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浩瀚無垠,但我們對它的了解,卻還停留在片片段段。比方說,宇宙中絕大部分的物質,竟然長期處於「失蹤人口」的狀態。
這些物質並非什麼神祕的新粒子,而是我們熟悉的「普通物質」(baryonic matter)——由質子、中子與電子組成,構成了恆星、行星、人類、甚至你手中那塊餅乾的基本元素。然而,當天文學家把宇宙中所有能看見的物質加總起來,卻只找齊了約一半的普通物質。那另一半呢?它們去了哪裡?
如今,這個長達數十年的宇宙懸案,終於迎來重大突破!一篇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的最新研究,利用一種神祕的宇宙信號——快速電波爆(Fast Radio Bursts, FRBs),成功追蹤到那些「失聯」的物質,並證實它們正飄散在星系之間的宇宙網絡中。一、失蹤的物質去哪了?科學家找了半個世紀
根據宇宙學模型預測,宇宙中的物質大約有 15% 是普通物質,其餘則是神秘莫測的 暗物質 與 暗能量。然而,當我們用望遠鏡觀測整個宇宙時,卻只能找到約一半的普通物質。
這些「失蹤」的物質並非不存在,而是以極其稀薄、幾乎不發光的形式存在於星系之間,被稱為 星系際介質(Intergalactic Medium, IGM)。這些電漿狀的氣體太過稀薄,傳統望遠鏡根本無法直接觀測,因此科學家只能透過間接方法,例如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來推測它們的存在。
但「推測」終究不是「證實」,這個問題也因此被稱為「失蹤重子問題(Missing Baryon Problem)」,困擾天文學界已久。
二、快速電波爆成為破案關鍵!宇宙級的「探照燈」
這次能夠破解謎團,關鍵在於一種名為 快速電波爆(FRBs) 的宇宙現象。FRBs 是來自遙遠星系的短暫而強烈的無線電波脈衝,通常僅持續幾毫秒,卻能釋放出極高的能量,相當於太陽一天所釋放的能量總和。
這些電波在穿越宇宙的過程中,會與途經的物質發生交互作用,導致不同頻率的傳播速度產生微小延遲,這種現象被稱為 色散(dispersion)。藉由精確測量這些延遲,科學家可以反推出電波穿過了多少物質,甚至能重建這些物質的分布圖。
研究團隊使用了來自 60 次不同 FRBs 的觀測數據,這些電波有的來自距離地球 1,000 多萬光年 的星系,有的甚至橫跨 90 億光年 的宇宙長河,是迄今為止用於這類研究最多樣化的樣本之一。
三、結果震撼!76% 的普通物質,竟藏在星系之間的「霧」中
分析結果讓人驚艷——研究團隊發現:
- 🌌 約 76% 的普通物質,分布在星系之間的 星系際介質 中
- 🌀 約 15% 存在于星系周圍的 氣體暈(galactic halos)
- 🌟 僅有 9% 真正集中在我們所熟知的 恆星、行星與氣體雲 內
這樣的比例,與現代宇宙學模擬的預測高度吻合,但不同的是——這次是用實際觀測數據證實的!這意味著,那些我們以為「消失」的物質,其實從未真正離開,只是散落在星系之間,化作一層看不見的「宇宙霧網」。
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 Liam Connor 博士 表示:
「FRBs 就像宇宙中的閃光燈,照亮了我們從未能清楚看到的星系間空間。這些微弱而廣泛分布的氣體,終於現身了。」
四、不只找到物質,還揭開了宇宙的「溫控系統」
這項研究還帶來另一個重要發現:這些漂浮在星系之間的氣體,並不是靜止不動的。
團隊觀察到,星系中的重力會將周圍氣體拉進來,但同時,超大質量黑洞的噴流與超新星爆炸又會把氣體強力吹回宇宙中。這種「吸與吐」的動態平衡,就像一個宇宙尺度的溫控系統,讓氣體不會全部聚集在星系裡,而是長期維持在星系之間的網絡結構中。
這種現象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星系不會因為不斷吸積氣體而無限成長,也讓我們更深入理解星系演化與結構形成的物理過程。
五、未來展望:FRBs 或將成為新一代宇宙探測工具
這次研究的成功,也讓科學界對 FRBs 的應用潛力刮目相看。過去,這些神祕的信號來源一直讓人困惑,甚至有人懷疑它們可能是外星文明的訊息。但如今,它們正逐漸展現作為「宇宙探針」的驚人價值。
藉由分析不同距離、不同方向的 FRBs,我們將能逐步繪製出更完整的宇宙物質分布圖,甚至可能探測到早期宇宙的結構與演化痕跡。
六、結語:宇宙的謎團,一個個被解開
從暗物質到暗能量,從宇宙膨脹到大爆炸餘暉,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永遠充滿驚奇。而這次找到「失蹤的普通物質」,不僅填補了宇宙學模型的重要缺口,也再次展現了科學的力量——只要方法正確,再難的謎題也終將現形。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不仅能解開宇宙的所有成分之謎,更能搞懂它為什麼長成這個樣子。而這一切,或許就從一道來自億萬光年外的電波閃光開始。