了,感歎道:
「湘雲這孩子,命途多舛,自小就沒了爹娘庇佑。這些年由我照顧,或是到賈府借住老姑母那裏,雖有人照應,但畢竟隔了一層。
如今有衛家這樣將門世家求親,衛公子又是新科榜眼郎,這等好歸宿,這可真是湘雲積了大德了!」
她連連稱謝,想到能為侄女找到這樣的歸宿,可以不用背負亂嫁侄女的惡嬸娘之名,也不禁喜不自勝。 ****** 喜訊傳入賈府
保齡侯夫人不敢怠慢,立刻帶著這天大的喜訊,來到了榮國府,向賈母稟報。 賈母年事已高,卻精神矍鑠。她聽聞史湘雲的婚事有了著落,而且還是與新科榜眼衛若蘭,更是喜上眉梢。 「阿彌陀佛!這是老天開眼,可憐湘雲這孩子了!」賈母連連念佛,高興得合不攏嘴。 「衛家是老實厚道的人家,若蘭那孩子,我也曾見過幾面,知他品性端方,才學兼備,如今又得了功名。湘雲這孩子命苦,自小就沒了爹娘,如今能有這般好歸宿,我也算是放下了心頭大石!」 鳳姐兒在旁,心裡也替湘雲高興:「這倒是樁好親事!衛家門第不低,若蘭又是榜眼,將來前途不可限量。湘雲那丫頭,平日裡雖是個假小子性子,但心眼好,又會說笑,也該有個好歸宿了。」 她素來精明,深知這門親事對史湘雲未來大有裨益。 李紈也為湘雲感到喜悅,她看著湘雲自小姑娘變成大姑娘,這幾年的情份也不少。 一時間,榮禧堂上下都沉浸在喜悅之中。眾人紛紛傳遞喜訊,丫鬟婆子們臉上都洋溢著笑意。 而大觀園內,消息很快便傳遍了。
黛玉、迎春、探春、惜春、鳳姐、李紈、邢岫煙等姐妹們,紛紛從各自的院落裡趕到蘅蕪院,向史湘雲賀喜。
自寶釵搬離賈府準備與北靜王議親,只剩湘雲與丫鬟翠縷住在蘅蕪院。 林黛玉雖素日與湘雲愛鬥嘴,但聽聞她有了好歸宿,心中亦是為她高興。 她拉著湘雲的手,為湘雲的苦盡甘來感到欣慰。
「妳這丫頭,平日裡大大咧咧,竟也有這般造化。罷了,總算是有了個好歸宿,我可安心了。」 探春更是直言不諱:「榜眼郎求親,這可是天大的福分,妳日後可要好好學規矩,別再風風火火的了。」說得眾人哈哈大笑。 「湘雲這性子,平日裡雖活潑跳脫,但對人真誠,如今能嫁給榜眼,也算是有福份。」
迎春自與龍亭縣主接觸多了之後,在未來婆婆的引導下,也比較會說話了。
鳳姐、李紈及邢岫煙,也紛紛送上祝福。
惜春雖不愛湊熱鬧,此時也湊了過來,難得地露出了笑容。
蘅蕪院裡,笑語喧嘩,一派歡樂景象。姐妹們圍著史湘雲,你一言我一語地道賀,為她即將開啟的新生活感到高興。
史湘雲臉頰羞紅,卻又掩不住眼中的喜悅與期待。
「這可真是……做夢一般!我從前只覺得人生由天,半點不由人,哪裡想到會有這樣一天?榜眼郎……會是怎樣的人呢?」
****** 此刻的衛若蘭,身在自家宅邸中,心中亦是百感交集。
他知道父親拒絕了榮恩侯府的提親,為他定下了與史家的婚約。
而這門親事的女主角,竟是那位在柳翰林家棋會上,讓他驚鴻一瞥的史家姑娘。
他清晰地記得那日的情景:
冬日午後,柳翰林府邸的客堂內,女眷們在交談,他與柳崎等人在後花園的假山後「偷看」。
他目光逡巡,掃過眾多脂粉,那些姑娘或端莊或嬌俏,皆有各自風姿。
當時他目光停留在身著淡藍色衣裙、神色活潑的湘雲身上時,心頭忽然一動。 那時,她正與林象池的侄女林黛玉對弈,正大咧咧地說:「林姐姐,你這棋太溫吞,我可要殺你個片甲不留!」
語氣帶著幾分天真,幾分驕傲,又夾雜著少女特有的嬌憨。
後來聽柳崎提及,那便是寄居賈府的史湘雲。 當時只道是萍水相逢,未曾想,如今父親的一封家書,將我與她定下了婚約。
他坐在書案前,心緒翻湧。 「史家姑娘,我雖只見過一次,卻印象深刻。
她與京中那些矯揉造作的女子不同,眼中似有星光,言行間不拘小節,卻又自有風流。
她名喚史湘雲,湘水之雲,好一個詩意的名字,倒與她的性情頗為相符。」 衛若蘭嘴角微揚,心中對未來的日子,忽然生出了一絲期待。
*****************
只是有一個人心情酸溜溜的。
寶玉在怡紅院中聽聞此事,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湘雲有了好歸宿,本該為她高興,但他一想到湘雲的笑聲,日後要被旁人佔了,便覺得胸口悶悶的,連襲人泡的茶都不好喝了!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